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時已是中年人


百善孝為先。

烏鴉反哺,羊羔跪乳,孝順父母,是一種感恩。

父母年紀漸長,身體衰老,孝順父母,是一種責任。

在對待父母的態度裡,藏著我們最真實的人品,更決定了我們的一生。

1

父母是我們的根

司馬遷曰:“父母者,人之本也。”

父母是根,孩子是枝葉,正是有了父母的養育,才有了孩子的枝繁葉茂。

長大後的孩子,是風箏,求學、就業,滿世界跑。

但是風箏的線,一直在父母手裡。

父母在,線就在,牽掛就在。

無論飛到哪裡,都能找到回家的方向。

以前過年,大年初二都會去姥姥家。

母親兄妹五個,加上各自的孩子、孫子,一大家子,幾十口人,在一起吃飯,熱熱鬧鬧。

前年姥姥去世,一大家子人,突然就聚不起來了。

樹高千尺不忘根,鷹飛千尺終回巢。

父母是我們的根,父母在,家才在,父母走了,家也就散了。

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父母是我們的根,根在,樹葉才能繁茂,無論身處何處,都別忘及時盡孝。

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時已是中年人


2

百善孝為先,行孝要及時

《韓詩外傳》中雲:“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人間最大的痛苦莫過於時間一去不返,一切不能重來。

年少的時候,在外面求學;長大了以後,又忙於工作。

結婚了,又忙著家庭。

我們總是在忙,忙到沒時間陪陪他們。

有人曾經算過一筆賬,我們這一生,到底還能陪父母多久?

假如一年中,只有過年7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頂多相處11小時,若父母現在60歲,假設活到80歲。

我們實際和父母在一起的時間,只有1540個小時,也就是64天。

64天,就是我們以為的來日方長。

有個退伍的老軍人,希望有生之年可以去北京,去和天安門合個影。

兒子聽後告訴父親,覺得很簡單,說改天一定帶他去!

結果,因為工作忙,慢慢就忘了。

直到父親去世,也未能實現這個心願。

兒子捶胸頓足,悔恨不已,悲嘆無論多少錢,也再也買不回已經失去的東西。

畢淑敏說:

“每個赤誠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許下孝的宏願,相信來日方長,相信水到渠成,相信自己必有功成名就衣錦還鄉的那一天,可以從容盡孝。

可惜人們忘了,忘了時間的殘酷,忘了人生的短暫,忘了世上有永遠無法報答的恩情,忘了生命本身不堪一擊的脆弱。”

百善孝為先,行孝要及時。

趁父母還健在,常回家看看,和父母一起做做飯、嘮嘮嗑。

世上沒有後悔藥,趁現在一切都還來得及。

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時已是中年人

3

對父母好的人,一生幸福

知乎上有一個扎心的話題:你什麼時候發現,父母開始看你臉色了。

小時候,父母是“強勢”的一方,我們的反抗顯得那麼無力。

但是隨著我們長大,忽然有一天。

父母在我們面前開始變得小心翼翼。

他們不再強迫我們去做我們不喜歡的事。

家裡大小的事情,開始徵詢我們的意見。

面對我們的斥責,他們變得很沉默。

曾經無所不能,為我們遮風擋雨的他們,終究被歲月壓彎了腰。

他們不會用電腦,不會付電子賬單,不會網購,在現代生活裡顯得有點笨拙。

請你多一點耐心,就像小時候他教你走路、教你說話那樣。

他們以過去的經驗教導你,有時候難免對你絮絮叨叨。

對他們多一些耐心,多花些時間去溝通、去交流。

他們年紀大了,有時候難免會發一點小脾氣。

對他們多一些關心,就像小時候,他們包容你一樣。

在對待父母的態度裡,往往藏著一個人最真實的人品。

當父母老去的時候,不要隨便指責,不要不耐煩,不要亂擺臉色。

少年不懂父母恩,懂時已是中年人


多一點耐心、多一點愛心、多一點關心。

畢竟,我們小的時候,他們從未嫌棄過我們。

他們養我們長大,我們陪他們終老。

往後餘生,願每個人都能善待自己的父母,不要讓陪伴,成為遺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