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樓處的沙盤真是個“好東西”,優點缺點全都有

產商花高價製作沙盤,向購房者展示未來居住環境,這是目前開發商通用的方法,相比樓書,沙盤具有形象直觀、立體感強的特點,它能夠從宏觀上展示樓盤的佈局、環境。但是沙盤畢竟只是模型,從前期規劃到中期施工再到後期交付,中間有很多不可預測的變更因素。因此,針對沙盤模型 “多看”、“多問”,否則就可能收樓的時候發現和沙盤所見差距甚大。

售樓處的沙盤真是個“好東西”,優點缺點全都有

一、看樓盤銷售價格和沙盤體現的樓盤品質是否平衡

如果樓盤銷售價格很低,但是沙盤做得又十分精美,就要引起購房者的注意了!沙盤的製作成本是比較高的,一個高檔樓盤的沙盤要花掉幾十萬的製作費用,這說明了沙盤的製作質量與樓盤的品質是存在某種關聯性的。

二、看沙盤上是否註明 “模型” 或“效果圖”字樣及模型比例

按工商行政管理機關的要求,開發商使用模型時,必須註明 “模型” 或“效果圖”等字樣,這條規定的潛臺詞是:沙盤模型僅供參考。

看沙盤的比例尺寸,除了確定沙盤是否根據實際規劃比例製作,還可以按比例尺寸可以算出實際尺寸。購房者可大概計算出樓間距等。

三、看小區整體規劃

沙盤是小區的縮影。在沙盤上,小區密度是否過大、建築與景觀的搭配是否協調、內交通的分佈是否合理、公共設施的分佈是否人性化、小區與周邊環境的關係等都一目瞭然,而這些對以後的居住質量影響很大,也是購房者在不同樓盤之間比較應考慮的關鍵因素。

四、看開盤區域及樓棟朝向

大多樓盤都是分期開發,因此在總攬全局之後,應重點關注意向購買的樓棟及其周邊的情況。

樓棟朝向決定了房屋的採光、通風、窗外景觀等,也是選房的衡量標準。

五、看樓間距

90% 的沙盤是放大樓體間距的!據專家介紹,誇大樓間距是開發商的一種促銷手段。

一般情況下,人在 15 米以內就可以清晰地辨別對方。因此,低層住宅樓間距應大於 15 米,而那些高層住宅樓間距應當大於 24 米。

知道了沙盤模型比例,購房者可以親自測量根據沙盤計算出來的樓間距與實際樓間距之間是否存在偏差;或者測量前後樓棟的高度與間距,兩者的比例控制在 1:1 比較合適。

如果可以進入施工現場,最好能親自站在兩個樓棟之間感受一下是否有壓迫感。

六、看綠地

有大片綠地點綴是沙盤賞心悅目的原因之一。為了吸引眼球,開發商會在沙盤上做出綠化率很高的假象。

購房者一定要問清楚沙盤上的綠化建設與實際是否一致,有必要,具體的綠化面積、分佈等一定要寫入合同。

七、看內交通

小區內的交通分為人車分流和人車混行兩類,內交通的合理性對於居住的安全和環境的靜謐性是比較關鍵的,這也是在看房中容易忽略的問題。

購房者要詢問一下小區在內交通上有什麼措施,如何規劃小區內的車行、人流等。

八、看公共設施具體位置

為了美觀,沙盤中常會把小區內的變電站、垃圾箱、化糞池、水泵房、燃氣房、地下車庫出入口等隱藏、模糊或偏移,比如用綠地取而代之。

看沙盤時,一定要問清楚這些公共設施的具體位置、高度及與樓棟之間的距離,尤其是打算考慮低層住宅的購房者,因為看沙盤模型是俯視,而實際將會平視這些公共設施,會出現因過高或過近影響窗前景觀的情況。

九、看小區內不明確建築物

沙盤中常會看到一些用有機玻璃做成的透明小方塊,它們可能是小區內的公共設施,也可能是待規劃中的建築物。

這些不明建築物,極有可能在未來某一天變成現實的時候,給居住生活帶來負面的影響,比如承諾是帶規劃的綠地實際成為了一座高樓。因此,一定要打破砂鍋問到底,並把這些 “不確定的因素” 寫入合同中,對開發商產生一種約束力。

十、看周邊

相關法律規定,開發商對沙盤模型內關於樓盤內具體情景的解讀是有效的,樓盤外的則無效,也可以不涉及。也就說,樓盤外即使有鐵路、高壓線、電視塔、垃圾中轉站等,即使開發商不告知,購房者也不能因此告開發商欺詐。

沙盤往往會將小區周邊的公共用地、其他樓盤等歸為己有,購房者要向售樓人員瞭解清楚。周邊的配套是樓盤的一個賣點,也是開發商在沙盤中會重點標註的。一般來說,稍大的社區周邊應設有學校,且小區離學校的距離應在 300 米左右;超市、菜市場等服務半徑最好不要超過 150 米。因此,實地考察就尤為重要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