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想李書嶺:潛心收藏二十載 痴心要建4個博物館

夢想李書嶺:潛心收藏二十載 痴心要建4個博物館

一條紅絲綢,兩人牽繡球,月老定三生,牽手到白頭。結婚是人生最重要的時刻之一,其多姿多彩的文化內涵,深深紮根於國人的社會生活之中。4月23日,河南省中牟縣老城區文化中心對外開放了,其中,三樓農耕博物館的“火紅婚房”展示了傳情媒介、戀愛信物、婚禮用品、新婚盛飾、洞房設施等受到了眾人稱奇和讚譽。而這些代表永存美好,祝福美滿的藏品,都來自於一個叫李書嶺的收藏家。

“我有一個夢,就是在有生之年,在中牟建造一座博物館,把我這幾十年收藏的瓷器、陶、錢幣、古傢俱等物件,分門別類展覽給大家,希望大家能從每一個物件上了解和認識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博大精深,錦繡燦爛。” 在官渡博物館裡,記者見到了官渡博物館館長李書嶺。眼前的他,看起來貌不其揚,似乎和收藏搭不上邊,但是,介紹起他收藏的寶貝,李書嶺滔滔不絕。

夢想李書嶺:潛心收藏二十載 痴心要建4個博物館

李書嶺說,收藏是對文化產物的保護,因為真正的收藏家對自己的藏物是不會出售的。他說,文物古玩是民族的文化血脈,所以傳統七十二行,古玩行為大。因為這行講求的是眼力和學問,權力、勢力和金錢等統統甘拜下風,這行真正體現了“無為而治”的思想。

少年鍾情老物件,千里赴京求學,李書嶺自幼喜歡瓷器、古玩之類,上小學時,每每拿糖果與同學們置換銅板、錢幣等物件,高中畢業後做大蒜出口貿易,並不惜資金淘一些古董和老式傢俱。2005年,李書嶺千里赴京,自費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學習藝術品鑑定。“有兩位先生對我幫助特別大,一位是故宮博物院瓷器專家楊靜榮先生,一位是青銅專家丁夢先生。兩位先生言傳身教,使我受益匪淺,讓我終身受益。”

夢想李書嶺:潛心收藏二十載 痴心要建4個博物館

三年學業期滿返鄉,李書嶺不顧家人反對,開始大量收購,潛心收藏。“中牟縣有古老的歷史,厚重的文化,譬如中牟雁鳴湖鎮的東漳村,大孟鎮的萬勝村,狼城崗的瓦坡村,鄭庵鎮的硯臺寺,韓寺鎮的古城村,在宋元明清時代都是盛極一時的古鎮,因為屢遭黃河氾濫之苦,這些古鎮被深埋於地下,還有很多古董流散民間。”李書嶺說,”每一個文物都是一種鄉愁,每一個老物件都蘊藏著一個故事,因為它不僅有我們祖輩的智慧結晶,還有民族的文化情懷,這是一種厚重歷史的積澱。很多人不懂文物,不懂傢俱收藏,都把它們當柴火燒了,很可惜。”

收藏家,必須具備經濟實力,具備專業經驗,達到相當收藏規模。多年的收藏和愛好,讓官渡博物館私有藏品一萬多件,其中有罕見的戰國青銅錯金帶鉤,器形完整,工藝精湛,製作考究,器體表面紋飾錯金。“帶鉤是古人所繫腰帶的掛鉤,起源於西周,戰國至兩漢廣為流行。具有較高的藝術和科學價值,是研究戰國時期青銅鑲嵌工藝和衣飾配件的重要實物。”

廿載歲月,李書嶺的足跡走遍了全國10多個省,60多個市,數不清的山山溝溝,村村寨寨,風霜雪雨,飽嘗苦辣酸鹹,李書嶺介紹其目前收藏有:瓷器,漢代唐三彩、唐宋元明清;陶:春秋至漢代;錢幣:秦至民國;傢俱:清代至民國,共計藏品幾萬餘件,將來開博物館時,就可以讓它們重見天日。

其中一件來自官渡博物館的藏品漢代青銅鼎,是由紅銅和錫等金屬鑄造而成的一種炊器,是古代一些地方用以烹煮肉和盛貯肉類的器具。李書嶺說,“漢代青銅鼎則是以青銅為材料,採用一種非常特殊的工藝(今人稱之為青銅鑄造工藝)製作出來的器物,它是古代燦爛文明的載體之一。“鼎”(炊器)被後世認為是所有青銅器中最能代表至高無上權力的器物,出多少錢也不賣。”與這些古董傢俱打交道,李書嶺認為自己漸漸不再煩躁,能夠心如止水,初心如雪。

效仿先賢楷模,收藏就是保護歷史文化,李書嶺說他最敬佩的收藏家是張伯駒先生,“張伯駒先生是中國考古史和收藏史上都繞不過去的一個人物。說他是中國收藏界的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最高峰,一點也不過分。”

從2007年至今,李書嶺不惜投入大量資金。李書嶺坦言對收藏從最初的無心進入,到後來的盡力保護,中間經歷了很多的波折。“ 古董傢俱這東西屬於藝術品,藝術品的一大特性就是,具有不可複製性。“

李書嶺同時也是聚寶齋的主人,聚寶齋有兩層含義,一是聚集民族瑰寶曆史寶藏。二是希望有識之士或者是同道中人能夠一起行動,為後人留點兒東西。作為一個收藏人,要永遠保持一顆敬畏之心,學習之心,求知之心。

“一鉤新月冷如水,雙肩可擔古今愁”。“我有一個夢,要建四個博物館。”李書嶺說,目前,有一個官渡博物館,將來還有其他三個正在陸續建設中,“當下,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彷彿厚重的歷史與燦爛的文化距離我們越來越遙遠,越來越模糊,而認識歷史、洞察文化,就是在對這些老物件的收藏和保護中,要靠我們一代又一代人,不斷的身體力行去發現,去傳承。”(田金敬 喬雯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