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園慧的自虐式激勵,這樣做真的好嗎?

在12月15日,杭州短池世錦賽女子50米仰泳決賽中,雙臂滿是抓痕傅園慧引起了關注,隨後傅園慧在採訪中表示這是一種自我激勵的方式,雖然非常遺憾獲得了第四名,但是她這種努力拼搏的精神依然是獲得了大家的敬佩。

傅園慧的自虐式激勵,這樣做真的好嗎?

但其實這不是她第一次使用這種方法進行自我激勵,所以關心她的人可能會擔心,雖然這種皮下出血、不留疤的自虐方式不會造成什麼傷害,但是經常這樣做真的好嗎?

傅園慧的自虐式激勵,這樣做真的好嗎?

首先要了解自虐不一定是病態的,自虐不一定會造成不好的結果,例如有些人為了更好的結果,或者追求高尚的目的,或達到更高的目標,有些人甘願忍受痛苦、折磨、懲罰,而進行自我傷害和自我貶低(自虐),他們並不是十分喜歡享受痛苦,他們是願意忍受痛苦,是想通過承擔痛苦來讓事情或者自我變得更好,道德式的“自虐”是一種方式而非目的。

例如“負荊請罪”就是典型的例子,為了向藺相如請罪,廉頗“肉袒負荊”;例如在古代"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但是些人為了下定決心去實現目標,寧願揹負“不孝”之名也要“割發明志”。

傅園慧的自虐式激勵,這樣做真的好嗎?

而傅園慧自虐式的激勵,是一種非病態的自虐行為,因為傅園慧接受採訪時說到:“因為今天就是沒有力氣,沒有狀態,各方面都已經下降了,但還是希望能夠拼一下,(於是)更兇猛地激勵一下自己。”

人在疲倦、精神不足或者面臨壓力的時候,身體疼痛,尤其是她那種指尖抓式的刺痛感,會帶來一定的強烈刺激——當人經歷某些刺激會分泌出腎上腺素,讓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氣),心跳與血液流動加速,瞳孔放大,為身體活動提供更多能量,使反應更加快速,這可以在短暫時間內變得精力充沛。運動員比賽前進行自我激勵的行為很常見,例如大聲吶喊、自我鼓勵,傅園慧這種自虐式激勵不過是實現激勵的一種特殊方式。

而且,傅園慧身上有著被大家所熟知的快樂、大方、幽默、陽光、積極樂觀的非常正面的性格,所以即使經常通過這種自虐來激勵自己,她也沒有造成“不利影響”的心理動力。或許因為這樣做是有效的,所以她自己也表示自己不是第一次用這種方式來激勵自己,但自我激勵方法有很多,並不鼓勵大家通過這樣的方式進行自我激勵。

傅園慧的自虐式激勵,這樣做真的好嗎?

自我傷害其實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例如為生存或者更好地繁衍後代,一些動物進行“自虐”——“螃蟹斷螯、蠍子斷尾、蜥蜴斷尾、蜘蛛自宮”,人在面臨生命危險的時候也會通過自己自我傷害,或者斷肢斷臂以求自保,但是,人在面臨心理上的危險也會進行自虐,例如自責、發洩憤怒。

傅園慧的自虐式激勵,這樣做真的好嗎?

但不管是心理上的(例如不斷自我挫敗、貶低、批評…),還是身體上的(例如割傷自己,故意受傷,故意冬天不穿衣服來患上感冒…但是自虐都不會達到自殺的程度,否則就不叫作自虐了);不管是輕微的,還是嚴重的;不管是有目的的,還是沒有目的,任何進行自我傷害的行為都是自虐行為。

傅園慧的自虐式激勵,這樣做真的好嗎?

然而並非都是病態的,病態的自虐一般都會符合兩個特點——“自虐行為已經影響正常生活”“無法控制自虐行為”,越病態,這兩種特點的影響越大。

當個人性格問題嚴重到人格障礙的程度時,或情緒問題嚴重到形成心理疾病時,一般都會出現不同程度的自虐行為,這是因為他們的思維、情緒、感情出現的持續的適應不良(病態)情況會導致形成自我挫敗的人格模式。

傅園慧的自虐式激勵,這樣做真的好嗎?

例如強迫性重複自虐行為,因為小時候遭受過心理創傷(例如虐待、家暴、侵害),有些人可能會出現這樣的心理動機——重現挫敗情景,然後嘗試努力適應和掌控,這種心理動力導致他們潛意識的付諸行動,進行不斷的自虐行為,導致身心受到更大的傷害,

這種情況下曾經受虐的人可能會發展成自虐,對攻擊者產生認同——“別人這樣對我是對的,別人應該這樣對我,我也應該這樣對待自己”——出現不受控制地表現出受虐傾向,所以說病態的自虐行為是影響正常生活而且無法控制的;

例如抑鬱症,一些消極心境下的抑鬱症患者,可能會通過自虐來驗證自己的無價值感,或通過自虐來進行自我懲罰,或通過疼痛感來證明自己還活著,或通過自虐來獲得別人的同情、照顧和關注(控制他人)…有些人自虐,是習慣性,不一定就是為了獲得什麼、達到什麼目的,有時候他們只是想這樣做了而已;

傅園慧的自虐式激勵,這樣做真的好嗎?

例如孟喬森綜合病症,患者會通過偽裝或製造自身的疾病,病懨懨地躺在病床上,或通過表現出某種疾病的痛苦模樣,來贏得同情、照顧或控制他人,如果別人每次真的回應了,當真了,患者的這種通過偽裝或製造自身的疾病的自虐行為會愈加頻繁。

…….有些病態的自虐行為也可能沒有這麼多心理動力,可能單純是病態的精神狀況造成的不正常行為。

傅園慧的自虐式激勵,這樣做真的好嗎?

因為自虐行為在人類中太常見了,而且很多心理疾病都會導致自虐傾向,不同病態的自虐行為和心理動力各不相同,同時也是非常複雜的,所以在《精神障礙病人的診斷和統計手冊》第4版(DSM- IV)中把曾經被認為是可以單獨進行診斷和歸類的自我挫敗(自虐)性人格障礙(Self-defeating personality disorder)剔除掉了。

傅園慧的自虐式激勵,這樣做真的好嗎?

但也因為自虐行為的普遍存在,所以我們需要分得清怎樣的自虐是非病態的,怎樣的自虐是病態,這樣我們才能更好的瞭解、幫助自己和他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