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說的“善為道者”,都有什麼特點?

胡老師說道


古人的善良是道 而這道微妙玄通 深到不可識 而別人也不可識 給人一種深不可測的奧妙 故強者為之包容 可以隨和大度預測未知的能力 若冬天涉川 大地萬物自然而受 自然受益 若畏四鄰 必是嚴格要求自己 其若客 必然一種非常好的姿態 若冰冷的心將釋然 一定包容自己他人 其若艱苦樸素 曠世其虛懷若谷的本領 如果渾若是濁呢 怎麼能濁以靜把自己變成乾淨的人呢 怎能安以動乾淨的生存呢 保此道者不用慾望去幸福爭取 自己不見利忘義 唯有不見財起意 自己不爭不搶 故能把自己摘清而能成為新的自己


鏡花水月128063329


謝大聖邀。您提出《道德經》我感興趣,此篇章專論“善為道者”實不曉細節,但知道春秋時有個道學派創始人李耳,曾提出過這類治國安民建議。特點:順勢、微著、自然。慢慢理解,可能受用一輩子!


閒庭信步206252415


“善為道者” 的特點,說白了就是老子“以愚治國”的政治觀點 。

老子在《道德經》第六十五章裡重點講的是:“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與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這段話的意思是:古代善於運用道治理國家的能人,從不教化人民鬥智取巧,而是倡導人們敦厚朴實。國家及其人民之所以難以治理,那是因為人民的思想複雜、想法太多。所以只靠智巧心機來治理國家,就等於是在教化人民投機取巧、相互欺騙鬥智,如此以來,國家必然遭受危害;假如為政者不以智巧心機來治理國家,那麼人民自然就會變得樸實無華,人與人之間相安無事,國家就會太平,這才是國家的福祉。

可以看出,老子的 “不以智治國” 與他一貫強調的 “無為而治” 的觀點是一脈相承的。既然老子不贊成 “以智治國” ,那麼他所提倡的便是 “以愚治國”。在這一章節裡,老子的中心思想就是從“智” 與 “愚”的角度來探討治國的策略。

“智” 大家都知道,這是指聰明、智慧的意思;而 “愚” 則往往是與蠢、笨、傻聯繫在一起的,其實,“愚”的本意在早期指的是:心在一定的範圍內不跑太遠,淳樸自然、意識守中。

老子對“愚” 一向情有獨鍾,他在《道德經》第二十章中講過:“我愚人之心也哉,鈍鈍兮,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可見,在老子的眼中,“愚” 比之 “智” 是更高明的,正所謂 “大智若愚” 。

老子“以愚治國”的觀點,並不是說要為政者愚弄百姓,把人民變得愚笨不堪,而是希望人民不要整天胡思亂想、胡作非為。如果每個人都能迴歸淳樸、順其自然、安分守己,那麼國家必然就會長治久安。試想一下,如果一國之君,能夠恪盡職守,治理國家;各級官員愛民如己,秉公執法;商家誠實守信,老幼無欺;將士勤學苦練,保家衛國;農民不誤節氣,勤勞耕作;各行各業都奮發圖強,興旺發達,那麼,一個國家怎麼會不安定、人民怎麼會不幸福呢!這樣的結果,就是老子所說的 “ 善以道者,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的內在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