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武士道精神只是我洗腦民眾效忠於我的工具而已

武士道精神,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了達成目標,死只是作為一種手段。但是,實際上,這樣極端的武士道精神是在明治天皇之後才出現的,在明治天皇之前,武士道精神並沒有這麼的極端。

明治天皇:武士道精神只是我洗腦民眾效忠於我的工具而已

武士道精神

武士道的淵源可以追溯到日本的國家神道,以及由古代中國傳入的孔孟之道和佛教。是古代日本武士階層所必須遵守的準則,其具體內涵有一下幾點:

義:要求武士必須遵守義理和道德。

勇:要求武士敢作敢為,能夠勇敢的服從命令。

仁:要求武士具有寬容、同情、憐憫的美德。

禮:要求武士對他人有足夠的尊重和關懷。

誠:要求武士必須誠實。

名譽:要求武士能夠為了自己的名譽付出一切。

忠義:要求武士必須忠於自己的主人。

克己:要求武士剋制自己的慾望,一切以主人的命令為主。

在日本古代,雖有這些要求,但實際上武士這一群體極少有人會去遵守。

例如"忠義"一條,日本戰國時期武士們更換主人是非常正常的事情,第一任主人戰敗,馬上去找第二仁主人。根據日本史料記載,更換主人次數最多的達到了九次。而被中國歷史上稱作"三姓家奴"的呂布也僅僅換了三個主人而已。

明治天皇:武士道精神只是我洗腦民眾效忠於我的工具而已

日本武士

武士道精神真正開始在日本大規模的推廣及傳播要到明治天皇時期。當時的日本已經實現了大一統,而明治天皇又野心勃勃的計劃對外擴張,所以需要一種合適的文化來與自己的擴張計劃相匹配。由此大力推廣武士道精神。

至於武士道精神的巔峰,則在日俄戰爭時期達到。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出兵進攻旅順,當時派出的是大將乃木希典。乃木希典本人是武士道精神的堅定信奉者。以當時的戰況來看,日本軍隊根本無須進攻,只用圍困住俄軍,自然能夠輕鬆取得勝利。但乃木希典認為大日本帝國以圍困來贏得戰爭實在不符合武士道精神的要求,於是下令日軍向俄軍進攻。

明治天皇:武士道精神只是我洗腦民眾效忠於我的工具而已

日俄戰爭中倒下的日軍

當時的俄軍已裝備馬克沁機槍,並且在俄軍陣地前沿部下電網。日軍在長達半年的時間裡不斷進行衝鋒,可幾乎沒有任何效果,反而被俄軍殺傷五萬多人,乃木希典的兩個兒子也在進攻中戰死。戰況傳到日本國內,日本高官向天皇提議撤掉乃木希典,並要求乃木希典剖腹自盡。日本天皇因乃木希典是武士道精神堅定的信奉者,所以並沒有採納這項建議,而是派出兒玉源太郎接手日軍的實際指揮權,乃木希典仍然擔任司令。兒玉源太郎接手後不足一月,日軍攻破俄軍陣地,佔領旅順。

之後乃木希典回國向日本天皇報告,一番慷慨陳詞,在談到日軍傷亡時跪在天皇面前痛哭流涕,天皇見此,安慰乃木希典一番,加授乃木希典為伯爵並在整個日本社會大肆宣傳。乃木希典被日本打造成一代軍神,而乃木希典信奉的武士道精神也成功的在日本社會大肆傳播。日本也因武士道精神在一戰期間獲取了巨大的勝利。

到了二戰時期,武士道精神的作用幾乎不復存在。日本名將一木清直曾以八百人攻擊六千美軍,皆因其認為憑藉日本武士道精神的悍不畏死,再加上突然襲擊,以八百對六千也是很輕鬆的事情。結果卻是美軍以傷亡35人的代價全殲日軍八百人,一木清直直接被美軍坦克碾壓至死。

隨後日本發明的"自殺式魚雷""自殺式飛機"也被實戰證明作用極小,無非在心理上對美軍造成震撼。

明治天皇:武士道精神只是我洗腦民眾效忠於我的工具而已

神風特攻隊

至此,日本從上至下都知道武士道精神在先進武器的面前沒有任何用處。因此在沖繩戰役時,日本的很多部隊不再向之前一樣全部戰死或剖腹自盡,而是選擇了投降美軍。

明治天皇:武士道精神只是我洗腦民眾效忠於我的工具而已

沖繩戰役中的日軍俘虜

在二戰之後,武士道精神很大程度上只是日本的一種文化象徵,信奉者雖有,但已不佔社會主流。

總的來說,日本武士道精神有利有弊,在冷兵器時代,悍不畏死的武士道精神確實能大大提升日本軍隊的戰鬥力,但是隨著科技的發展,它在戰爭中的作用也越來越小。畢竟任何的文化都要與整個社會的發展水平相適應,如若不然,必然會對社會的發展產生巨大的不利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