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朋喚友來打卡,社區有了“共享廚房”,年夜飯都預約上了

共享時代來臨,各種共享產品層出不窮,廚房竟然也開啟了共享模式。

上個月,通州首家共享廚房面對社區居民開放,預約已經排到了兩個月後,甚至都已經開始預約年夜飯了。大家為什麼喜歡共享廚房?來共享廚房僅僅是為了吃飯嗎?

呼朋喚友來打卡,社區有了“共享廚房”,年夜飯都預約上了

新體驗 在“家”秀廚藝

週五晚上,高先生下了班後,冒著寒風趕到通州與發小兒相聚。一進門,桌上已經擺上了醬紅色的獅子頭、翠綠的青菜、鮮美的熱湯和“下飯伴侶”西紅柿炒雞蛋。女主人周女士從廚房走出來,解下圍裙笑盈盈地招呼著:“就等你了,大家快坐下吃飯吧!”說著,她又從樓下美食城端上來一份烤魚“壓軸”,滿桌子的“活色生香”讓人垂涎三尺,朋友們推杯換盞,笑聲不斷。

呼朋喚友來打卡,社區有了“共享廚房”,年夜飯都預約上了

這樣的場景並非發生在誰的家裡,而是來自於新開張的“幫幫怪店”。這間紮根社區的“共享廚房”給附近居民帶來了不同以往的新體驗:油、鹽、醬、醋一樣不少,煎、炒、烹、炸樣樣能做。在這間上百平方米的超大廚房裡,有人洗菜擇菜,有人開火顛勺,桌前三三兩兩的好友聊著近來發生的趣事,孩子們圍著桌子追逐打鬧,大家就像在家裡一樣放鬆自在。

“我家客廳太小,所以平時聚會多在飯館進行,油水太大不說,還缺少家裡的自在勁兒。這下好了,新開的共享廚房場地寬敞,我也可以給大家展示幾道拿手菜,吃完飯還不用自己洗碗收拾。大家飯後喝喝茶、唱唱歌、玩玩牌,大人孩子聚在一起比在家裡舒坦多了!”周女士高興地說,她還在這裡預約了大年初三的親友聚會。

這家“幫幫怪店”位於通州梨園地鐵站旁“社幫幫”智慧社區第三空間,也是通州第一家共享廚房,註冊會員預約付費後就可以使用。開業後,附近小區的年輕人經常呼朋喚友前來打卡。“廚房是最溫暖、最有生活味道的地方,那股煙火味,讓隻身漂泊在這座城市裡的人感到莫名的親切和心安。我租的房子不足以在家開火招待朋友,共享廚房為我們提供瞭解決方案!”李女士說,她已經想好了下次的“玩法”——每人帶一道家鄉菜,“大家都來秀秀廚藝!”

呼朋喚友來打卡,社區有了“共享廚房”,年夜飯都預約上了

開業一個月來,在這裡“大秀廚藝”的除了親戚、朋友外,還有同學聚會、員工聚餐、公司團建,甚至有一家幼兒園的小型畢業典禮都把地點選在了這裡,目前預約已排到了明年。

新玩法 廚房也是會客廳

“你想想,加班很晚回到家,飢腸轆轆的時候,還有什麼比廚房裡鍋碗瓢盆的‘咣噹’聲和一碗熱氣騰騰的牛肉麵更美妙的?在外打拼周旋,回家笑語盈盈和諧美滿,那才是一個家庭最大的福氣!所以一個溫暖的、有煙火氣的廚房,一頓好的飯菜,凝聚的是人氣,是親朋好友、街坊鄰里之間交流情感的地方,共享廚房其實就是一座社區共享會客廳。”“社幫幫”聯合創始人梁吉良說。

“社幫幫”智慧社區第三空間,是由地鐵八通線梨園站旁一處騰退的空間改造而成的,也是通州首家社區商業服務中心,去年8月試營業,將原本分散在各個街區的理髮、修鞋、配鑰匙、老年餐桌、洗車等20多種便民業態整合在一起,為社區居民提供了“一站式”解決方案,價格也比外面便宜不少,而共享廚房就是其中新開啟的項目。

呼朋喚友來打卡,社區有了“共享廚房”,年夜飯都預約上了

共享廚房作為一種新興的業態,還能解鎖很多新玩法,如鄰里節、百家宴、美食品鑑沙龍等。“以情感為抓手,不單單為了吃飯,而是家庭溫馨場景的還原。在這個私密的公共空間裡,還可以把志願者、居民、物業和居委會連接在一起,加強大家的溝通和交流。”梁吉良說。

不久前,共享廚房曾以社區名義發起了一場包餃子的活動,收到了居民的熱情回應,20個名額兩三個小時就報滿了,梁吉良計劃未來每月至少開展一次類似的活動,將居民聚在一起聯絡感情。他解釋說:“梨園地鐵站每天有四五萬人的流量,三成居民因獨居、下班回家晚等原因,靠外賣和地攤解決一日三餐,他們做飯的頻次並不高,但他們也有做飯的需求,共享廚房可以為他們提供解決方案,廚房也可以變成社區居民相互認識、情感交流的地方。”

這間共享廚房的樓下就是“深夜食堂”美食廣場,共享廚房與美食廣場共用營業執照。共享廚房並不提供食材,消費者既可以通過小程序下單,也可以自己去旁邊的生鮮超市購買;保潔員則來自於“社幫幫”的母公司淘寶城,也是“共享”的。“社區本身就是一個共享的概念,而且是最低成本的聚集,在這裡打造新的社區商業模版,通過互聯網盤活邊角地,也算是一個創新吧!”梁吉良說。

新業態 打造社區商業新空間

中國商業聯合會專家委員、北京商業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賴陽說,以社區為依託的共享廚房模式在北京尚屬新業態,目前還處於“試錯”的階段。

市場上的共享廚房有三種模式:“餐飲經營型共享廚房”“老樓沙龍型共享廚房”“個人服務型共享廚房”。第一種模式專為外賣商鋪服務,商鋪帶廚藝進駐即可,宣傳、推廣、配送均由提供共享廚房的公司負責,如熊貓星廚等平臺;第二種主要是筒子樓、家屬樓裡的“沙龍”,主要為退休人員提供活動交流的場所,在國貿、雙井、白塔寺等老舊小區、衚衕裡均有分佈,這種模式多為政府主導型,幾乎是純公益性質,需要不斷“輸血”;而通州“社幫幫”的共享廚房屬於第三種模式,具有盈利和公益雙重性質,紮根社區,這種模式對北京來說還很新鮮。

賴陽表示,共享廚房是消費升級的產物。時下傳統商業面臨轉型,據市場調研數據顯示,目前北京市場的服務性消費額已大於商品性消費額,距離居民較近的社區商業加速轉型升級,政府推出“一刻鐘服務圈”,正是迎合消費者新消費需求的舉措。賴陽據此分析說,社區商業轉型升級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是基礎功能保障的升級,如早餐、買菜等生活服務各項功能從無到有;第二層是服務品質的升級,如菜市場變身生鮮超市等;第三層則為功能擴展型升級,如增加花店、咖啡店,甚至是共享廚房等服務。

賴陽認為,社區商業中心是市民生活的第三空間,那裡不僅僅是買賣場所,還是有別於傳統消費模式、整合社區商業資源、挖掘消費者潛在需求的新業態,不失為一種創新。從社區商業轉型升級中可以看到,社區商業未來發展有四大趨勢:智能化、有溫度、共享式和時尚性。“‘社幫幫’打造的共享廚房意在營造家的氛圍,有溫度;屬於不佔用自家資源,不影響鄰里和諧的公共空間,具有共享性;如果未來在智能家居的體驗上、在時尚主題的設計上有更多突破,還會有更好的發展空間。”賴陽對共享廚房的前景十分看好。

“如果共享廚房想完全市場化,一定要有一套自己的商業模式。”中國社區商業工作委員會的董利說,共享廚房作為一種新興業態尚無清晰的商業模式,目前還需要街道、社區的參與,加強居委會、物業、志願者及居民的聯繫,增加用戶粘性,同時孕育商業模式。

來源 北京日報客戶端 | 記者 曲經緯

編輯 王雯淼

流程編輯 劉偉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