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梅林等高分突破,揭示腸道特定雙歧桿菌或抗流感


金梅林等高分突破,揭示腸道特定雙歧桿菌或抗流感

金梅林等高分突破,揭示腸道特定雙歧桿菌或抗流感

5 月 3 日《熱心腸日報》,我們解讀了 9 篇文獻,分別關注:流感,雙歧桿菌,生物利用度,菌群-藥物互作,新冠病毒,胃腸道症狀,益生菌,西式飲食,補充劑。

金梅林等:腸道里特定雙歧桿菌保護小鼠抵抗流感

Genome Biology——[14.028]

① 移植流感感染後存活的小鼠糞菌,能顯著增強經抗生素處理的受體小鼠對流感的抵抗力;② 流感感染引起小鼠腸道菌群變化,其特徵依感染結局而異,相比死亡和對照小鼠,存活小鼠感染後,腸道菌群中的假長雙歧桿菌和動物雙歧桿菌顯著增加;③ 單獨口服動物雙歧桿菌或與假長雙歧桿菌聯用,可提高抗生素處理和無菌小鼠的流感抗性;④ 動物雙歧桿菌通過幾種特定的代謝分子介導抗流感作用,小鼠口服纈氨酸或腹腔注射輔酶A具有抗流感作用。

【主編評語】

近年研究顯示,腸道菌群可能通過調節宿主免疫應答,來影響宿主對流感的抵抗力。《Genome Biology》最新發表了來自華中農業大學金梅林團隊、陳玲玲團隊與諾禾致源團隊的合作研究,採用半致死劑量的H7N9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對600多份樣品進行16s測序以及170多份樣品進行宏基因組測序,分析不同感染結局(存活vs死亡)的小鼠的腸道菌群組成和功能,以及糞菌移植等試驗,揭示出與流感感染嚴重程度密切相關的腸道菌群變化特徵,發現在流感感染後數量增多的動物雙歧桿菌等腸道菌及其相關的特定代謝物具有抗流感作用。同時,利用共現網絡分析與隨機森林分析建立了一種在預測流感感染小鼠的預後/嚴重程度方面具有診斷潛力的模型,表明動物雙歧桿菌等腸道菌或許能用於預防流感和作為流感預後的標誌物。這些發現進一步闡釋了腸道菌群與流感感染及其預後的關係,相關研究方法也值得專業人士參考。(@mildbreeze)

【原文信息】

Influenza infection elicits an expansion of gut population of endogenous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which protects mice against infection

2020-04-28, doi: 10.1186/s13059-020-02007-1

趙偉、張烽團隊:腸道菌群如何影響功能食品和藥物的生物利用度?(綜述)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15.255]

① 腸道菌群調節母體化合物(PC)生物利用度有4條路徑;② 菌群可將無效或低效的PC代謝為有生物活性化合物,非母體化合物(NPC)可促進有益菌代謝PC產生有益物質,也可調節菌群以減少PC產生的有害物質,特定細菌能將PC降解為無生物活性的代謝物;③ 通過體外發酵或化學合成得到有益菌群代謝物後直接給藥,移植有益菌, 用益生元等富集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移植能產生有益代謝物的工程菌等方法,或能用於提高功能食品和藥物的生物利用度。

【主編評語】

如何提高藥物的生物利用度一直是藥學領域一個重要的命題。人們經常發現許多功能食品和藥物(尤其是中藥)雖然效果明顯,但生物利用度並不高。近年來腸道菌群研究的發展為解釋這一矛盾現象提供了可能。《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最新發表了來自江南大學及江南大學附屬醫院的趙偉、張烽團隊的綜述文章,從腸道菌群影響功能食品和藥物生物利用度的角度,重新詮釋了經常發生的療效和生物利用度之間不匹配的可能機制,提出了腸道菌群參與調節母體化合物(parent compounds)生物利用度的4條路徑,並針對性的提出了通過調節腸道菌群提高功能食品和藥物生物利用度的4條解決方案。該綜述為新食品功能因子和藥品的開發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食品和藥品生物利用度的概念與理論或被重新定義和豐富。(@mildbreeze)

【原文信息】

Bioavailability Based on the Gut Microbiota: a New Perspective

2020-04-29, doi: 10.1128/MMBR.00072-19

解析腸道菌群與外源化合物的相互作用(綜述)

Pharmacological Reviews——[18.886]

① 菌群可直接(激活、解毒、結合)或間接(調節宿主的肝代謝酶、免疫系統、肝腸循環等機制)影響外源化合代謝,調節其功效、吸收和生物利用度;② 宿主遺傳、年齡、地域、飲食、性別、晝夜節律等因素,可影響菌群對外源化合物的代謝;③ 外源化合物反過來也影響菌群的組成和功能;④ 動物模型、藥物動力學、生物反應器、生物信息學、組學、臨床觀察、類器官、器官芯片等可用於藥物微生物組學研究;⑤ 應開發靶向/基於菌群的方法來增強藥物療效。

【主編評語】

《Pharmacological Reviews》發表的長篇綜述文章,聚焦腸道菌群與藥物等外源化合物的雙向互作,重點介紹了菌群對外源化合物的代謝機制,以及二者互作對健康和疾病的影響,推薦專業人士學習參考。(@mildbreeze)

【原文信息】

Gut Reactions: Breaking Down Xenobiotic–Microbiome Interactions

2019-04-01, doi: 10.1124/pr.118.015768

微生物代謝物模擬助力藥物研發

EMBO Molecular Medicine——[10.624]

① 基於微生物L-色氨酸代謝產物,吲哚-3-丙酸(IPA)和吲哚在人孕烷x受體(PXR)的配體結合域中的相互作用,開發了兩個先導類似物,即FKK5和FKK6;② FKK5和FKK6不會激活AhR和其他相關的外源性受體;③ 它們與PXR直接作用,在低微摩爾範圍內具有親和力;④ FKK5或FKK6使腸道細胞系(LS180、LS174T)的PXR靶基因表達較肝臟細胞系更為旺盛,並以PXR依賴的方式抑制NFκB的激活;⑤ FKK6無臨床毒性,可消除DSS誘導的表達人類PXR基因的小鼠的結腸炎。

【主編評語】

文章利用微生物代謝物模擬方法,基於IPA和吲哚在人PXR的配體結合域中的相互作用,研發了兩個先導類似物:FKK5和FKK6。FKK6與與PXR直接作用,誘導PXR特定編碼基因在細胞、人體類器官以及小鼠體內表達。FKK6還具有潛在的消炎作用。FKK6的發現,微生物代謝物模擬為藥物研發提供可能。(@兵兵)

【原文信息】

Targeting the pregnane X receptor using microbial metabolite mimicry

2020-03-10, doi: 10.15252/emmm.201911621

Science:新冠病毒感染腸道再添新證

Science——[41.037]

① 在體外類器官模型中,研究SARS冠狀病毒和新冠病毒的感染性;② 除了感染呼吸道上皮,兩種病毒還能有效感染人小腸類器官,並在其中複製增殖;③ 腸上皮細胞及其前體細胞是病毒的主要感染對象(儘管後者的ACE2表達水平大幅低於前者),未見感染杯狀細胞和表達嗜鉻粒蛋白A的腸內分泌細胞;④ 基因表達分析顯示,兩種病毒感染均能引起腸上皮細胞的病毒應答程序,但新冠病毒誘導的干擾素反應更強。

【主編評語】

多項證據顯示,腸道可能是新冠病毒的潛在感染部位。一方面新冠病毒(SARS-CoV-2)感染細胞的關鍵受體ACE2在腸上皮高度表達,另一方面很多新冠病毒感染者存在胃腸道症狀,並且糞便中能持續檢測到病毒RNA。《Science》發表的一項最新研究,採用體外類器官模型,證實了新冠病毒和SARS冠狀病毒都能有效感染腸上皮細胞及其前體細胞。這些發現不僅為新冠病毒感染腸道添加了新證據,也表明人腸道類器官可作為研究冠狀病毒的體外模型。(@mildbreeze)

【原文信息】

SARS-CoV-2 productively infects human gut enterocytes

2020-05-01, doi: 10.1126/science.abc1669

美國新冠病毒感染者的胃腸道症狀

Gastroenterology——[19.233]

① 納入來自美國9個醫院的318名新冠病毒感染者,患者普遍超重或肥胖,且多有心血管疾病風險或並存病;② 61.3%的患者報告了至少一種胃腸道症狀,最常見的胃腸道症狀為厭食(34.8%)、腹瀉(33.7%)及噁心(26.4%);③ 在具有胃腸道症狀的患者中,疲勞、肌痛、咽喉痛、嗅覺或味覺喪失的比例顯著升高;④ 胃腸道症狀不影響患者的白細胞計數、血紅蛋白、血小板、凝血因子、肝臟酶、心臟標誌物及炎症標誌物,對重症及死亡風險也無影響。

【主編評語】

《Gastroenterology》上發表的一項多中心隊列研究,對來自美國9個醫院的318名新冠病毒感染者進行分析,在這些普遍超重/肥胖的患者中,出現胃腸道症狀的比例為61.3%,且胃腸道症狀與疲勞、肌痛、咽喉痛、嗅覺/味覺喪失等症狀相關。(@szx)

【原文信息】

Preval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Patients with SARS-CoV-2 Infec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A Multicenter Cohort Study

2020-04-20, doi: 10.1053/j.gastro.2020.04.045

Lancet子刊:益生菌用於新冠肺炎,尚需更多證據(評論)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12.856]

① 2020年2月,國家衛健委和中醫藥管理局建議給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使用益生菌;②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會在抗生素治療後發生腹瀉,但益生菌能否減少腹瀉仍有爭議;③ 一些患者需要使用有創機械通氣,儘管有研究顯示特定益生菌有助於減少呼吸機相關肺炎,但益生菌在降低ICU和住院死亡率方面的功效尚不明確;④ 腸-肺軸可影響呼吸道疾病,但在進一步瞭解新冠病毒的發病機理及其對腸道菌群的影響之前,不建議盲目將常規益生菌用於新冠肺炎患者。

【主編評語】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近期發表來自香港中文大學Siew C Ng團隊的評論文章,認為目前尚無足夠證據支持將常規益生菌用於新冠肺炎患者的做法,未來或應開發更加靶向性的腸道菌群干預方法來治療新冠肺炎。(@mildbreeze)

【原文信息】

Probiotics and COVID-19: 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

2020-04-24, doi: 10.1016/S2468-1253(20)30122-9

西式飲食不利於抵禦新冠肺炎(觀點)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6.17]

① 富含飽和脂肪、糖和精製碳水化合物的西式飲食(WD)促進肥胖症和2型糖尿病的發生,並使這些人群增加罹患嚴重新冠肺炎和死亡的風險;② WD會激活先天免疫系統並削弱適應性免疫,導致慢性炎症並削弱宿主對病毒的抵抗力;③ 新冠肺炎引起的外周炎症可能會對那些恢復的患者產生長期影響,增加其它慢性疾病風險;④ 為了減少對新冠肺炎的易感性及其長期併發症,建議避免WD,並攝入充足的纖維、全穀物、不飽和脂肪和抗氧化劑來增強免疫功能。

【主編評語】

隨著新冠病毒的爆發,機體免疫能力再次成為公眾關注的焦點,而膳食也成為其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本文論述了以高糖高脂為特點的西式飲食對機體免疫系統的影響,以及可能加重新冠病毒感染後的潛在長期併發症。文章認為,現在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應該注重對健康食物的選擇。(@兵兵)

【原文信息】

The impact of nutrition on COVID-19 susceptibility and long-term consequences

2020-04-18, doi: 10.1016/j.bbi.2020.04.040

增強免疫力,或可考慮適當補充微量營養素(綜述)

Nutrients——[4.171]

① 臨床數據與機制研究表明,維生素(A、B6、B12、C、D、E)、葉酸、微量元素(鋅、銅、鐵、硒、鎂)、ω-3脂肪酸(EPA、DHA)等微量營養素對免疫系統起到重要的支持作用;② 鑑於這些營養素的攝入不足普遍存在,建議適當補充以支持免疫系統的最優功能;③ 健康人每日應攝入至少200mg維生素C,病人每日應攝入1-2g;④ 對於維生素D、鋅及ome-3脂肪酸,建議每日攝入量分別為2000IU、8-11mg、250mg;⑤ 公共衛生官員在提供建議時應納入營養策略。

【主編評語】

新冠肺炎的爆發讓人們對感染性疾病的防護有了進一步的瞭解與重視。微量營養素對於免疫系統發揮功能十分重要,通過營養補充來強化免疫系統,以增強機體對病毒感染的抵抗力,或可作為疫苗之外的補充策略。來自《Nutrients》上發表的一篇綜述文章,對各類微量營養素(包括維生素、葉酸、微量元素等)對免疫系統的影響進行了總結,並基於相關研究,對應該如何補充微量營養素給出了一些結論與建議。(@szx)

【原文信息】

Optimal Nutritional Status for a Well-Functioning Immune Syste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to Protect against Viral Infections

2020-04-23, doi: 10.3390/nu12041181

感謝本期日報的創作者:王文東,mildbreeze,波。。。,祁玉麗,szx,徐碩,陳國忠


點擊閱讀過去10天的日報:

05-02 | 菌群相關代謝研究進展如何,這幾篇文章請別錯過

05-01 | 4月,最值得看的35篇菌群與腸道健康文獻!

04-30 | Eran Elinav重磅綜述:飲食對菌群和免疫的節律性影響

04-29 | 農科院GUT報道:褐藻寡糖或改善菌群,提高精子質量

04-28 | 應對自身免疫病,除了植提物,適量喝酒或也有效?

04-27 | 再添新證:腫瘤免疫治療前用抗生素,或縮短生存期

04-26 | 多篇新論文聚焦:吃什麼能防老年痴呆?

04-25 | 完美共生:近期植物微生物組研究頻發頂刊

04-24 | "菌群-腸腦軸"漸入佳境,9篇論文多角度審視

04-23 | 腸道寄生蟲如何調節免疫抗炎症?兩篇高分論文鎖定關鍵產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