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航母的三大任務、七種作戰模式、三層防線、三重優勢

美軍航母的三大任務、七種作戰模式、三層防線、三重優勢

美軍航母群號稱世界上最強大的海上軍事力量,不論是1991年的海灣戰爭、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還是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第一槍”都是從航母編隊上打響的。

  美軍航母戰鬥群主要有三大任務,第一,遠洋作戰,全球部署,使用戰術核導彈、艦載飛機和遠程導彈實施戰術常規威懾;第二,縱深防禦,快速部署和靈活反應,以支持國家政治、軍事和外交政策,保證國家的全球利益,在局部戰爭、武裝衝突和低強度戰爭中,確保優勢和勝利;第三,與敵方海軍爭奪作戰海區和戰略海域的制空制海權,封鎖和控制重要咽喉通道,保護海上交通線,轟炸和襲擊敵方港口、基地等岸基軍事設施和重要軍事目標,掩護和支援海軍陸戰隊登陸作戰。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海軍制定了防空、反潛、攻擊、反艦、兩棲戰、水雷戰和後勤支援等7種新的作戰模式。並據此確定了兩種典型的作戰編成:航母戰鬥群和水面戰鬥群。前者以航空母艦為核心,配以水面護航兵力、核潛艇及後勤作戰支援艦艇等,主要使用飛機和中遠程導彈對敵海上、空中和地面目標實施攻擊;後者以戰列艦為核心,配以水面護衛兵力,主要以直升機,中、遠程導彈和大、中口徑火炮對敵陸、海目標進行轟擊。

航母戰鬥群的作戰編成一般根據使命任務和威脅環境確定。一個具有較高作戰效能和生存能力的航母戰鬥群具有防空、反潛、反艦和對岸攻擊等作戰能力。美國海軍航母戰鬥群有3種典型的編成:在低威脅區巡邏或顯示武力時,一般使用以1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戰鬥群,稱為單航母戰鬥群,通常配有4艘防空型導彈巡洋艦、4艘反潛型導彈驅護艦和1至2艘攻擊型核潛艇;在中等威脅區實施威懾、制止危機和參與低強度戰爭時,通常使用以2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戰鬥群,稱為雙航母戰鬥群,配以8艘防空型導彈巡洋艦和驅逐艦、4艘反潛型驅護艦和2至4艘攻擊型核潛艇;在高威脅區參與局部戰爭或大規模常規作戰時,使用以3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戰鬥群,配以9艘防空導彈巡洋艦和驅逐艦,14艘反潛型驅護艦和5至6艘攻擊型核潛艇。根據任務,航母戰鬥群還可以與水面艦艇戰鬥群混合編成。如1987年,美國海軍為海灣商船護航、在阿拉伯海實施武力威懾時,用的就是這種編成。目前,美國海軍典型的編成是以2艘航母為核心組成的雙航母戰鬥群。


美軍航母的三大任務、七種作戰模式、三層防線、三重優勢

美軍航母戰鬥群能夠保證自身具有極為強大的攻擊能力,同時又具有超強的自衛防卸能力。以雙航母戰鬥群為例,一般採用三層火力配備:

第一層是外防區,距航母180至400公里以上,用8架預警機,8架電子戰飛機,6架偵察機,艦載相控陣雷達和攻擊型核潛艇負責對空中、水面、水下進行連續性搜索。當發現來襲之敵時,可用70架攻擊機、50架戰鬥機、20架反潛機和400多枚艦載遠程巡航導彈,對陸地、空中、水面和水下目標同時進行攻擊。

第二層為中防區,距航母45至180公里。艦載雷達、聲納和40餘架直升機負責對突破第一道防線的來襲目標進行搜索和跟蹤,並可以使用350枚遠程巡航導彈、260枚反艦導彈、600多枚防空導彈和反潛魚雷對來襲目標進行攔擊。

第三層防線主要用於自衛,主要採用戰術導彈、魚雷和艦炮等中、近程武器對來襲目標進行最後的截擊。總之,一個規模巨大的航空母艦戰鬥群,已經成為一個可以進行空中、地面、水面和水下立體作戰的浮動的海上堡壘,具有極高的戰略價值。

美軍航母的作戰優勢總體而言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第一,縱深打擊優勢。美國航母艦載E-2C預警機可在距離航母370公里的空域連續值勤6小時,其機載雷達探測距離為300~700公里,可為艦隊提供近30分鐘的預警時間。美國一艘航母載機60~90架,其中80%是固定翼作戰飛機,作戰半徑一般都在600公里以上。一個雙航母戰鬥群,可實施由上百架攻擊機、戰鬥機組成的強大攻勢;第二,多層攻防優勢。美航母戰鬥群除以艦載機作為主要攻擊力量和防禦力量外,還可集中戰鬥群中各護航艦艇攜多種武器進行自身防禦,從而形成多層次的攻防體系。其中,反潛反艦分別設有4道防線,對空防禦則在100米~400公里的範圍內設有6~7道防空反導攔截防線,因此,具有較高的抗飽和攻擊能力和殺傷概率;第三,電磁對抗優勢。美國航母上配有專用的電子戰飛機。艦載電子設備也較先進,加之有E-2C預警機在作戰中作為空中指揮所,對整個戰術行動進行指揮協調。使得電子偵察、壓制和干擾等各種電子戰手段運用得當、相互協調、軟硬兼施,與整個編隊的攻防火力配系配合默契,牢牢控制戰區的制電磁優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