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知清朝有幾位滿族狀元?

你可知清朝有幾位滿族狀元?

清朝科舉考試中,一共有多少位狀元?

這些狀元中,又有多少位漢人?

多少位滿族人?多少位蒙古族人?


你可知清朝有幾位滿族狀元?

科舉考試

中國的科舉制度從隋唐時期開始實行,直到最後一次科舉考試的清朝光緒31年(1905年),千餘年的時間裡,為中國的封建王朝進行人才遴選,也是世界上持續時間最長的人才甄選機制。從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成為狀元,也就變成了所有讀書人的終極夢想。和現在每年的高考不一樣,科舉考試是三年一次,並有秋闈、春闈、殿試三大關需要度過,可謂一步一坎。

你可知清朝有幾位滿族狀元?

科舉制度是漢人建立的人才選拔機制,但是在唐朝之後,元朝和清朝是由少數民族掌握政權,在元朝時期,蒙古狀元不在少數,但是非常奇怪的是,在清朝,前後共有114位狀元,但是其中只有2名滿族人,一名從蒙古旗改到滿洲旗的族人,這是為什麼呢?

清朝有句俗語,叫“漢不點妃,滿不點元”,意思就是漢人很難成為妃子,而滿人很難考上狀元。前面一句如今的各種清宮戲已經為大家解釋的很透徹了,後面一句的原因今天就由小編來說一說。

清朝狀元

科舉考試三年一次,而我們都知道科舉考試以八股文為主,而八股文就是指文章的八個部分,文體有固定格式:由破題、承題、起講、入題、起股、中股、後股、束股八部分組成,題目一律出自四書五經中的原文。那麼對於應考的漢人和滿蒙人來說,從根本上就是有差距的,這就好像今天讓我們和華裔一起去考英文的感覺差不多了。

有人問了,那元朝的時候,不是有很多蒙古族狀元嗎?是元朝人漢文學的好嗎?並不是這樣的,是因為在元朝的科舉考試分左右榜右榜供蒙古人、色目人應考,鄉試時只考兩場,要求相對較簡單。左榜供漢人、南人應考,鄉試時考三場,要求相對較嚴格。所以在元朝時,是有很多蒙古狀元的,但是在元朝時,科舉制度並沒有唐宋和明朝時期受重視,所以狀元的待遇也差了很多。

你可知清朝有幾位滿族狀元?

到清朝時期,科舉並沒有像元朝時期採取分榜制度,所以漢人的優勢便大大提高了。在清朝整個歷史中,只有兩次分榜考試,分別是順治九年(1652年)和順治十二年(1655年)。所以這兩次分榜考試中,產生了兩位滿族狀元:1652年的滿洲正黃旗人麻勒吉和1655年的滿洲正白旗人圖爾宸

還有一位狀元是1864年憑藉自己能力考取狀元的崇綺,他本是蒙古正藍旗,後來改到了滿洲鑲黃旗下。因為崇綺考上狀元,當時朝廷還破費了一些腦筋。原因是當時清朝統治者崇尚武力,並不鼓勵本族子弟過於沉溺漢學,同時因為滿族子弟入仕多以族內推舉為主,而漢人入仕基本以科舉為主,所以清朝統治者並不鼓勵滿族子弟與漢人去爭奪本就非常緊張的科舉名額。但是因為崇綺確實文采出眾,最後還是按照狀元給了翰林院編修的職位,最後官拜戶部尚書。

麻狀元衚衕

第一位因為分榜考試而成為滿族狀元的麻勒吉就住在現在的群力衚衕裡。但是當時這條衚衕被稱為麻狀元衚衕,也叫馬狀元衚衕,俗稱狀元街。為什麼又是麻狀元,又是馬狀元?是這個衚衕出了兩位狀元還是諧音了?其實都不是。是因為這位麻勒吉狀元非常喜愛漢族文化,為自己起了一個漢人名字叫馬中驥,所以這裡既是麻狀元衚衕,又是馬狀元衚衕。

1965年麻狀元衚衕改名為群力衚衕,具體位置位於西城區東北部,東起護倉衚衕,西至於新街口南大街。

你可知清朝有幾位滿族狀元?

你可知清朝有幾位滿族狀元?

作者:CamaelLiu

留法北漂“小海龜”,愛旅行但路痴,愛美食但怕胖。

去過很多地方見過很多人,暫時停下來,

講講我的見聞,聽聽你的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