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是如何解決軍隊吃空餉問題的?

DHT滔滔


我們先看看古代吃空餉

所謂“吃空餉”,本意是指軍隊虛報名額、冒支軍餉的行為。"吃空餉"是一種古今中外皆有之的盜竊國庫現象,並非今人發明。在古代,"吃空餉"分為兩塊,一塊是在軍隊,另一塊則在官場。但是追究"吃空餉"的語源我們可以發現,最早的"吃空餉"現象出現在軍隊。"餉"本意指軍糧,引申為軍人的俸給。

  中國古代吃空餉的最早源頭大致出現在秦代,據1975年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中,就出現有"不當稟軍中而稟者,皆貲二甲"律文,即是專門針對冒領軍糧的處罰,說明到了秦代,軍中已經出現了虛報名額冒領軍糧的現象。

  隨著時間的推移,隋唐時期軍隊吃空餉現象也就十分普遍。唐代宗時期的大詩人白居易,形容當時軍隊吃空餉的亂象時說:天下各地統兵之將,無不捏浮報軍籍以冒領糧餉,按實核計,真正實存的兵數不到十之六七,如果出現戰死、逃亡情況,則十年之內實際兵數又將減少十之二三。全國軍隊"有籍無人"的比例竟然已達到了一半以上,足見其時吃空餉問題之嚴重。

  延至宋代,軍隊吃空餉的現象更是激增。據《宋史》《續資治通鑑長編》等史書記載,宋仁宗時期的中央禁軍,按照正常編制,應該是以馬軍四百、步軍五百為一指揮,但是"額存而兵闕"、不滿編的情況比比皆是,大多數指揮僅有馬軍數十騎、步軍也不過二百餘,虛報兵額超過半數。禁軍"吃空餉"加重了北宋的財政負擔,造成軍隊的貪瀆腐敗,致使官有虛費而軍無實用。在金兵進攻、外患加劇之際,禁軍"吃空餉"使北宋統治雪上加霜,以致政局日亂而無法自救,就連南下進攻的金人也發出疑問:“聞南朝有兵八百萬,今在何處?何不迎戰?”。禁軍"吃空餉"無疑加速了宋朝的衰亡。

  明清時期,軍隊"吃空餉"現象可謂花樣翻新、變本加厲。從袁崇煥誅殺毛文龍後,向朝廷報告毛文龍的罪狀書中,我們可以略窺其大致情形:按照袁崇煥的報告,毛文龍任左都督、平遼總兵,所轄東江(皮島)加上老幼平民總數不過四萬七千餘人,其中實際士兵數額不足兩萬,但是虛報朝廷其兵數為"十萬",私設領兵將領多達千人。以不足兩萬之數,虛報十萬之眾支取糧餉,其中將近八萬之"空餉",自然是落入了毛文龍以下各級將領的私囊。按照史書記載,毛文龍在被袁崇煥誅殺之前,因為"上事多浮誇,索餉又過多,歲百二十萬,兵二十萬,朝論多疑而厭之", 可見其部隊"吃空餉"早已不是什麼秘密。明末軍隊"吃空餉"之害,僅此就可見一斑。

  此風在清朝仍盛,清代入關之後,軍隊編制有八旗與綠營之分,兩者差別很大,但都普遍存在有"吃空餉"的嚴重問題。綠營一般都要有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空額,有的竟然達到一半以上。八旗軍屬於職業兵,旗人除了當兵吃糧之外被禁止從事其他各業,因此未當兵的旗人實際上可以合法地"吃空餉"。清乾隆皇帝曾一度核查雲南綠營駐軍糧餉情況,結果發現綠營上下"吃空餉"早已是不成文的規矩,如開化鎮額定駐軍應該有一百八十五人,但實際兵丁數僅七十一人,有一百一十四人是在"吃空餉",有營官甚至將自己不滿十歲的親屬編入冊籍支領錢糧。至於嘉慶、道光之後,清代各地八旗、綠營駐軍"吃空餉"蔚然成風且花樣翻新,軍隊"不事操防,以空名冒錢糧,專事肥己",而且還出現了軍隊裡的空餉名額不僅可花錢賄買,還可以父子相傳,並且美其名曰"蔭糧"、"蔭德","吃空餉"儼然已經走向了公開化、合法化。

  直到鴉片戰爭爆發之前的1838年,禁菸派官員黃爵滋在奏摺中說,"糧多冒領,則有餉無兵"。1853年,吏部右侍郎愛仁則向皇帝奏稱,京師"步軍營額設甲兵共兩萬一千餘名,風聞現在空額過半",可見吃空餉現象之嚴重。


晨曦


什麼是吃空餉

“餉”是指部隊的薪水, 吃空餉”是指武將通過虛構的士兵名單騙取軍餉,從而中飽私囊。比如1萬人的部隊實際只有7000人,剩下3000人都是名字,這些名字是用來領朝廷的軍餉的。也就是7000人領了1萬人的薪水。

吃空餉對於軍隊造成很大的問題。比某部隊出城迎戰,聽說五千敵軍來襲,便點兵八千兵馬前去迎戰。可上了沙場,卻發現八千兵馬是兵籍名單上的數量,其中空額很多,實際只有四千多實際士兵,再去掉其中老弱病殘的,就只剩下不到三千。這個戰怎麼打得贏?

為什麼軍隊要吃空餉

朝廷的俸祿滿足不了軍隊的胃口,軍隊日常運營需要費用、打仗士兵需要撫卹、將軍們要富貴.....,朝廷能給的又有限,軍隊為了創收,吃空餉就是最簡單的方法了。

那麼朝廷怎麼解決這些問題呢?

北宋神宗就在王安石變法的時候改變軍事制度解決吃空餉問題。

宋神宗熙寧五年頒佈新法,改革軍事制度,其中有個法正好是針對“吃空餉”的。

新法將原先士兵六十歲退役改為五十歲必須退役,這樣強制淘汰一部分老弱士兵,其中就不乏“吃空餉”的名額。並按禁軍馬軍一營300人、步軍一營400人的編制進行軍隊合併。廂軍按每指揮不超過 500人進行裁併。另外檢測士兵的作戰能力,若禁軍士兵測試不合格則降為廂軍,廂軍士兵不合格者強制退役。這樣就擠出大量空額,杜絕冒名頂替者。

神宗通過裁兵法,將原先全國禁軍人數七八十萬人縮編到五十七萬人,廂軍縮編為二十三萬人。軍隊總數由宋英宗治平元年的一百一十八萬人,縮編到了八十萬人,裁兵三十八萬,其中大部分都是“空餉”,這次變法給朝廷每年節省下了一千三百多萬貫軍費,相當於“澶淵之盟“宋付給遼國歲幣的44倍。記載原文如下:

“七月,手詔:「揀諸路小分年四十五以下勝甲者,升以為大分,五十已上願為民者聽。」舊制,兵至六十一始免,猶不即許。至是免為民者甚眾,冗兵由是大省。”


——元 脫脫《宋史》

對本話題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趙宋春秋,文章中有專門有長文解釋”吃空餉“的問題

以上是我個人見解,如果您有不一樣的想法,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我討論。

我是趙宋春秋,喜歡本文的朋友請點贊,轉發加關注,謝謝!


兩宋春秋


解決?咋解決?這個問題完全無解的好嗎……只能看統兵大將的精神境界和覺悟了……

實際上相比於隨時可能起兵造反、取而代之,吃空餉已經是武將中最能被皇帝所接受的失職和把柄了。嶽武穆說“文官不愛財、武將不怕死”,他為啥不說“武將不愛財”呢?

軍事是和政治不分家的,所謂完人,真的不適合軍事領域……文官,哪怕你高居相位/監國/託孤,實際威脅也沒那麼大,所以需要一點道德潔癖。但是,如果真要有那麼一個能征慣戰、備受愛戴偏巧又不愛財連個空餉都不吃的大將,換了你是皇帝,你是啥感受?是不是也戰戰兢兢、各種提防,受不了就乾脆想辦法弄死他得了……

因為古今中外,手握兵權的大將,都是最被人所忌憚的崗位……尤其是古代,完全沒法控制……找人取代吧?這個位置還事關國運皇權;聽之任之?哪一天給你來個黃袍加身,就太可怕了。

所以君權與軍權的爭奪,在中國古代是比君權、相權的明爭暗鬥還要激烈、還要血腥的領域。“太平本由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漢初劉邦殺韓信,明初朱重八殺藍玉……都是這個道理。最經典的場景莫過於清初平三藩,現在看,吳三桂真的有反心嗎?恐怕還真不見得,但是匹夫無罪 懷璧其罪,萬一反了呢?乾脆,我先把你逼反了,一次性解決問題……

不是所有人都有宋祖趙匡胤這樣的仁慈心腸,杯酒釋兵權,雖然避免了朝堂上的殺戮,但整個兩宋,為了這個崇文抑武,代價也真是太大……唯一一個官至樞密使的武將狄青,是生生被歐陽修為代表的文官集團給逼死的……但這背後,不還是皇帝說了算?

從隋唐改募兵制,宋改禁軍/廂軍制,明設五軍都督府,清置八旗,核心思路都是如何抑制統兵將領對軍隊的控制權……

其他的手段?也有啊,比如設置監軍使,某些朝代特別喜歡用太監/宦官出任監軍,理由是皇帝覺得他們都不是完人了,對權力、高位可能不像平常武將那麼熱衷……

是,這種方式能夠比較有效規避諸如題主所提到的吃空餉的問題,但是,負面因素更大,監軍的出現會大大影響統帥的權威和戰略部署……明朝土木堡之變,始於大太監王振!明末幾戰遼東,監軍太監都是敗亡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所以……還用說嗎……吃空餉這個問題……包括提高待遇、貪汙腐敗……某些時候甚至成了那些聰明的武將保命不惜自汙的手段,郭子儀如果私節上一點汙點都沒有,皇帝能放心?

當然這一手也要注意分寸,不能玩得太過,尤其是假如碰上雍正這樣本來就有潔癖的皇帝……這不,年羹堯就給玩砸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