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将袁崇焕舍弃

引言

“若夫以一身之言动、进退、生死,关系国家之安危、民族之隆替者,于古未始有之。有之,则袁督师其人也”,这是梁启超对于袁崇焕的评价,可见袁崇焕其人在当时是起着中流砥柱的作用的,然而,就在大明王朝面临内忧外患的危局时,这位作用不容小觑的重臣却被凌迟处死了,那袁崇焕之死背后的真相究竟是什么呢?关于袁崇焕的死,历史上一直没有统一的意见,有人觉得袁崇焕是一位战功卓著的肱股之臣,崇祯皇帝将其赐死就等同于自毁长城;也有人认为,袁崇焕功高盖主,一直都是不可一世,就算最后死无全尸也是罪有应得。那么,袁崇焕的死究竟是千古奇冤还是罪有应得呢?

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将袁崇焕舍弃

一、袁崇焕其人,完虐努尔哈赤的不败战神

袁崇焕能够在朝为官,源于他的好运气,更源于他的人生伯乐——都察院御史候恂,候恂虽说品级不高,却也知人善任,他看出袁崇焕是个可塑之才,就向皇帝举荐他,这样一来,他就从阴差阳错地从一所小县城的县太爷变成了六品兵部职方司主事,走马上任。

当然,袁崇焕的传奇人生并不是从这里开始,而是始于他的一次意外失踪,历史书是这么记载的,但其实在那个内忧外患,时局动荡的时代是没有人乐意去在意一位六品官员的失踪的,这件事之所以能够被载入史册说白了就是由于袁崇焕去了一趟山海关回来以后的承诺。

当时广宁已经沦陷,在朝中的眼里,山海关随时都会面临危险,没有人愿意不顾生死地去守山海关,皇帝更是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而袁崇焕去山海关“考察”了一番回来后却在那大放厥词“予我兵马钱粮,我一人足守此!”,见到这种情况,朝廷就迫不及待地把山海关这块烫手的山芋丢给了这个不怕死的兵部主事,袁崇焕便又成了正五品山东按察司佥事,兼山海关监军。

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将袁崇焕舍弃

袁崇焕出发去山海关时,众人都为他感到惋惜,认为他是不识时务背了黑锅。然而,事实证明,他的承诺并不是口若悬河,它采用先守后攻的方法,牵制了努尔哈赤很久,袁崇焕的部署安排,完全超出了努尔哈赤的想象,一路烧杀抢掠,所向披靡的努尔哈赤在袁崇焕面前屡屡受挫,直到最后逝世,他都没能弄明白,他纵横疆场三十年,怎么会败在一座孤城和一个战斗力爆棚的“无名小卒”手中。这样一来,原先那个寂寂无名的秀才袁崇焕一时间声名鹊起,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不败战神,也成为了后来抗清的主力。

二、崇祯给袁崇焕定的几大罪状是否成立

可见,袁崇焕在当时的作用不容小觑,可就是这样一位不败战神,又是如何引火烧身的呢?崇祯皇帝将其赐死前曾给他定了几大罪状,这些罪状是否成立呢?以下列举几点。

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将袁崇焕舍弃

罪名一:崇祯皇帝指责他“把粮食托付不效,专事欺隐瞒。”,这一条关键是说他没有能成功收复辽东,这一条罪名显然是不成立的,袁崇焕给崇祯帝的承诺是五年平辽,当时五年的期限还没到,所以袁崇焕的这条承诺就不能被定性为空头承诺,也说不上是“托付不效”。

罪名二:说袁崇焕把粮食卖给了地方军队,这一条倒是确有其事。虽说努尔哈赤已经含笑九泉了,但他的儿子皇太极也不是省油的灯,后金军队的实力依旧很强,所以袁崇焕一直都主张联合蒙古抗金,所以才把粮食卖给了喀喇沁部,然而他却没有预料到喀喇沁部纯粹是墙头草,见金军实力日益壮大,马上临阵倒戈。所以说,这一条充其量就是袁崇焕一次决策上的失误,罪不至死。

罪名三:则是怪罪袁崇焕斩了毛文龙。毛文龙此人,在历史上也是存在争议的,但他毕竟牵制了后金多年,袁崇焕见他不能为己所用就将他杀了,一下子解决了皇太极的后顾之忧,加剧了大明王朝的危局,就这一条来讲,袁崇焕不懂得妥协让步,心胸狭隘,凭借这一条来给他定罪,他也不冤,然而,当时是用人之际,既然毛文龙已死,袁崇焕又有抗金的实力,完全可以让他戴罪立功,没必要将其处以极刑。

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将袁崇焕舍弃

罪名四:是说袁崇焕任由敌军长驱直入,没有对其进行阻击。这一条说法也是存在漏洞的,袁崇焕一直以来都想阻击金军,只是多次进攻无果的的皇太极并没有按照套路出牌,袁崇焕在死守山海关,皇太极就不远千里的绕道蒙古,进军中原,袁崇焕发现以后立刻派了赵率教去驰援遵化,在赵率教被伏击以后,又亲率关宁铁骑去守蓟州,然而他又一次判断失误,皇太极没去蓟州,而是直接去了北京,他又立刻率兵去拦皇太极,而且在广渠门外取得大捷。由此可见,这第四条罪名也不成立。

三、究竟是什么让崇祯对袁崇焕动了杀心

这样一来,崇祯皇帝罗列出来的几大罪状要么没有依据,要么罪不至死,那崇祯皇帝为什么非要杀了袁崇焕呢?有人说是因为崇祯皇帝中了皇太极的离间计。关于这一点,在《清太宗实录》里有记载。大概是说皇太极抓了明朝一个养马的太监,又在深夜时故意让看守在外面私语,说袁崇焕早已和皇太极有了密谋,然后放这个太监回去传递消息。

这种说法显然是在扯淡,我们先暂且不说明朝史书中对于这件事没有任何记载,就当时的情况而言,皇太极如何能保证那个养马太监一定听到了看守私语声呢?一个养马太监又有什么资格去朝见九五之尊的大明天子呢?即便是见到了,皇帝又如何会相信这样一个来历不明的小太监呢?

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将袁崇焕舍弃

但无论怎么讲,崇祯皇帝的确开始怀疑袁崇焕了,首先,袁崇焕拦截皇太极时刚到京城外驻扎下来,皇太极的满蒙铁骑随后就到,这样他就有了为敌军带路的嫌疑;其次,外军未经传召私自入京就已经犯了皇帝的忌讳,袁崇焕却还提出自己的兵马奔波劳累,需要进城修整,这就加深了他勾结皇太极谋反的嫌疑,在加上朝中一些大臣的离间挑拨,崇祯便决定要关押袁崇焕。但这个时候的崇祯皇帝,并没有起杀心,只是让袁崇焕:“解职听堪”

也就是说,袁崇焕也许只是暂时忍受牢狱之灾,他的命运可能还有转机,那袁崇焕后来又经历了些什么呢?袁崇焕入狱以后,满桂带领着四万多关宁铁骑与皇太极展开了激战,却不幸战死,关宁铁骑群龙无首,这个时候,袁崇焕就要发挥作用力,他写信给负气离开的心腹祖大寿,让他回来收拾残局。

祖大寿也是不负所托,他马上给皇帝提出要戴罪立功,并且很快收复了失地,崇祯皇帝大喜,认为袁崇焕才是抗金的中坚力量,便也不再怀疑他了,本来以为袁崇焕马上就会被释放,继续为国效力,却没想到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转折点,让袁崇焕彻底没办法摆脱自己的宿命。那么,是什么让崇祯皇帝动了杀心,将袁崇焕一步步推向深渊的呢?

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将袁崇焕舍弃

这就不得不提及整个事件的幕后黑手了,也就是当时的礼部侍郎温体仁和周廷儒,也许有人会说,温体仁与周廷儒和袁崇焕并没有利益的交锋,他们为什么要将袁崇焕置于死地呢?其实,他们醉翁之意不在酒,他们真正的目标,是除掉内阁大学士钱龙锡,然后取而代之。钱龙锡的一举一动都天衣无缝,他们就要从袁崇焕下手。

在袁崇焕去镇守山海关之前,钱龙锡出于好奇,曾去找过袁崇焕,询问他的御敌之策,温体仁和周廷儒就借着这一点来弹劾钱龙锡,说他与袁崇焕结党,当然,仅凭这两个人的弹劾,是不足以坐实袁崇焕和钱龙锡的罪行的,一起打压袁崇焕的,还有阉党残余势力,我们都知道,崇祯皇帝上台的第一几件事情就是铲除阉党集团,而钱龙锡是阉党案的主审人,他们对钱龙锡自然是恨之入骨,就业借着这件事来攻击钱龙锡。

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将袁崇焕舍弃

这样一来,崇祯皇帝就不得不把袁崇焕交给锦衣卫审理,在关于是否和钱龙锡一起密谋杀毛文龙这个问题上,袁崇焕给出的供词是这件事只是他自己的决定,与钱龙锡无关。在我们看来,这只是袁崇焕实事求是的回答,再寻常不过了;但在生性多疑的崇祯皇帝看来,袁崇焕承认的如此果断坚决,一定是为了保护钱龙锡,自己独当罪责,可见他们的关系很铁。

在崇祯皇帝心里,袁崇焕就有了结党的嫌疑。钱龙锡是内臣,袁崇焕是边帅,内臣与边帅结党,就意味着他们有着滔天的权力,随时都有谋反的可能,自古帝王一直以来都很忌讳这一点,因此,

崇祯也没有继续查实,就直接宣布:“依律,将袁崇焕临时处死。”在行刑台上,袁崇焕依旧在说:“死后不愁无勇将,忠魂依旧守辽东。”,他的悲剧不在于他死了,而在于直到临死前,他都不知道自己为何会是这样的结局。

大厦将倾之际,崇祯皇帝为什么要将袁崇焕舍弃

结语

由此可见,袁崇焕担任蓟辽督师期间,虽然有过一些决策性的失误,但也罪不至死,他与众不同的个性与崇祯皇帝生性多疑的性格相互碰撞,便造成了最后的悲剧,说白了,他就是个政治的牺牲品;换个角度来讲,崇祯帝其实算不上是一个废柴皇帝,他也非常勤政,也是一个懂得深思熟虑的政治家,也有着惩奸除恶的雷霆手段,如果袁崇焕没死,他们也许可以收拾旧山河再出发,让大明王朝走上一条中兴之路吧!

参考文献

《明实录》《明史纪事本末》《明通鉴》《清太宗实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