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厦将倾,吾以身死报国——记南宋抗蒙名将曹公友闻

卷地尘来可奈何,大旗风雨动关河。

荒林不辨将军树,古岭空传壮士歌。

深夜有人闻铁马,斜阳无事看金戈。

空江萧瑟英雄泪,流入岩石怨恨多。

在我们这个民族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总是不断涌现着那些在民族危难之际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如流星划过,用短暂的生命在黑夜里绽放出光亮,随后湮没于历史的暗幕中。

今天我们要讲的主角,就是南宋时期的抗蒙名将——曹友闻。

满身胆

曹友闻,字允叔,同庆栗亭人。宋代同庆府,即今甘肃陇南成县。他是北宋开国名将曹彬之十二世孙,可谓将门虎子。然而有趣的地方是,曹友闻并不是一开始就效仿他的先祖从军入伍,而是去考了进士,被授官绵竹尉。

在南宋,进士分五甲,第一二甲为进士及第,第三四甲为进士出身,第五甲为进士同出身,除第五甲外,其余均可直接授官(《宋史》:“乃诏有司,凡赐同出身者并令守选,循用常调,以示甄别”)。

仁宗嘉佑三年至南宋灭亡期间(1058——1276年)的职官制度规定,新进士及第第一人即状元授官,为大理评事、签书两使幕职官厅公事;进士第二、第三人,为两使幕职官;进士第四、第五人,为试衔知县;第六人已下并“九经”第一人、明经及第,试衔大郡判司、大县主簿。第二甲为试衔判司簿尉;第三、第四甲,仍为判司簿尉。

从曹友闻中进士即被授官绵竹尉来看,曹友闻当时应该位列二甲到四甲之列。总之,曹公友闻当时考了一个不错的成绩,被直接任命为绵竹县的县尉,也就相当于今天的县公安局长。

第二年,不知道是宋廷的人事调动,还是曹友闻自己的极力自荐,他从绵竹县尉改任天水军教授。当时的曹友闻肯定还不知道,这次的职务调动对他来说,就是他热血军旅生涯的起点。

天水军是当时南宋朝廷为抗金苦心经营的“三关五州”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厦将倾,吾以身死报国——记南宋抗蒙名将曹公友闻

三关五州

三关:即七方关、仙人关和武休关。

五州:即阶州、成州、西和州、凤州和天水军。

三关五州共同构成了南宋四川北部防线的核心,地理上称之为“蜀口”,是进入四川的咽喉地带,正所谓“以三关为门户,五州为藩篱(《宋史·高稼传》)”,乃兵家必争之地。

而这一次的人事变迁,便决定性得改变了曹友闻的命运,令他自此投笔从戎,弃文从武,成为一代名将。

宝庆三年(1227年)二月初,成吉思汗攻灭西夏之时,为窥探南宋川陕防线之山川险要,另遣一军翻越摩云岭天险,在当地羌人的引导下首先攻克了阶州(今甘肃西和县东)。三月初,蒙军包围西和州(今甘肃西和县西南)。

蒙军在阶州东部的皋兰城击溃宋军,南宋四川制置使郑损听闻宋军之败,惊慌失措,轻率下令“弃阶、凤、成、和、天水五州,画守内郡(《虞公墓志铭》)”,致使南下破文州(今甘肃文县)石靴关,前后蹂躏五州之地达数月之久,至七月听闻成吉思汗去世的消息后方才引兵退去。

这一年干支为丁亥,故史称“丁亥之变”

当蒙军杀入五州之地的时候,曹友闻正好在去天水军赴任的路上。等他抵达天水军附近,见城已经被蒙军围困。他没有像一般人那样选择退却,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单人单骑趁着夜色的掩护,悄悄入了城。

一进城,曹友闻就立即去见了守臣张维,史书上没有记载下二人会面的情况,也没有记载张维在见到曹友闻的时候,对这个敌军围困在外还敢入城的二愣子是什么反应,但二人想必一定是惺惺相惜,同仇敌忾。

二人在城中组织兵民坚守城防。大概是单人单骑夜入天水的事迹实在足够个人英雄主义,曹友闻声名崛起。蒙军退军后,制置使郑损特意制作了书写有“满身胆”三个字的旌旗赠送给他,以作嘉奖(《宋史》)。此后,“满身胆”旗帜便跟随曹友闻一直到他战死殉国。

(另据《昭忠录》的说法,曹友闻担任忠义军总管后,敌军甚畏之,因谓短曹遍身胆,曹友闻便索性以“遍身胆”为旗号。)

组织忠义军

绍定三年(1230年)秋,蒙古向金国发起大规模进攻,窝阔台派拖雷首先围攻金国凤翔(今陕西宝鸡市南),另一部蒙军从宝鸡、大散关南下突入南宋境内,兵至凤州(今陕西凤县)城下。

二月,蒙军攻克凤翔,在陕西建立了一个稳固的前进基地,金国降人李昌国向托雷进言道:“金主迁汴,所持者黄河、潼关之险尔。若出宝鸡,入汉中,不一月可达唐、邓。金人闻之,宁不谓我师从天而下乎。

(《元史·睿宗传》)”李昌国的建议为成吉思汗生前“假道伐金”的战略规划提供了具体的进军路线,因此立即得到托雷和窝阔台的赞同。

三月,拖雷亲率三万骑兵由凤翔南下侵入宋境,于三月十八日在马岭堡歼灭宋将忠义军总管田燧所部二千人,田燧战死;四月十七日,蒙军攻克凤州,知州李实、通判张度、教授张叔寅等皆死;五月六日,蒙军主力兵临武休关,守将潘福不战兵自溃,蒙军迅速进逼兴元(今陕西汉中),五月八日发起沙窝(兴元西南方)之战,次日,宋军溃败,兴元知府郭正孙战死;八月十四日,蒙军攻西和州,九月初,城破,知州陈寅及家眷自杀殉国。

曹友闻闻听蒙军复来,立即尽散家财,招募忠义之士抗蒙,所招之人皆边界亡命之徒及金将武仙、汪世显麾下回回西夏十八族之不归附者,得五千人。制置使李埴传檄令曹友闻就任忠义军总管,带领所招募之新忠义军守卫仙人关。

曹友闻带兵至仙人关与蒙军激战。蒙军来势汹汹,且领军者又是身经百战的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曹友闻带领的这支新忠义军,不论兵力还是战力均无法同精锐的蒙古骑兵相比,因此被迫放弃仙人关,且行且战,一直退到峡口据险而守。峡口指海湾、海峡或河流的可以通航的窄狭地段,这里的峡口应该是仙人关以南的汉水峡口。

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曹友闻的军事素养,这仅仅是他第二次领兵作战(如果以独当一面来说的话,这是第一次,上一次是和天水军守臣张维合作),带领的又是仓促招募的义军,在以善战闻名的蒙军的压迫下败而不乱,且战且退,一直退到地形对自己有利的汉水峡口后当机立断选择据险而守。

不久,曹友闻便寻觅战机,打了一个漂亮的反击战。派忠义军前军同统制屈信率所部突袭蒙军的一支部队,夺回了被掳掠的四州人畜。这支被突袭的蒙军大概是负责押送被掳掠人畜经峡口附近而过,被曹友闻盯上,打了一个伏击。

蒙军吃了亏,怎么可能善罢甘休,史书上记载曹友闻接着“至秦镇”,说明他放弃了据守峡口,可能就是因为蒙军开始组织兵力反扑峡口,报人畜被夺之仇。秦镇,可能就是今陕西勉县秦家坝。秦镇属兴元府,但是兴元在五月就已经为蒙军攻陷,知府郭正孙战死。因此曹友闻人马一行刚到秦镇就遭遇了另一支蒙军。


大厦将倾,吾以身死报国——记南宋抗蒙名将曹公友闻

曹友闻从仙人关转战秦镇

曹友闻派遣左军统制杜午迎击蒙军,杜午不敌战败。曹友闻见状即下令诸军占据高地险要之处抵抗蒙军。经过几次与蒙军的交手,曹友闻对蒙军天下无双的野战能力已经有了充分的认识,但他依然敢于和蒙军野战,果真是“满身胆”,且在野战失利后能够立即采取应对措施,改变策略。不仅如此,曹友闻在战斗中往往身先士卒,冒着弓矢飞石坚持在一线指挥战斗。期间曹友闻又派前军统制屈信和右军统制张安国领兵反击蒙军。

这个时期的曹友闻,已经表现出他对野战的狂热追求。

不久,蒙军退兵。四川制置使传檄曹友闻,令他移防七方关。

十月十七日,托雷派遣速不罕至沔州青野原(今陕西略阳北),正式向南宋沔州军都统张宣提出了“假道”的要求。张宣部将冯择诱杀速不罕,导致托雷以此为借口向南宋发起大举进攻。

十月二十日,蒙军攻陷沔州。二十四日,蒙军大举进攻大安(今陕西宁强县大安镇),都统何进兵败战死,蒙军长驱直入兵临剑门。

曹友闻及其弟曹万各率所部,取道山间小路过毡帽山,至青蒿坝,与准备渡江的蒙军战于白水江中流(嘉陵江支流),截断了蒙军渡过白水江南下取剑门的路线。

但是,仅靠曹友闻兄弟的孤军奋战,当然不可能抵抗兵锋正盛的蒙军铁骑。蒙军渡过白水江受阻后,便拆屋为筏,顺嘉陵江一路南下进入利州,袭破葭萌(今四川剑阁东),经过阆州(今四川阆中县),长驱直入到西水县(今四川南部县西)而还,一路上残破四川城寨一百四十余处,自北向南,纵横五六百里,如入无人之境。四川安抚制置使桂如渊不敢抵抗,临阵先逃,震动全川。


大厦将倾,吾以身死报国——记南宋抗蒙名将曹公友闻

1231年蒙军袭川图

蒙军此次袭川,意在对南宋实施军事惩罚,因此未有久留之意。

蒙军北返汉中,完成对南宋的军事惩罚后,拖雷再次谋划实施他“借道攻金”的规划。因此,拖雷再遣使李国昌向宋人索粮,并派按竺迩与桂如渊重开谈判,桂如渊再次屈服,答应供应粮草,并派一百人作先导队,领拖雷的蒙军通过汉中,出饶风关。蒙军直趋金州(今陕西安康),沿汉水东进,一路烧杀掠夺,并焚毁房州(今湖北房县)、竹山(今湖北竹山)两城。十二月十七日,拖雷指挥蒙军在光化军(今湖北光化西北)北渡汉水进入金国唐、邓地区,在金国的腹部猛插了一刀。至此,蒙军完成了借道宋境入金的战略计划。

蒙军退兵后,曹友闻奉命驻防阆州,期间发生鲁珍叛乱事件。鲁珍为陈隆之所斩,其部曲为报仇大肆焚烧劫掠,曹友闻奉命讨斩其部将郭虎、蔺广、杨仲等人,余党皆散。曹友闻平叛有功,战后被任命知天水军。

宋蒙战争

端平二年(1235年)春,窝阔台在草原上调集各路大军,决定同时向东欧、高丽和南宋发起远征。

同年秋,宋蒙战争全面爆发,首先打响的,就是四川保卫战。蒙军兵分两路,一路拔除南宋设置在四川外围的据点,即“三关五州”;一路攻略汪世显盘踞的秦巩两州。

八月至九月间,蒙军陆续拔除宋军在四川外围的据点,凤州、河池、阶州、西成、成州、沔州等城相继被攻破,沔州知州高稼城破后殉国。

沔州失陷后,赵彦呐从置口逃到青野原,被蒙军追上重重围困,导致四川“诸军无首”。已经积功至利戎司都统的曹友闻以“青野为蜀咽喉,不可缓”,果断下令救援。乃令其弟曹万领兵自冷水口渡嘉陵江至六股株。曹万在六股株接连打败蒙军,并于夜里命士兵口衔枚由间道直趋青野原。赵彦呐惊奇于曹万的勇猛,于是下令督诸军或战或守,一番激战后迫使蒙军后退。此时曹友闻引精兵亦趋至青野原,夜半截战蒙军,一番血战之后遂解青野原之围。

青野原地势一马平川,曹友闻长途奔袭至青野原并在野战中击败以擅长“野地浪战”而著称的蒙军,其军事才华至此已经成熟,也彰显自绍定四年蒙军袭川之后,曹友闻这数年来练兵的成果。青野原之战也和后来的阳平关之战一起成为曹友闻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战。

蒙军攻陷汪世显盘踞的秦州后直捣阶州和文州,同时另一路蒙军也从沔州出发进攻大安,企图两路并进,长驱直入蜀中。

赵彦呐力督诸将“遮蔽蜀门”,宋军于是也分两路救援,李安国与蒙军战于文州;曹友闻则遣摧锋军统制王资、踏白军统制白再兴速趋鸡冠隘,左军统制王进据守阳平关,遥相呼应,以为掎角之势。

蒙军数万兵力突击至阳平关下,放眼望去,层层叠叠,不见尽头。曹友闻派王进及游奕部将王刚出战,又亲帅帐兵和背嵬军突出阵前,左右驰射,将蒙军打退。曹友闻认为蒙军退兵,必旋兵攻鸡冠隘,于是派忠义总管陈庚和时当可率军救援。

结果一语中的,蒙军果然以步骑万余的兵力进攻鸡冠隘,陈庚亲帅五百骑兵正面强攻蒙军,当可帅步兵左右两翼并进,王资、白再兴也率军出隘决战,宋军前后夹击蒙军,喋血十余里,蒙军解围而退。

曹友闻因在阳平关和鸡冠隘两次血战打退不可一世的蒙军,战功彪炳,被授予眉州防御使并依旧领左骁卫大将军、利州驻扎御前诸军统制,兼沔州驻扎,兼管关外(剑门关)四州(阶州、成州、西和州、凤州)安抚,权知沔州,节制本府屯戍军马。弟曹万差知同庆府(今成县)、四川制置司帐前总管,仍旧总管忠义军马,节制屯戍军马,董仙(疑为成县黄渚关)驻扎,专与沔、利两司共同共负责关外防御。至此,曹家军成为了四川防御的中坚力量。

十月四日,阔端亲率大军进至巩昌石门城下,原金国将领汪世显带领军民十万向阔端投降,蒙军实现了攻占秦(今甘肃天水市)、巩(今甘肃陇西县)二州,消灭盘踞于此的残金势力的计划。

汪世显长期盘踞秦巩,统郡县数十,胜兵数万,同时结交了回回、西夏等十八族。他投降后,阔端任命其为巩昌等二十四城便宜都总帅,自此便成为了蒙军入侵四川的急先锋。

拔除了四川外围的据点以及征服秦、巩二州后,蒙军初步完成此前之作战计划,加之冬天来临,在蜀边作战的蒙军陆续退去,只留下汪世显的部队驻守仇池(今甘肃成县西北),与宋军对峙。

血战鸡冠隘

端平三年(1236年)八月,阔端以塔海为元帅,以汪世显为先锋,率领蒙古、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等族军队,号五十万,大举进攻四川。三日,蒙军入大散关,经土关隘(凤州东南35里),抵武休关。扼守武休关的兴元戎司都统李显忠全军遭蒙军击溃,兴元遂即沦陷。蒙军拿下兴元后,欲乘胜进军大安,然后沿金牛道(又名石牛道,自陕西勉县西南起,越七盘岭入四川,经广元趋剑阁

)侵入四川腹地。

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惊慌失措,急令曹友闻领兵前去大安进行拦截。此时曹友闻正亲自坐镇扼守仙人关,并同时在今陕西勉县东的沔阳屯驻了重兵,形成仙人关—沔阳防线,他对这条自己亲自经营的防线非常有信心,因此驰书告赵彦呐曰:“沔阳,蜀之险要,吾重兵在此,敌有后顾之忧,必不能越沔阳而入蜀。又有曹万、王宣首尾应援,可保必捷。大安地势平圹,无险可守,正敌骑所长,步兵所短,况众寡不敌,岂可于平地控御。”赵彦呐不以为然,一日之内连续派七个使者持小红牌逼迫曹友闻从命。曹友闻无奈,被迫调走仙人关和沔阳的主力部队,共约两万人,于九月九日亲自带兵退守大安。


大厦将倾,吾以身死报国——记南宋抗蒙名将曹公友闻

曹友闻认为以寡敌众,只有乘夜出奇内外夹击方可取胜。此时蒙军主力在兴元,若要进犯大安,则必经过鸡冠隘(阳平关附近,龙门山隘口)。曹友闻决定对蒙军进行半道夹击,于是他令曹万、曹友谅引一万兵上鸡冠隘,多张旗帜,以示重兵在此坚守;自己则选精锐士兵一万人连夜渡江,秘密前往流溪设伏,临走之前与曹万等人约定等蒙军一到,便“举火为应,外呼杀声”。不久,蒙军先头部队果然抵达鸡冠隘,大约一万一千余人。曹万秉承曹家门风,深受曹友闻追求野战作风的影响,见敌我力量相当,便亲自率军出隘口与蒙军对攻。蒙军矢石如雨,曹万往来搏杀几番之后已经身被数创,他认为时机已到,便退回隘口内并下令诸军举烽,向曹友闻传信。

曹友闻见烽火大举,知道曹万已经和蒙军交手,便令账下先锋军统制杨大全、游奕军统制冯大用各引本部人马出东菜园,突袭蒙军后队;敢勇军总管夏用、知西和州神劲军总管赵兴帅所部人马出水岭,突击蒙军中队;知天水军安边军总管吕嗣德、陈庚率所部人马出龙泉头,突击蒙军前队。

曹友闻自己则亲帅精兵三千火速奔向鸡冠隘,并派遣保捷军统领刘虎帅敢死之士五百人冲击蒙军在鸡冠隘下的先锋部队,但蒙军先锋部队坚守不动,并且预先在大道旁埋伏了三百骑兵伏击刘虎,令刘虎陷入苦战。这时,突然暴雨倾盆,大风不止,导致道路泥泞不堪。宋军以步兵为主,军士们的脚陷入泥泞中难以行进,于是部下们纷纷向曹友闻建议等到雨停天气好转的时候再发起进攻。曹友闻则驳斥道:“敌知我伏兵在此,缓必失机。”于是下令部将们拥兵齐进,继续进攻。

曹友闻军打得极其顽强,一点一点前进,终于攻入蒙军阵线之内,一口气攻破蒙军数十座兵营。蒙军之前只顾防备鸡冠隘的宋军,没有想到半路杀出个曹友闻攻破了他的外线,再加上大雨倾盆,很多蒙军官兵都在帐篷中躲雨,对突然杀进内线的宋军猝不及防,被杀者甚众。


大厦将倾,吾以身死报国——记南宋抗蒙名将曹公友闻

曹友闻一口气杀到龙尾头,曹万听说曹友闻已经杀到龙尾头,也立即擂鼓作势带领鸡冠隘内的宋军出隘反攻,配合曹友闻内外夹击蒙军。两军皆殊死作战,鲜血染红大地连绵二十里长。蒙军统帅阔端本来见蒙军在宋军的反攻下步步后退,已有从韩溪路撤退之意,但南宋驻防四川的军队一贯以棉裘代铁甲,经雨濡湿就会变得十分沉重,不利步战;而此时汪世显又在大安击溃了南宋思(今贵州务川)、播(今贵州遵义)二州派来的援军,并于黎明时分与阔端军汇合,蒙军兵力大增。阔端随即以身着铁甲的重骑兵将曹友闻四面包围起来,并分为若干百人队、十人队,以分队战术反复冲击曹友闻军的军阵。

二十八日午时(中午十一时至一时)、未时(下午一时至三时)间,曹友闻的坐骑中了数箭,身边只剩下了步骑五六百人。部将们便向曹友闻建议说,宋军虽然覆没了,但敌兵被杀的也超过半数,他何不突围而出,再图后举,他如果还在,敌人必不敢进入四川。曹友闻于是率领剩下的骑兵突围。到了酉时(下午五时到七时)、戍时(下午七时到九时)间,曹友闻坐骑又中了一箭,他被迫下马步战。深知已经大势已去的曹友闻不禁仰天感叹:“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于是杀了自己的战马,以示死战到底,最后终于阵亡。曹万身边也只剩下了五六百名士兵,他率军转战至龙门(阳平关附近的龙门洞),与部下刘孝全一起战死。

蒙军在战场上搜索了三天终于找到曹友闻的遗骸及“满身胆”的战旗,确认曹友闻已经战死,大大松了一口气,皆额手相庆。汪世显雄踞秦巩时一直很佩服曹友闻,曾以名马相赠,战斗结束后查看阳平关一带的战场,由衷赞叹道:“蜀将军真男儿也!”

此战,包括《中国历史大辞典》,《中国史纲要》和《宁强县志》都称其为阳平关之战,大概是因为曹友闻最后战死的地方是阳平关的龙门洞,也有可能是和1235年曹友闻击退蒙军的阳平关之战混淆了,我以为称之为鸡冠隘之战更为恰当。

鸡冠隘之战,南宋损失了四川最骁勇的将军和最精锐的边军。随着曹家军的覆没,阳平关亦告陷落,四川的门户彻底为蒙军所打开。蒙军自此便长驱入川,势不可挡。曾经阻挡了女真人的蜀之门户,终于被蒙古铁骑撞开。

此后蒙军直入成都平原,攻陷已成空城的成都,并分兵四出抄掠屠戳,残破全川。元人统计阔端军“凡破四川府州数十,残其七八”。宋人统计此次四川“五十四州俱陷破,独夔州一路,及泸果、合数州仅存”。其中成都“录城中骸骨一百四十万,城外者不计(《清容集》)”。

(此数据或嫌夸大,但当时成都及全川人口损失惨重当是不争的事实。)


大厦将倾,吾以身死报国——记南宋抗蒙名将曹公友闻

曹友闻抗蒙事迹由一不知名之南宋遗民将其记于《昭忠录》中,后《宋史·忠义传》中也有记载。每每翻阅史书,都庆幸我们这个民族有着记录历史的传统,这才让那些湮没于历史中的英雄,在数百乃至上千年后,依然能鲜活于文字之上,让我们一睹其风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