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廈將傾,吾以身死報國——記南宋抗蒙名將曹公友聞

卷地塵來可奈何,大旗風雨動關河。

荒林不辨將軍樹,古嶺空傳壯士歌。

深夜有人聞鐵馬,斜陽無事看金戈。

空江蕭瑟英雄淚,流入岩石怨恨多。

在我們這個民族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總是不斷湧現著那些在民族危難之際挺身而出的英雄,他們如流星劃過,用短暫的生命在黑夜裡綻放出光亮,隨後湮沒於歷史的暗幕中。

今天我們要講的主角,就是南宋時期的抗蒙名將——曹友聞。

滿身膽

曹友聞,字允叔,同慶慄亭人。宋代同慶府,即今甘肅隴南成縣。他是北宋開國名將曹彬之十二世孫,可謂將門虎子。然而有趣的地方是,曹友聞並不是一開始就效仿他的先祖從軍入伍,而是去考了進士,被授官綿竹尉。

在南宋,進士分五甲,第一二甲為進士及第,第三四甲為進士出身,第五甲為進士同出身,除第五甲外,其餘均可直接授官(《宋史》:“乃詔有司,凡賜同出身者並令守選,循用常調,以示甄別”)。

仁宗嘉佑三年至南宋滅亡期間(1058——1276年)的職官制度規定,新進士及第第一人即狀元授官,為大理評事、籤書兩使幕職官廳公事;進士第二、第三人,為兩使幕職官;進士第四、第五人,為試銜知縣;第六人已下並“九經”第一人、明經及第,試銜大郡判司、大縣主簿。第二甲為試銜判司簿尉;第三、第四甲,仍為判司簿尉。

從曹友聞中進士即被授官綿竹尉來看,曹友聞當時應該位列二甲到四甲之列。總之,曹公友聞當時考了一個不錯的成績,被直接任命為綿竹縣的縣尉,也就相當於今天的縣公安局長。

第二年,不知道是宋廷的人事調動,還是曹友聞自己的極力自薦,他從綿竹縣尉改任天水軍教授。當時的曹友聞肯定還不知道,這次的職務調動對他來說,就是他熱血軍旅生涯的起點。

天水軍是當時南宋朝廷為抗金苦心經營的“三關五州”防線的重要組成部分。


大廈將傾,吾以身死報國——記南宋抗蒙名將曹公友聞

三關五州

三關:即七方關、仙人關和武休關。

五州:即階州、成州、西和州、鳳州和天水軍。

三關五州共同構成了南宋四川北部防線的核心,地理上稱之為“蜀口”,是進入四川的咽喉地帶,正所謂“以三關為門戶,五州為藩籬(《宋史·高稼傳》)”,乃兵家必爭之地。

而這一次的人事變遷,便決定性得改變了曹友聞的命運,令他自此投筆從戎,棄文從武,成為一代名將。

寶慶三年(1227年)二月初,成吉思汗攻滅西夏之時,為窺探南宋川陝防線之山川險要,另遣一軍翻越摩雲嶺天險,在當地羌人的引導下首先攻克了階州(今甘肅西和縣東)。三月初,蒙軍包圍西和州(今甘肅西和縣西南)。

蒙軍在階州東部的皋蘭城擊潰宋軍,南宋四川制置使鄭損聽聞宋軍之敗,驚慌失措,輕率下令“棄階、鳳、成、和、天水五州,畫守內郡(《虞公墓誌銘》)”,致使南下破文州(今甘肅文縣)石靴關,前後蹂躪五州之地達數月之久,至七月聽聞成吉思汗去世的消息後方才引兵退去。

這一年干支為丁亥,故史稱“丁亥之變”

當蒙軍殺入五州之地的時候,曹友聞正好在去天水軍赴任的路上。等他抵達天水軍附近,見城已經被蒙軍圍困。他沒有像一般人那樣選擇退卻,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單人單騎趁著夜色的掩護,悄悄入了城。

一進城,曹友聞就立即去見了守臣張維,史書上沒有記載下二人會面的情況,也沒有記載張維在見到曹友聞的時候,對這個敵軍圍困在外還敢入城的二愣子是什麼反應,但二人想必一定是惺惺相惜,同仇敵愾。

二人在城中組織兵民堅守城防。大概是單人單騎夜入天水的事蹟實在足夠個人英雄主義,曹友聞聲名崛起。蒙軍退軍後,制置使鄭損特意製作了書寫有“滿身膽”三個字的旌旗贈送給他,以作嘉獎(《宋史》)。此後,“滿身膽”旗幟便跟隨曹友聞一直到他戰死殉國。

(另據《昭忠錄》的說法,曹友聞擔任忠義軍總管後,敵軍甚畏之,因謂短曹遍身膽,曹友聞便索性以“遍身膽”為旗號。)

組織忠義軍

紹定三年(1230年)秋,蒙古向金國發起大規模進攻,窩闊臺派拖雷首先圍攻金國鳳翔(今陝西寶雞市南),另一部蒙軍從寶雞、大散關南下突入南宋境內,兵至鳳州(今陝西鳳縣)城下。

二月,蒙軍攻克鳳翔,在陝西建立了一個穩固的前進基地,金國降人李昌國向託雷進言道:“金主遷汴,所持者黃河、潼關之險爾。若出寶雞,入漢中,不一月可達唐、鄧。金人聞之,寧不謂我師從天而下乎。

(《元史·睿宗傳》)”李昌國的建議為成吉思汗生前“假道伐金”的戰略規劃提供了具體的進軍路線,因此立即得到託雷和窩闊臺的贊同。

三月,拖雷親率三萬騎兵由鳳翔南下侵入宋境,於三月十八日在馬嶺堡殲滅宋將忠義軍總管田燧所部二千人,田燧戰死;四月十七日,蒙軍攻克鳳州,知州李實、通判張度、教授張叔寅等皆死;五月六日,蒙軍主力兵臨武休關,守將潘福不戰兵自潰,蒙軍迅速進逼興元(今陝西漢中),五月八日發起沙窩(興元西南方)之戰,次日,宋軍潰敗,興元知府郭正孫戰死;八月十四日,蒙軍攻西和州,九月初,城破,知州陳寅及家眷自殺殉國。

曹友聞聞聽蒙軍復來,立即盡散家財,招募忠義之士抗蒙,所招之人皆邊界亡命之徒及金將武仙、汪世顯麾下回回西夏十八族之不歸附者,得五千人。制置使李埴傳檄令曹友聞就任忠義軍總管,帶領所招募之新忠義軍守衛仙人關。

曹友聞帶兵至仙人關與蒙軍激戰。蒙軍來勢洶洶,且領軍者又是身經百戰的成吉思汗第四子拖雷,曹友聞帶領的這支新忠義軍,不論兵力還是戰力均無法同精銳的蒙古騎兵相比,因此被迫放棄仙人關,且行且戰,一直退到峽口據險而守。峽口指海灣、海峽或河流的可以通航的窄狹地段,這裡的峽口應該是仙人關以南的漢水峽口。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曹友聞的軍事素養,這僅僅是他第二次領兵作戰(如果以獨當一面來說的話,這是第一次,上一次是和天水軍守臣張維合作),帶領的又是倉促招募的義軍,在以善戰聞名的蒙軍的壓迫下敗而不亂,且戰且退,一直退到地形對自己有利的漢水峽口後當機立斷選擇據險而守。

不久,曹友聞便尋覓戰機,打了一個漂亮的反擊戰。派忠義軍前軍同統制屈信率所部突襲蒙軍的一支部隊,奪回了被擄掠的四州人畜。這支被突襲的蒙軍大概是負責押送被擄掠人畜經峽口附近而過,被曹友聞盯上,打了一個伏擊。

蒙軍吃了虧,怎麼可能善罷甘休,史書上記載曹友聞接著“至秦鎮”,說明他放棄了據守峽口,可能就是因為蒙軍開始組織兵力反撲峽口,報人畜被奪之仇。秦鎮,可能就是今陝西勉縣秦家壩。秦鎮屬興元府,但是興元在五月就已經為蒙軍攻陷,知府郭正孫戰死。因此曹友聞人馬一行剛到秦鎮就遭遇了另一支蒙軍。


大廈將傾,吾以身死報國——記南宋抗蒙名將曹公友聞

曹友聞從仙人關轉戰秦鎮

曹友聞派遣左軍統制杜午迎擊蒙軍,杜午不敵戰敗。曹友聞見狀即下令諸軍佔據高地險要之處抵抗蒙軍。經過幾次與蒙軍的交手,曹友聞對蒙軍天下無雙的野戰能力已經有了充分的認識,但他依然敢於和蒙軍野戰,果真是“滿身膽”,且在野戰失利後能夠立即採取應對措施,改變策略。不僅如此,曹友聞在戰鬥中往往身先士卒,冒著弓矢飛石堅持在一線指揮戰鬥。期間曹友聞又派前軍統制屈信和右軍統制張安國領兵反擊蒙軍。

這個時期的曹友聞,已經表現出他對野戰的狂熱追求。

不久,蒙軍退兵。四川制置使傳檄曹友聞,令他移防七方關。

十月十七日,託雷派遣速不罕至沔州青野原(今陝西略陽北),正式向南宋沔州軍都統張宣提出了“假道”的要求。張宣部將馮擇誘殺速不罕,導致託雷以此為藉口向南宋發起大舉進攻。

十月二十日,蒙軍攻陷沔州。二十四日,蒙軍大舉進攻大安(今陝西寧強縣大安鎮),都統何進兵敗戰死,蒙軍長驅直入兵臨劍門。

曹友聞及其弟曹萬各率所部,取道山間小路過氈帽山,至青蒿壩,與準備渡江的蒙軍戰於白水江中流(嘉陵江支流),截斷了蒙軍渡過白水江南下取劍門的路線。

但是,僅靠曹友聞兄弟的孤軍奮戰,當然不可能抵抗兵鋒正盛的蒙軍鐵騎。蒙軍渡過白水江受阻後,便拆屋為筏,順嘉陵江一路南下進入利州,襲破葭萌(今四川劍閣東),經過閬州(今四川閬中縣),長驅直入到西水縣(今四川南部縣西)而還,一路上殘破四川城寨一百四十餘處,自北向南,縱橫五六百里,如入無人之境。四川安撫制置使桂如淵不敢抵抗,臨陣先逃,震動全川。


大廈將傾,吾以身死報國——記南宋抗蒙名將曹公友聞

1231年蒙軍襲川圖

蒙軍此次襲川,意在對南宋實施軍事懲罰,因此未有久留之意。

蒙軍北返漢中,完成對南宋的軍事懲罰後,拖雷再次謀劃實施他“借道攻金”的規劃。因此,拖雷再遣使李國昌向宋人索糧,並派按竺邇與桂如淵重開談判,桂如淵再次屈服,答應供應糧草,並派一百人作先導隊,領拖雷的蒙軍通過漢中,出饒風關。蒙軍直趨金州(今陝西安康),沿漢水東進,一路燒殺掠奪,並焚燬房州(今湖北房縣)、竹山(今湖北竹山)兩城。十二月十七日,拖雷指揮蒙軍在光化軍(今湖北光化西北)北渡漢水進入金國唐、鄧地區,在金國的腹部猛插了一刀。至此,蒙軍完成了借道宋境入金的戰略計劃。

蒙軍退兵後,曹友聞奉命駐防閬州,期間發生魯珍叛亂事件。魯珍為陳隆之所斬,其部曲為報仇大肆焚燒劫掠,曹友聞奉命討斬其部將郭虎、藺廣、楊仲等人,餘黨皆散。曹友聞平叛有功,戰後被任命知天水軍。

宋蒙戰爭

端平二年(1235年)春,窩闊臺在草原上調集各路大軍,決定同時向東歐、高麗和南宋發起遠征。

同年秋,宋蒙戰爭全面爆發,首先打響的,就是四川保衛戰。蒙軍兵分兩路,一路拔除南宋設置在四川外圍的據點,即“三關五州”;一路攻略汪世顯盤踞的秦鞏兩州。

八月至九月間,蒙軍陸續拔除宋軍在四川外圍的據點,鳳州、河池、階州、西成、成州、沔州等城相繼被攻破,沔州知州高稼城破後殉國。

沔州失陷後,趙彥吶從置口逃到青野原,被蒙軍追上重重圍困,導致四川“諸軍無首”。已經積功至利戎司都統的曹友聞以“青野為蜀咽喉,不可緩”,果斷下令救援。乃令其弟曹萬領兵自冷水口渡嘉陵江至六股株。曹萬在六股株接連打敗蒙軍,並於夜裡命士兵口銜枚由間道直趨青野原。趙彥吶驚奇於曹萬的勇猛,於是下令督諸軍或戰或守,一番激戰後迫使蒙軍後退。此時曹友聞引精兵亦趨至青野原,夜半截戰蒙軍,一番血戰之後遂解青野原之圍。

青野原地勢一馬平川,曹友聞長途奔襲至青野原並在野戰中擊敗以擅長“野地浪戰”而著稱的蒙軍,其軍事才華至此已經成熟,也彰顯自紹定四年蒙軍襲川之後,曹友聞這數年來練兵的成果。青野原之戰也和後來的陽平關之戰一起成為曹友聞一生中最重要的作戰。

蒙軍攻陷汪世顯盤踞的秦州後直搗階州和文州,同時另一路蒙軍也從沔州出發進攻大安,企圖兩路並進,長驅直入蜀中。

趙彥吶力督諸將“遮蔽蜀門”,宋軍於是也分兩路救援,李安國與蒙軍戰於文州;曹友聞則遣摧鋒軍統制王資、踏白軍統制白再興速趨雞冠隘,左軍統制王進據守陽平關,遙相呼應,以為掎角之勢。

蒙軍數萬兵力突擊至陽平關下,放眼望去,層層疊疊,不見盡頭。曹友聞派王進及遊奕部將王剛出戰,又親帥帳兵和背嵬軍突出陣前,左右馳射,將蒙軍打退。曹友聞認為蒙軍退兵,必旋兵攻雞冠隘,於是派忠義總管陳庚和時當可率軍救援。

結果一語中的,蒙軍果然以步騎萬餘的兵力進攻雞冠隘,陳庚親帥五百騎兵正面強攻蒙軍,當可帥步兵左右兩翼並進,王資、白再興也率軍出隘決戰,宋軍前後夾擊蒙軍,喋血十餘里,蒙軍解圍而退。

曹友聞因在陽平關和雞冠隘兩次血戰打退不可一世的蒙軍,戰功彪炳,被授予眉州防禦使並依舊領左驍衛大將軍、利州駐紮御前諸軍統制,兼沔州駐紮,兼管關外(劍門關)四州(階州、成州、西和州、鳳州)安撫,權知沔州,節制本府屯戍軍馬。弟曹萬差知同慶府(今成縣)、四川制置司帳前總管,仍舊總管忠義軍馬,節制屯戍軍馬,董仙(疑為成縣黃渚關)駐紮,專與沔、利兩司共同共負責關外防禦。至此,曹家軍成為了四川防禦的中堅力量。

十月四日,闊端親率大軍進至鞏昌石門城下,原金國將領汪世顯帶領軍民十萬向闊端投降,蒙軍實現了攻佔秦(今甘肅天水市)、鞏(今甘肅隴西縣)二州,消滅盤踞於此的殘金勢力的計劃。

汪世顯長期盤踞秦鞏,統郡縣數十,勝兵數萬,同時結交了回回、西夏等十八族。他投降後,闊端任命其為鞏昌等二十四城便宜都總帥,自此便成為了蒙軍入侵四川的急先鋒。

拔除了四川外圍的據點以及征服秦、鞏二州後,蒙軍初步完成此前之作戰計劃,加之冬天來臨,在蜀邊作戰的蒙軍陸續退去,只留下汪世顯的部隊駐守仇池(今甘肅成縣西北),與宋軍對峙。

血戰雞冠隘

端平三年(1236年)八月,闊端以塔海為元帥,以汪世顯為先鋒,率領蒙古、西夏、女真、回回、吐蕃、渤海等族軍隊,號五十萬,大舉進攻四川。三日,蒙軍入大散關,經土關隘(鳳州東南35裡),抵武休關。扼守武休關的興元戎司都統李顯忠全軍遭蒙軍擊潰,興元遂即淪陷。蒙軍拿下興元后,欲乘勝進軍大安,然後沿金牛道(又名石牛道,自陝西勉縣西南起,越七盤嶺入四川,經廣元趨劍閣

)侵入四川腹地。

四川制置使趙彥吶驚慌失措,急令曹友聞領兵前去大安進行攔截。此時曹友聞正親自坐鎮扼守仙人關,並同時在今陝西勉縣東的沔陽屯駐了重兵,形成仙人關—沔陽防線,他對這條自己親自經營的防線非常有信心,因此馳書告趙彥吶曰:“沔陽,蜀之險要,吾重兵在此,敵有後顧之憂,必不能越沔陽而入蜀。又有曹萬、王宣首尾應援,可保必捷。大安地勢平壙,無險可守,正敵騎所長,步兵所短,況眾寡不敵,豈可於平地控御。”趙彥吶不以為然,一日之內連續派七個使者持小紅牌逼迫曹友聞從命。曹友聞無奈,被迫調走仙人關和沔陽的主力部隊,共約兩萬人,於九月九日親自帶兵退守大安。


大廈將傾,吾以身死報國——記南宋抗蒙名將曹公友聞

曹友聞認為以寡敵眾,只有乘夜出奇內外夾擊方可取勝。此時蒙軍主力在興元,若要進犯大安,則必經過雞冠隘(陽平關附近,龍門山隘口)。曹友聞決定對蒙軍進行半道夾擊,於是他令曹萬、曹友諒引一萬兵上雞冠隘,多張旗幟,以示重兵在此堅守;自己則選精銳士兵一萬人連夜渡江,秘密前往流溪設伏,臨走之前與曹萬等人約定等蒙軍一到,便“舉火為應,外呼殺聲”。不久,蒙軍先頭部隊果然抵達雞冠隘,大約一萬一千餘人。曹萬秉承曹家門風,深受曹友聞追求野戰作風的影響,見敵我力量相當,便親自率軍出隘口與蒙軍對攻。蒙軍矢石如雨,曹萬往來搏殺幾番之後已經身被數創,他認為時機已到,便退回隘口內並下令諸軍舉烽,向曹友聞傳信。

曹友聞見烽火大舉,知道曹萬已經和蒙軍交手,便令賬下先鋒軍統制楊大全、遊奕軍統制馮大用各引本部人馬出東菜園,突襲蒙軍後隊;敢勇軍總管夏用、知西和州神勁軍總管趙興帥所部人馬出水嶺,突擊蒙軍中隊;知天水軍安邊軍總管呂嗣德、陳庚率所部人馬出龍泉頭,突擊蒙軍前隊。

曹友聞自己則親帥精兵三千火速奔向雞冠隘,並派遣保捷軍統領劉虎帥敢死之士五百人衝擊蒙軍在雞冠隘下的先鋒部隊,但蒙軍先鋒部隊堅守不動,並且預先在大道旁埋伏了三百騎兵伏擊劉虎,令劉虎陷入苦戰。這時,突然暴雨傾盆,大風不止,導致道路泥濘不堪。宋軍以步兵為主,軍士們的腳陷入泥濘中難以行進,於是部下們紛紛向曹友聞建議等到雨停天氣好轉的時候再發起進攻。曹友聞則駁斥道:“敵知我伏兵在此,緩必失機。”於是下令部將們擁兵齊進,繼續進攻。

曹友聞軍打得極其頑強,一點一點前進,終於攻入蒙軍陣線之內,一口氣攻破蒙軍數十座兵營。蒙軍之前只顧防備雞冠隘的宋軍,沒有想到半路殺出個曹友聞攻破了他的外線,再加上大雨傾盆,很多蒙軍官兵都在帳篷中躲雨,對突然殺進內線的宋軍猝不及防,被殺者甚眾。


大廈將傾,吾以身死報國——記南宋抗蒙名將曹公友聞

曹友聞一口氣殺到龍尾頭,曹萬聽說曹友聞已經殺到龍尾頭,也立即擂鼓作勢帶領雞冠隘內的宋軍出隘反攻,配合曹友聞內外夾擊蒙軍。兩軍皆殊死作戰,鮮血染紅大地連綿二十里長。蒙軍統帥闊端本來見蒙軍在宋軍的反攻下步步後退,已有從韓溪路撤退之意,但南宋駐防四川的軍隊一貫以棉裘代鐵甲,經雨濡溼就會變得十分沉重,不利步戰;而此時汪世顯又在大安擊潰了南宋思(今貴州務川)、播(今貴州遵義)二州派來的援軍,並於黎明時分與闊端軍匯合,蒙軍兵力大增。闊端隨即以身著鐵甲的重騎兵將曹友聞四面包圍起來,並分為若干百人隊、十人隊,以分隊戰術反覆衝擊曹友聞軍的軍陣。

二十八日午時(中午十一時至一時)、未時(下午一時至三時)間,曹友聞的坐騎中了數箭,身邊只剩下了步騎五六百人。部將們便向曹友聞建議說,宋軍雖然覆沒了,但敵兵被殺的也超過半數,他何不突圍而出,再圖後舉,他如果還在,敵人必不敢進入四川。曹友聞於是率領剩下的騎兵突圍。到了酉時(下午五時到七時)、戍時(下午七時到九時)間,曹友聞坐騎又中了一箭,他被迫下馬步戰。深知已經大勢已去的曹友聞不禁仰天感嘆:“此殆天乎!吾有死而已。”於是殺了自己的戰馬,以示死戰到底,最後終於陣亡。曹萬身邊也只剩下了五六百名士兵,他率軍轉戰至龍門(陽平關附近的龍門洞),與部下劉孝全一起戰死。

蒙軍在戰場上搜索了三天終於找到曹友聞的遺骸及“滿身膽”的戰旗,確認曹友聞已經戰死,大大鬆了一口氣,皆額手相慶。汪世顯雄踞秦鞏時一直很佩服曹友聞,曾以名馬相贈,戰鬥結束後查看陽平關一帶的戰場,由衷讚歎道:“蜀將軍真男兒也!”

此戰,包括《中國歷史大辭典》,《中國史綱要》和《寧強縣誌》都稱其為陽平關之戰,大概是因為曹友聞最後戰死的地方是陽平關的龍門洞,也有可能是和1235年曹友聞擊退蒙軍的陽平關之戰混淆了,我以為稱之為雞冠隘之戰更為恰當。

雞冠隘之戰,南宋損失了四川最驍勇的將軍和最精銳的邊軍。隨著曹家軍的覆沒,陽平關亦告陷落,四川的門戶徹底為蒙軍所打開。蒙軍自此便長驅入川,勢不可擋。曾經阻擋了女真人的蜀之門戶,終於被蒙古鐵騎撞開。

此後蒙軍直入成都平原,攻陷已成空城的成都,並分兵四出抄掠屠戳,殘破全川。元人統計闊端軍“凡破四川府州數十,殘其七八”。宋人統計此次四川“五十四州俱陷破,獨夔州一路,及瀘果、合數州僅存”。其中成都“錄城中骸骨一百四十萬,城外者不計(《清容集》)”。

(此數據或嫌誇大,但當時成都及全川人口損失慘重當是不爭的事實。)


大廈將傾,吾以身死報國——記南宋抗蒙名將曹公友聞

曹友聞抗矇事跡由一不知名之南宋遺民將其記於《昭忠錄》中,後《宋史·忠義傳》中也有記載。每每翻閱史書,都慶幸我們這個民族有著記錄歷史的傳統,這才讓那些湮沒於歷史中的英雄,在數百乃至上千年後,依然能鮮活於文字之上,讓我們一睹其風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