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的屈服者,軟弱低頭保住了命,卻遺臭千年

戰國時期可以說是一部史詩,亂世之中英雄輩出,能文能武的豪傑全都成為了帝王建立功業的鋪墊。戰國也不缺名將,可以說大小諸侯國都有三四名將才,戰國四大名將便是將中之將,帥中之帥。白起、李牧、廉頗、王翦四人就是名垂青史的戰國四大名將。

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的屈服者,軟弱低頭保住了命,卻遺臭千年

戰國四大名將是根據他們生前功名、影響程度選出來的,無疑這四位是最佳人選。戰國四大名將每個人都一段傳奇的事蹟,從生到死,從褒貶到榮辱,他們有罪也有功。四位名將中的前三位到死都沒有低下頭,他們用抗議維護著自己身為將士的尊嚴。而最後一位,前半生衝鋒陷陣,後半生卻放棄了自己的尊嚴,低下了奮戰一生的頭顱,留住了自己一條命,卻也遺臭千年。

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的屈服者,軟弱低頭保住了命,卻遺臭千年

白起,雖說長平之戰坑殺趙國二十萬降將喪盡天良,但白起對統一六國做出了巨大的貢獻,他並非死於敵軍手中,而是死在了秦王嫉妒的劍下,他不懂得屈服,他只知道什麼對自己的國家最有利。

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的屈服者,軟弱低頭保住了命,卻遺臭千年

李牧,戰國末年為數不多的良將之一,曾經有“李牧死,趙國亡”的傳言,可見他相對於趙國的重要性,李牧的傑出貢獻不僅僅體現在保家衛國上,在抗擊匈奴這方面,戰國無人匹敵。李牧同樣死於自己人手中,死於趙王的疑心與嫉妒。在生命的最後一刻,為了趙國百姓的安危,他“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最終難逃冤殺。

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的屈服者,軟弱低頭保住了命,卻遺臭千年

廉頗,曾大敗齊軍,威震戰國。後來在抗擊秦軍的大小戰爭中表現卓越。長平之戰中趙王錯用將領,使得趙軍慘敗,廉頗也含恨終生。後來不得趙王信任,廉頗出走趙國,老死在了楚國。晚年一心想要重回趙國效力,卻苦苦等不到趙王使臣,鬱鬱而終。

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的屈服者,軟弱低頭保住了命,卻遺臭千年

前三位都是因為失去了君王的信任,從而冤死或被逼出走。其實,只要他們低個頭,順承一下君王,完全可以保住自己的生命。可他們最後都是在抗爭,他們不肯向王權低頭,是因為身後二十萬趙國降兵、趙國數百萬平民百姓以及作為將士最後的尊嚴。可是最後一位——王翦,卻徹底喪失了基本的將士尊嚴,苟且了一生。

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的屈服者,軟弱低頭保住了命,卻遺臭千年

從司馬遷對王翦的評價中就可以看出王翦的為人,他說:“王翦為秦將,夷六國,當是時,翦為宿將,始皇師之,然不能輔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筊身。”意思是說:“王翦身為秦將,平定六國,是當時的元老將軍,秦始皇尊他為師,可他不能輔佐秦始皇建立德政,鞏固國家的根基,卻苟且迎合,取悅始皇,直至死去。他的孫子王離成了項羽的俘虜,不也是理所當然的嗎?他們各有自己的短處啊!”

戰國四大名將中唯一的屈服者,軟弱低頭保住了命,卻遺臭千年

王翦橫掃三晉,滅趙、魏、燕三國,之後又攻破楚國。秦國統一六國,王翦和蒙恬的功勞最大,攻破楚國後,王翦就告老還鄉,秦王極力挽留都沒有改變王翦的退隱之心。

王翦他屈服了,他看到了太多兔死狗烹的事蹟,白起不就是如此嘛。他捨棄了自己作為將士的尊嚴,一生征戰沙場,功勞大過了天,到頭來,卻落了個退隱山林的地步,這又有什麼意思呢,這就是人生存在過的價值嗎?不,不應該是這樣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秦國剛完成統一,時局還很動亂,王翦沒有選擇帶兵安撫邊疆,而是想到了自己功高震主必然死不善終,毅然選擇了歸隱、急流勇退。這是懦弱與自私的體現,王翦不配與前三位將領齊名。

各位怎麼看王翦的隱退,請在下方留言評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