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癌患者必須使用化療嗎?如今免疫治療的崛起,化療應如何自處?

結直腸癌是全球最高發的腫瘤之一,近年隨著治療技術逐漸提升,大大延長了結直腸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但仍有25%的患者初診時即處於疾病晚期,25-50%的患者雖然診斷為早期,隨後不久的治療中也會進展至晚期。時至今日結直腸癌的治療手段依然以外科手術、化療、放療為主,但是部分患者用上述治療方案仍不理想,廣大患者迫切期待更有效的治療方案出現。

腸癌患者必須使用化療嗎?如今免疫治療的崛起,化療應如何自處?

過去數十年,免疫治療悄然出現,並且在黑色素瘤、肺癌等癌種治療中顯現奇效。2017年施貴寶和默沙東相繼獲批PD-1抑制劑;2018年的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對“癌症免疫療法”作出傑出貢獻美國科學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學家本庶佑;隨後數個國產PD-1抑制劑也相繼在國內上市,越來越多的事實表明腫瘤免疫治療的時代已經開啟。

晚期腸癌患者面對疫情有哪些風險,又該如何進行有效防護呢?

對於晚期腸癌患者,一方面機體由於腫瘤細胞的共存,需要消耗更多的營養供給;另一方面,由於接受手術、化療、靶向治療、免疫治療等,使得機體抵禦各種病原體感染的防禦能力顯著降低,因此在特殊時期的防護尤為重要。

①腫瘤患者本人及其家屬均儘量減少外出走親訪友,避免至密集人群處;

②室內定期通風,保持室內乾燥;生活、飲食規律,勿暴飲暴食,充分休息,保持良好心態;加強營養,多吃高蛋白食物,多吃蔬菜。可以口服維生素C,1~2g,每天3次。

③咳嗽、打噴嚏後、準備食物前中後、用餐前、上廁所後,立即用清水或肥皂水洗手及使用含有酒精成分的消毒洗手液進行徹底清洗和消毒;

④外出時除帶口罩外,建議佩戴眼鏡,防止病毒通過結膜傳入人體,使用醫用酒精或消毒液定期消毒手機和其他高頻觸摸的隨身物品;

腸癌患者必須使用化療嗎?如今免疫治療的崛起,化療應如何自處?

疫情之下,無法到醫院就診,如何尋求治療意見?

對於年老體弱、多次抗腫瘤治療後、免疫狀態欠佳以及病情穩定的患者,可以適度延長治療週期的間隔時長或進入維持治療階段,具體延長期限和方案調整諮詢主管腫瘤專科醫生。

已完成一定階段抗腫瘤治療,遵醫囑需要定期複查隨訪的患者,若無特殊不適建議延遲複查時間,延遲時間可向腫瘤專科醫生進行諮詢。目前形勢下,很多中心、醫院都開通了線上問診,患者可以在家通過互聯網進行諮詢。

當前疫情下,除了上述延遲治療方案,建議曾經接受過既往兩種藥物治療的後線患者儘量使用口服藥物取代靜脈注射用藥,以更大程度確保患者治療不受影響。國家醫療保障局也推出了特殊時期實施“長處方”報銷政策,支持醫療機構根據患者實際情況,合理增加單次處方用藥量,減少患者到醫療機構就診取藥次數。

腸癌患者必須使用化療嗎?如今免疫治療的崛起,化療應如何自處?

患者現在仍處於治療期間,而疫情嚴重,具體而言怎樣在家合理調整治療?

首先,近期有武漢旅遊史、居住史,或14天內曾經接觸過來自外省市特別是武漢的發熱伴有呼吸道症狀的患者,建議居家隔離14天,在此期間沿用之前治療方案。

針對晚期結直腸癌患者來說,目前治療以內科藥物治療為主導,常用手段包括化療和靶向藥物治療。

1、對於化療的患者,如果必須返院化療,那麼適當延長1周時間也是可以的。因為一般化療週期是21~28天,前後有一個時間窗可以調整,可別小看這1周時間,恰是疫情高峰期。

2、在疾病/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接受三線治療的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延後治療或者口服用靶向藥物(如瑞戈非尼,口服便捷、易於管理)在家治療;常規隨訪複查的患者建議適當延後、暫緩返院,可適當延長1周時間,如遇病情變化請及時到當地醫療機構就診或與經治醫生聯繫,進行一對一的疾病指導和反饋,做到患者有溝通、疑難有回答,督促患者在當地根據總體指導進行相關診斷和治療,其它靶向藥參照此原則進行調整。

腸癌患者必須使用化療嗎?如今免疫治療的崛起,化療應如何自處?

迄今為止,化療是晚期結直腸癌治療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治療方式之一。眾所周知,晚期結直腸癌患者體能情況較差,當患者應用經典的氟尿嘧啶類藥物治療後,出現無法耐受的不良反應時,應如何進一步選擇臨床數據充分且安全性較好的治療方案?

與此同時,在靶向、免疫治療如火如荼發展的時代背景下,經典化療應如何自處?臨床醫生又應如何將不同的治療手段合理、有機結合,為患者帶來更多獲益

NTRK融合結直腸癌的治療

約1~5%的結腸癌患者出現NTRK融合,建議進行NGS檢測。Lorarectinib獲批用於NTRK重排的實體瘤患者,ORR達到62% 其中有3例CRC。拉羅替尼,恩曲替尼等TRK抑制劑出現為NTRK基因融合CRC提供新的治療思路。

腸癌患者必須使用化療嗎?如今免疫治療的崛起,化療應如何自處?

一位75歲女性患有轉移性結直腸癌(CRC)患者非常幸運:

腸癌患者必須使用化療嗎?如今免疫治療的崛起,化療應如何自處?

  • 原發性結腸腫瘤。
  • 腹膜癌病。
  • 肝轉移。

每週口服1600mg / m 2恩曲替尼一週一次,連續4天(即4天/ 3天休息),每28天連續三週。治療八週後,病灶明顯縮小。

腸癌患者必須使用化療嗎?如今免疫治療的崛起,化療應如何自處?

肝轉移瘤明顯萎縮

結直腸癌免疫治療方案及新突破盤點!

預後優劣順序:MSI-H 且 BRAF 野生型>MSI-H 且 BRAF 突變型>MSS 且 BRAF 野生型>MSS 且 BRAF 突變型。

MSI-H / dMMR 轉移性結直腸癌

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是預後良好的因素,而 MSI-H 的結直腸癌中 BRAF 突變率約 50%。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是 MSI-H 的有效治療方式。目前可以應用於 MSI-H 型 mCRC 患者的免疫檢查點抑制劑有派姆單抗、納武單抗及易普利單抗。

Nivolumab / Ipilimumab組合在一線治療中顯示出強大的活性

nivolumab(Opdivo)和ipilimumab(Yervoy)的前線組合在轉移性結直腸癌(mCRC)患者中顯示出強大且持久的臨床益處,其腫瘤為微衛星不穩定性高(MSI-H)/錯配修復缺陷(dMMR)-a FACP醫學博士Heinz-Josef Lenz表示,預後歷史較差的人群。在II期CheckMate-142試驗中,研究人員檢查了nivolumab加低劑量ipilimumab作為MSI-H / dMMR mCRC初治患者(n = 45)的一線治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先前在2018年ESMO大會上提交的結果顯示,45名患者的總體反應率(ORR)為60%,疾病控制率為84%。在2019年ASCO年會上,公佈了試驗的臨床更新。在中位隨訪時間為19.9個月時,研究者評估的ORR與組合的比例增加至64%,84%的患者疾病控制≥12周。

MSS結直腸癌

MSS結直腸癌的新突破:regorafenib(Stivarga)+nivolumab

一項針對於微衛星穩定(MSS)疾病的患者,大約53名患者接受了[組合治療]並且達到了40%的高反應率,這在這部分難治性患者中是聞所未聞的。

腸癌患者必須使用化療嗎?如今免疫治療的崛起,化療應如何自處?

有持續數據顯示抗VEGF治療可能與PD-1阻斷有協同作用。現在,這是MSS人群中的第一次,通過結合這兩種治療策略,看到了非常令人印象深刻的療效。因此,通過將抗VEGF策略與免疫檢查點抑制結合起來,MSS疾病患者將會有更大的生存獲益。

免疫治療能否在更前線應用也是未來的發展方向。一項荷蘭的 NICHE 研究中已證明, MSI-H 病例在手術前進行兩次免疫治療,兩週後進行手術,腫瘤均有極為明顯的退縮。所以免疫治療應用到更早期、免疫狀態更好的時候,可能療效會更好。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了,能夠幫助更多的人是我研究的意義所在。如果有患者朋友有關於免疫療法的問題需要解答,可以點擊我的頭像私信聯繫到我,這篇文章假如能夠幫助大家身邊有需要的人,歡迎大家轉發關注給我點贊,讓更多的人看到生存的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