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為什麼我的情緒走不出去?

疫情過後,為什麼我的情緒走不出去?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無數渺小的個人被隔離、治療。生之嚮往,醫護人員保駕護航,新增確診病例在減少,治癒人數在增加。劫後餘生,我們產生了新的渴望——好想恢復往日的生活。可是,為什麼我卻走不出我的負面情緒了?這般的我們很可能正在經歷著創傷後應激障礙(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的過程 。

01 什麼是PTSD?

創傷後應激綜合徵(PTSD)是指經受極端威脅或暴露於恐怖經歷後逐漸長時間發展而來的精神疾病[1]。通常表現為恐懼,精神緊張,在腦中不停地回放畫面(flashbacks) 、夢魘、睡眠障礙或是其他症狀。

疫情過後,為什麼我的情緒走不出去?

圖1.PTSD的症狀表現 [2]

根據《美國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US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5th edition, DSM-5)的診斷症狀描述[3],PTSD會表現為侵入性症狀(intrusion symptoms)、持續的消極情緒、記憶能力下降、對外界失去興趣進而封閉自我、情緒和認知的改變和逃避,部分人甚至會產生攻擊性行為。由於精神狀態長期無法調整,患者的日常生活將會難以維繫,工作或是學習將會受到影響,某些重要的任務更難以完成了。

02 先天的定時炸彈or飛來橫禍?

據估計有50%至85%的人在一生中都會體驗重大的痛苦經歷,但是隻有少部分人會始終無法從痛苦中走出來,發展成為PTSD[4]。那麼,是否有某些先天性的遺傳因素使這部分人具有更高的患病風險?儘管研究的難度很大,研究者通過對患病人群進行無偏差基因組關聯性分析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動物造模等手段,找到了一部分與該疾病相關的基因。與常人相比,易患病體質人群的部分基因發生了變異,又或者部分基因的表達量被上調或者下調。例如,一類編碼伴侶蛋白和糖皮質受體的基因FKBP5,它可以在壓力環境因素的誘發下,加劇個體的抑鬱及PTSD症狀[5]。另一個與PTSD相關性很高的基因PAC1[6],則可以編碼調垂體-腎上腺軸激活的多肽,造成我們腦中與情緒相關的杏仁核區域過度激活[7]。

回應開頭的問題,在大部分的情況下,後天環境的刺激誘發了先天遺傳問題的暴露,進而表現出了PTSD的症狀。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林黛玉並不是剛進賈府就想沉湖而去的,而是在賈府的際遇加之天生的多愁善感所導致的。同時,不良的環境因素累積又會造成某些遺傳物質本身,或者表達的異常。換而言之,就是本來沒有異常,但在重壓之下發生了變化而崩潰了。每個人的痛苦經歷本身,及身處不幸中的時間各不相同,患病表現的細節又因人而異, 疾病本身就具有多基因交織影響的複雜性,以上問題都加大了研究PTSD相關遺傳因素的難度。儘管如此,隨著GWAS模型的應用以及後續新工具的開發,我們一直期待著更好地理解PTSD的那天。

03 大腦有何改變?

我們可以認為言行舉止是我們腦部活動的外化反應,大腦亦是情緒的“居所”。那麼罹患PTSD時,我們的腦中又發生了怎樣的變化?通過對患者功能性核磁成像(fMRI)以及以齧齒類為主的模式動物的進一步研究, 科學家發現了某些腦區與PTSD症狀關聯性較高。這些腦區具體包括了記憶與認知功能相關的前額葉皮層、扣帶回與海馬區等皮層結構(cortical structure),以及與情緒相關的杏仁核、丘腦、紋狀體等皮層下結構(subcortical structure)

[7]。

疫情過後,為什麼我的情緒走不出去?

圖2.人類及齧齒類動物與PTSD相關的腦區[8]

讓我們再深入細究某個局部腦區功能與PTSD的關係。以下將以恐懼情緒相關的杏仁核為例進行詳細說明。假設你的身邊坐著一名PTSD患者阿水,他在新冠肺炎疫情中經歷了種種不幸,雖然他的身體已經恢復,但失眠問題已持續了兩個多月。我們來看看此時他腦中杏仁核微環路的變化。

“我害怕極了。”

“不要再怕了!”

控制以上情緒的開關位於皮層下的杏仁核的基底外側(basolateral amygdala, BLA)及外側區域(lateral amygdala, LA)。恐懼情緒經過神經環路的興奮、抑制作用層層傳遞,在其杏仁核的中央區(central amygdala, CeA)作出了恐懼開關是撥向了害怕還是不害怕的決定[9]。阿水一遍又一遍地回憶著可怕的經歷,他的杏仁核中央區增加了對以上恐懼信號輸入的響應,於是他的恐懼開關被更強有力地撥向了“害怕”這端。此外,阿水還無法強迫自己忘記這些可怕的經歷,這可能是因為他的邊緣皮層調控杏仁核的恐懼記憶消除(the extinction of fear memory)的功能發生了障礙

疫情過後,為什麼我的情緒走不出去?

圖3.杏仁核中恐懼記憶相關的神經環路組成

阿水的腦中還發生了哪些變化?他在PTSD的初期以及病程的進展過程中,腦內的變化一樣麼?我們能否通過對腦中的某些指標預判他可能有罹患PTSD的風險,進而預防不幸的發生?目前對於PTSD神經機制的研究總體仍面臨不小的挑戰,但這也是未來的科學工作者的努力方向之一。

04 普通人能提供哪些幫助?

對於PTSD患者而言,苦難和不幸可能已是現實,但我們仍然可以努力讓他們的未來生活減少一些痛苦,生活質量也可以儘可能的提升。由於每個病人都是獨特的個體,需要制定針對性的個體治療方案,因此,具體的治療就請交給專業的醫生。那麼,作為一個陪伴者的普通人又能做些什麼?

根據梅奧醫學診療中心(Mayo Clinic, 全球最大的非營利性綜合醫療中心)的Craig醫生的建議[10]——普通人可以選擇成為一個傾聽者而不是試圖去挽回局面。具體可以做到以下幾條:

  • 樂於傾聽,而不是施加壓力;

  • 選擇適當時機溝通;

  • 意識到何時去做中場休息;

  • 在有自殺傾向性的對話出現時獲取專業渠道幫助。

疫情過後,為什麼我的情緒走不出去?

圖4.傾聽是陪伴PTSD患者較好的方式之一

05 尾聲

我們如果對PTSD多一些瞭解,我們才可能更好地幫助PTSD人群,甚至幫助我們自身。在新冠病毒疫情的“蝴蝶效應”中,每個人都是參與其中的蝴蝶。PTSD相關的精神疾病只是由疫情誘發的其中一個問題,但也值得我們關注。

本文轉載自公眾號“腦人言”。

撰文丨林大白 (復旦大學 神經生物學博士生)

責編丨Danny

排版丨X

參考文獻

[1] Jonathan IB, 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BMJ 351:h6161(2015).

[2] Michele Spoont.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 JAMA 314, (2015).

[3]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APA Publishing, 2013).

[4] Kessler RC, 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 Arch Gen Psychiatry 52, 1048–1060 (1995).

[5] Fani N, et al. FKBP5 genotype and structural integrity of the posterior cingulum. Neuropsychopharmacol 39, 1206–1213 (2014).

[6] Lind MJ, et al. Association of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with rs2267735 in the ADCYAP1R1 gene: a meta-analysis. J Trauma Stress 30, 389–398 (2017).

[7] Fenster RJ, et al. Brain circuit dysfunction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from mouse to man. Nat Rev Neurosci 19, 535–551 (2018).

[8] Ressler KJ, et al.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PACAP and the PAC1 receptor. Nature 470, 492–497 (2011).

[9] Nicholson AA, et al. Unique insula subregion resting- state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with amygdala complexes in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and its dissociative subtype. Psychiatry Res 250, 61–72 (2016).

[10] Craig N. Sawchuk. Post-traumatic stress: How can you help your loved one? MAYOCLINIC, 2018-06-07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post-traumatic-stress-disorder/expert-answers/post-traumatic-stress/faq-2005775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