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私募產品 風險何在

□好買基金曾令華

買私募和其它投資一樣,都是一個風險換收益的過程。不投資就沒有風險,淨值一回撤,投資者往往會念叨不投資的好處,“全天候空倉策略”也就成為最佳策略。如果沉下心來思索,投資的風險到底有哪些,平常關注的風險,哪些是真的風險,哪些是偽風險?

其一就是運營風險。運營風險貫穿在私募的各個環節。最常見的運營風險是投向與約定不符合。例如,最近鬧得沸沸揚揚的某私募,據媒體報道,其路演時約定投向為“嗶哩嗶哩在美IPO增發股份”,最終投向為美股上市“中概股”。如果屬實,就是一起重大的運營風險。在2017年定增新規發佈後,定增類產品投資受限,也發生過改變投資約定,投向其它品種的事例。

當然,這是比較顯見的風險。在運營中,存在一些小的、不確定的風險。筆者記得2011年初在一傢俬募公司調研,偌大公司卻只有投資總監在,他告訴筆者說,因為旁邊修路,辦公室意外停電。沒有交易備案也是風險。

運營風險看似低級,但想要避免有賴於良好公司層面全方面的管理能力。即使像公募基金有完備的人員,也會在如可轉債轉換、ETF申贖上時有出錯。

其二就是投資策略風險。投資策略都有固有風險。北京一傢俬募以投資主要以小盤重組股為投資對象,一度也是“年度冠軍”,但在“定增新規”後重組股一蹶不振,這就是策略失效的風險。在海外對沖基金中,有一類空頭基金,長期年化收益就是負收益。而帶槓桿或者投資帶槓桿的品種,天然就是風險。隨著國內衍生產品的完善,一些投資期貨、期權的產品逐步進入市場視野,衍生產品自身的高槓杆特性,不論是採取的何種策略,套利也好,倉位管理也好,其隱含的風險不能忽視。產品越複雜,策略越精巧,不可控制的風險越大。

其三就是波動風險。波動是最容易觀察的風險,也是教科書上用來衡量風險的經典指標。波動對於長期投資者來說,更像是偽風險指標。試想有一個投資者,他是長期投資者,也不用槓桿,投資的錢是自己積攢的資金,波動對於他而言更像是計價的變動。波動能帶來的風險:一是波動帶來了永久的損失。那麼風險就回到了之前提到的策略失效和運營風險;二是波動太大,超過了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者對於產品信心度下降,認為會產生永久性損失,導致在低點時被贖回。投資者永久損失,波動導致了風險。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對於運營、投資策略的質疑。

投資者投資私募時,能夠觀察的風險剛好是上面文章倒過來的順序,容易觀察的是淨值的波動,其次是對其策略的反思,最後才是深入到運營的一些細節。如果僅是波動,更多需要做到的是堅守以及尋求與管理人的溝通;如果是後兩者,越早離開,越是正確的選擇。

本文源自中國證券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