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私募产品 风险何在

□好买基金曾令华

买私募和其它投资一样,都是一个风险换收益的过程。不投资就没有风险,净值一回撤,投资者往往会念叨不投资的好处,“全天候空仓策略”也就成为最佳策略。如果沉下心来思索,投资的风险到底有哪些,平常关注的风险,哪些是真的风险,哪些是伪风险?

其一就是运营风险。运营风险贯穿在私募的各个环节。最常见的运营风险是投向与约定不符合。例如,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某私募,据媒体报道,其路演时约定投向为“哔哩哔哩在美IPO增发股份”,最终投向为美股上市“中概股”。如果属实,就是一起重大的运营风险。在2017年定增新规发布后,定增类产品投资受限,也发生过改变投资约定,投向其它品种的事例。

当然,这是比较显见的风险。在运营中,存在一些小的、不确定的风险。笔者记得2011年初在一家私募公司调研,偌大公司却只有投资总监在,他告诉笔者说,因为旁边修路,办公室意外停电。没有交易备案也是风险。

运营风险看似低级,但想要避免有赖于良好公司层面全方面的管理能力。即使像公募基金有完备的人员,也会在如可转债转换、ETF申赎上时有出错。

其二就是投资策略风险。投资策略都有固有风险。北京一家私募以投资主要以小盘重组股为投资对象,一度也是“年度冠军”,但在“定增新规”后重组股一蹶不振,这就是策略失效的风险。在海外对冲基金中,有一类空头基金,长期年化收益就是负收益。而带杠杆或者投资带杠杆的品种,天然就是风险。随着国内衍生产品的完善,一些投资期货、期权的产品逐步进入市场视野,衍生产品自身的高杠杆特性,不论是采取的何种策略,套利也好,仓位管理也好,其隐含的风险不能忽视。产品越复杂,策略越精巧,不可控制的风险越大。

其三就是波动风险。波动是最容易观察的风险,也是教科书上用来衡量风险的经典指标。波动对于长期投资者来说,更像是伪风险指标。试想有一个投资者,他是长期投资者,也不用杠杆,投资的钱是自己积攒的资金,波动对于他而言更像是计价的变动。波动能带来的风险:一是波动带来了永久的损失。那么风险就回到了之前提到的策略失效和运营风险;二是波动太大,超过了自我的心理承受能力,或者对于产品信心度下降,认为会产生永久性损失,导致在低点时被赎回。投资者永久损失,波动导致了风险。根本的原因还是在于对于运营、投资策略的质疑。

投资者投资私募时,能够观察的风险刚好是上面文章倒过来的顺序,容易观察的是净值的波动,其次是对其策略的反思,最后才是深入到运营的一些细节。如果仅是波动,更多需要做到的是坚守以及寻求与管理人的沟通;如果是后两者,越早离开,越是正确的选择。

本文源自中国证券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