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起被杀时为什么趴在楚悼王尸体上?

切克闹yao闹天宫


吴起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改革家之一,他比商鞅变法还要早三十多年。所有法家几乎都难逃政治清算,吴起也一样,他的坚强后盾楚悼王刚死,就在楚悼王的灵前,吴起遭到了反对派的刺杀。

危急关头,吴起急中生智,趴在楚悼王尸体上,但是还没有逃过劫难。不过这一招,却给自己留下了复仇之机,参与杀害他的七十多个家族被灭族。

吴起的坎坷人生路

吴起跟商鞅一样,出生在卫国。吴起是富家大户,但没有贵族身份,不得出仕,所以他一直想方设法,游走于权贵,希望获得出仕的机会:

“其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乡党笑之,吴起杀其谤己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

结果,花光了千金家资,依然是白丁一枚,看起来古代也不乏游走于官场的骗子。破了产的吴起成了笑料,吴起一怒之下杀了三十多人,逃出卫国,并对母亲发誓,混不出人样不回来了。

吴起跑到鲁国,拜在孔门后辈曾申的门下学儒。后来母亲去世了,吴起居然因为之前的誓言,没有回乡给母亲料理后事。因为这件事,吴起被曾申认为有违儒家孝道,被逐出师门,从此改学兵法。

弃儒学法的吴起,却由此走上了光明大道,由于学术成就,他逐渐获得了鲁国执政季孙氏的赏识。吴起二十八岁那年,齐国入侵鲁国,吴起为了获得建功立业的机会,杀掉齐国妻子,获得拜将机会,并打败齐国,获得人生的第一次成功。

吴起杀妻求将,因此在历史上留下骂名!

随着声名大振,吴起也遭到鲁国权贵们的诋毁,随着后台季孙氏的遇害,吴起被迫逃离鲁国,投奔魏国。

魏国是吴起变法的第一块试验田,在这里他获得了魏文侯的鼎力支持,数次领兵打败秦国,占领秦国的河西之地,并创建了赫赫有名的“魏武卒”制度。随着魏文侯的离世,吴起遭受公叔痤的陷害,被迫逃离魏国,投奔楚国。

在楚悼王的支持下,吴起将人生的事业推向顶点。他用了七年的时间,推行变法图强,迅速将日趋衰弱的楚国,打造成春秋战国之交,最强大的诸侯国。

吴起变法到底变了啥

在鲁国,初次领兵就能建功立业,到魏国又创下以一敌十的战例,留下兵法革新的成果,到了楚国,又能妙手回春,让没落的楚国,从政治和军事两方面都焕发新的生命力。可见吴起变法,是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的灵丹妙药,那么吴起变法到底变了啥?

1.吴起的军事改革

①建立职业兵种

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普遍采用“兵农结合”的模式,类似于府兵制,士兵以服兵役的方式,为国家尽义务,战时为兵,闲时务农。

吴起主张建立职业兵种,他在魏国建立的“魏武卒”就是一支职业兵。这种模式最大的好处就是,士兵筛选严格,训练有素,经验丰富,战斗力极强。

②专业化的军事训练

由于职业兵种的建立,吴起具备了对士兵系统军事训练的条件。史料记载,吴起对士兵的训练和成果检验,制定了非常细的条例。

比如他规定:士兵身穿3层护甲、头带铁盔、腰配剑、肩长矛、操十石弓,携箭五十支,背三天干粮,半天能行军百里,为合格。

又比如,他将士兵按身高、特长、兵器种类等,分别编队,形成不同的兵种,相互协同作战。

③建立对应的职业法规

在职业化之前,士兵的管理相对松散,职业化之后,吴起随之建立起一套与之对应的赏罚制度。比如对军令执行的严苛,曾有士兵过于兴奋,两军对垒不等主帅发出指令,一个人冲到敌阵前砍了几颗人头跑回来,吴起毫不客气地以军令将该士兵斩首示众。

又比如,吴起将对士兵立功的奖赏,扩大到家属层面,建立职业军人的荣誉感。

④强化兵法推广运用

吴起有一本专著叫《吴子兵法》,里面系统阐述了他的兵法思想和作战指导。它不光是吴起战时智慧的体现,还是全军军事指导的灵魂。从平时作战训练时,吴起就强调士兵的传帮带作用,将他的个人军事思想,通过对士兵的教育,运用在日常细节中,并广泛传播。

这个做法,像极了解放军的军队教育系统。

总之,吴起所建立的军队,很有现代特色,他的军队战斗力强绝非偶然,他不光靠个人的智慧发挥,而是依靠制度性建设,打造了强大的军队系统。因而,吴起不光是军事家,还是军事改革家。

2.吴起的政治变革

吴起认为,军事变革不能独立于政治,所以他更强调政治改革。吴起的政治变革可以用四个字概括:削、明、开、军。削,就是削除贵族阶级的特权;明,就是明法审令;开,就是开边实虚;军,就是强兵。

①削

吴起政治变革的最主要内容,就是剥夺贵族阶级的特权。剥夺的方式有三种:损、收、平。损就是罢黜庸碌无能者;收就是没收世袭的封赏;平就是限制在职高官的收入。

诸侯国没落的首要标志,就是特权阶级的腐败无能,吴起变革的第一刀,选择剥离肌体的腐坏部分,可谓切中时弊。

②明

第二步强调官员系统的有效性,也就是通过法令的申明,杜绝营私舞弊,强化官僚系统的工作有效性,从而保证系统围绕国家利益运转。

③开

开边实虚,一方面将从贵族手中夺回来的土地,分配给平民,另一方面又将被剥夺特权的贵族,发往经济薄弱的边地,让他们开垦荒地,充实国家经济收入。

吴起变法的成果检验

吴起变法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在魏国期间兵法改革,第二阶段,在楚国的政治和军事改革。

在魏国的兵法变革,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创立魏武卒,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00年左右。在楚国的改革时间很短,起于公元前387年,用了不到七年时间就见到了巨大成效。

1.吴起变法给魏国带来的变化

吴起创立的“魏武卒”,纵横战国百余年,是当时最精锐的部队,魏国也仗着魏武卒的战斗力,很长一段时间,纵横各国。

吴起创立魏武卒不久,就亲自率领这支军队,取得过一系列辉煌战绩:“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

其中最经典的就是“阴晋之战”,吴起率五万步卒,车百乘,骑三千,打败了秦国五十万大军,创下了以一敌十的传奇。

2.吴起变法给楚国带来的变化

由于楚悼王坚定不移的支持,吴起变法在楚国表现出惊人的成效,短短六七年,楚国发生了质的变化。

首先,楚国南方的百越部落,拿他们做试验田,将楚国的疆界,向南推进到苍梧郡一带。接着他们又向西进攻秦国。

公元前383年,围绕卫国的争夺战,形成了魏齐联盟,合攻赵国的局面。赵国被动之下,向楚国求援。吴起看到了这次战争的机会,他力排众议,主张联赵抗魏,获得了楚悼王的支持。

吴起也玩了个“围魏救赵”,他没有将楚军投入双方交战的主战场,而是全军渡过黄河,直插魏军背后,截断魏军与首都安邑的联系。果然,魏军被迫回军,赵军乘机追击,楚赵两国对魏军前后夹击。

魏军惨败回国,赵军占领了棘蒲,楚军占领了陈、蔡及卫国部分地区,一扫七年前巨野之战以来,被三晋打得节节败退的惨境。

吴起之死

这次战争过后,随着楚赵结盟,三晋联盟的格局瓦解了。楚悼王好开心,好激动,好兴奋,于是心跳加快,于是血脉膨胀,于是驾崩了!

楚悼王一死,吴起的好日子到头了,就在楚悼王的灵堂上,旧贵族对吴起发动了刺杀行动: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

吴起惊慌失措之下,居然聪明的智慧没有丧失,他趴在楚悼王尸体上,企图躲过刺杀。但是宗室贵族根本不理会,依然乱箭齐下,把吴起并同楚悼王尸体,一起射成了刺猬!

1.吴起损害了贵族阶级的利益

宗室贵族之所以毅然决然地刺杀吴起,而且那么迫不及待,冒着大不韪的风险行动,这个仇恨得有多深!

有多深,那就要看看在吴起变法前后,宗室们的生活状况就一目了然。楚国以屈氏、景氏和昭死为主的宗室贵族,跟其他诸侯国贵族一样,凭借“世卿世禄制”,天生富贵命,卿大夫之位,由父及子代代相传。除了封邑,还有职场上的外快,活得逍遥自在。

结果,吴起一变法,什么都没了,惨一点的全族跟罪犯一样,被流放边地,甚至不得不扛锄头种地。侥幸暂时保下来的贵族们都心惊胆寒,按吴起的法律,不久他们也会跟流放罪犯一样。

所以,吴起本质上革了所有贵族们的命!跟商鞅变法一样,结局也完全一样。

2.急中生智没救得了命但复了仇

吴起为何趴到楚悼王尸体上?两个原因:

一是借助楚悼王的尸体,阻止贵族们放箭。但是吴起身边应该有卫士,贵族们也近不了身,只能放箭射杀。有楚悼王尸体在,他们必然会顾忌,一旦射到楚悼王尸体上,等同于谋杀国君,那就是灭族死罪。

所以,吴起认为,楚悼王尸体,就是他的护身符。

第二个理由就是,万一贵族们胆敢继续射箭,自己即便保不住,凶手们也一定给自己陪葬。不是射箭的一个人,而是整个家族!

事件竟然就是最坏的结局!可见贵族们对吴起有多狠。其实不难理解,变法越成功,就意味着贵族们利益受损越严重。吴起变法短短六七年,就翻天覆地,是建立在贵族阶级哀嚎声中的!

3.如果不被射杀,吴起未来会有好结果吗

事后,楚悼王将参与谋杀吴起的贵族,七十多家全部处死!也就是说,至少有七十多个家族之人,向吴起射了箭。

楚肃王诛杀七十多家贵族真的是为吴起复仇吗?未必!按照《吕氏春秋》记载,吴起的尸体也被处以车裂之刑。当然,《吕氏春秋》不是历史,未必真实。不过,它表达的含义未必没道理:在楚肃王眼中,吴起和贵族们,都是可利用的政治工具。

怎么讲?吴起变法的成果,楚肃王不会不知道,所以他不大可能走回头路,借机诛灭旧贵族,正好用以巩固王权。但是,贵族也不可能一网打尽,为了安抚剩余的贵族,拿车裂吴起,作为讨好他们的礼物,就是不错的选择。

所以,假如贵族们不那么心急,暂时放过吴起,接下来的政治斗争中,吴起也必然无路可走,必然会被楚肃王牺牲掉!

这就是古代法家的必然归宿!


寻根拜祖


吴起临死前抱住楚悼王的尸体,是我见过最成功的复仇,七十多家仇家全部被诛。



吴起的出身极好,家里面穷的就只剩下钱了,然而吴起并不满足,富家翁并不是他的目标,做一个杰出的政治家才是。

为了实现抱负,吴起辞别母亲走上行程,第一次外出多年,吴起没有获得任何成就,反而消耗了不少钱财,被乡里人嘲笑。

一怒之下的吴起就把这些人都给杀了,随后再次离开家乡,这次他拜了当时的大儒曾参之子曾申为师。



当得知母亲去世的消息后,在外的吴起没有选择返回家乡,老师曾申认为吴起没有孝心,将他赶出师门,此后吴起弃文从武。

吴起从武后先是来到了鲁国,为了消除鲁穆公的疑虑,吴起亲手杀掉了自己齐国的妻子,吴起也成功为将,大破齐军。

后来由于鲁国内部原因,吴起再次逃亡,这次逃亡的地方是魏国,在魏国吴起也是大展手脚,创建了魏武卒。



吴起建立的魏武卒制让魏国盛极一时,当时吴起带领魏武卒直接占有了秦国的河西地区,一时间吴起名声大噪。

在魏国遭受冷落的吴起选择再次离开,这次吴起选择的地方是楚国,这也是他的最后一站。

可以说吴起在楚国才算是实现了自己的抱负,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成为了一名出色的政治家、改革家。



吴起的变法内容主要有:

向百姓公布法律,让百姓意识到法律的重要性;

凡是已经传过三代的贵族将取消俸禄,对边远地区的贵族减少供给;

淘汰楚国官场上毫无作用的官员,将节省下来的俸禄用作强兵;

大力制止官员内部的贪污现象,并且排除谗害忠良的风气,让楚国上下都一心为国家效力;

……



在吴起一系列的改革下,楚国的国力得到显著的提升,可以跟当时的霸主魏国一争高下。

不过天不遂人愿,吴起的改革确实很成功,但这切切实实的损害了贵族的利益,但在楚悼王的支持下才相安无事。

在楚悼王去世后,楚国的贵族也终于恢复了本来的样貌,开始趁机攻打吴起。



这次吴起没有顺利逃脱,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吴起跑到了楚悼王的停尸处,紧接着抱住楚悼王的尸体。

见到吴起走投无路,楚国贵族立刻下令乱箭射杀吴起,吴起被乱箭射死,一同被射中的还有楚悼王的尸体。

为什么吴起临死前抱住楚悼王的尸体是我见过最成功的报复呢,因为在当时欺辱国君的尸体算是重罪,参与围剿吴起的七十多家贵族无一避免,全部被灭族,这算不算吴起的最后一步棋?



当然,吴起临死前抱住楚悼王的尸体有没有其他想法呢?

吴起还不想死?

在当时侮辱国君的尸体算是重罪,吴起知道这个法律,贵族们也知道这个法律,所以吴起想赌,赌这些人不敢这样做。

可惜的是吴起赌输了,这些贵族由于吴起的打压已经红眼了,看到如此一个机会自然是不择手段。

如果当时吴起真的逃过一劫,我想他肯定会有办法为自己置办后路,只可惜他低估了这些贵族对他的恨。



表达知遇之恩?

我觉得吴起在楚国才算是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他实现了自己的抱负,而这一切都是楚悼王的支持。

在明知自己必死的情况下,吴起想见见这个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人,也是有可能的。

你觉得吴起在临死前抱住楚悼王尸体,是想报复多一些,还是怕死或者是感谢知遇之恩多一些?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文章不错,给文青点个关注鼓励吧~


文青聊史


“就算是死,也要拉人来垫背”,敢豪言壮语的人不少,但有能力付诸实施的没几个,绝大部分人其实都是在吹牛皮。

但对吴起而言,这都是小意思:人家通过一个小小的举动,就把杀害自己的人全部拉来垫背,而且还祸及这些人的祖宗三代、全家老小。一人被杀,拉来70多个贵族家族陪葬,这样的神作,古往今来也是独一份。

说到古代威名显赫、著书立言的兵家,我们首先会想到孙武、孙膑。但笔者认为,在历史上,有个人比这二位的综合实力更强大,那就是吴起。

在人才济济的战国时期,如果比较人生的曲折与精彩程度,没人比得上吴起:

他是卫国人,在鲁国一鸣惊人,在魏国扬名立万,在楚国达到新巅峰;

作为兵家代表人物,吴起最早学的却是儒家。起先,他拜在儒学大家曾参之子曾申门下,却因不奔母丧,被视为“不孝”而逐出师门;其后又跟随河西大儒卜子夏学习,与魏文侯、李悝师出同门;

他兵、法、儒三修,用兵出神入化,担纲主力攻下秦国河西之地,创立横行战国前半期的魏武卒,曾用5万新兵大破秦国50万大军;

他性格复杂,为了学习可以不奔母丧,为了成为鲁国将领杀害自己的妻子,李悝评论他:“贪而好色”;但却因“廉平,尽能得士心”,也就是廉洁不贪、待人公平、能获得将士们的拥戴,而被一代雄主魏文侯委以重任;

吴起不仅仅是一位将领、军事家,还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不仅可以“将三军,使士卒乐死”,还可以“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韩赵宾从”,更可以“治百官,亲万民,实府库”;

当然了,他还可以著书立言,写下了《吴子兵法》,提出了许多创新的理念,比如强调政治、军事并重,以政治为先;主张"见可而进,知难而退",注重审敌虚实;要求将领文武全才、刚柔兼备;提倡以教戒治军、注重赏赐有功....

在军事方面有如此造诣的吴起,却拥有成为一名顶级政治家、改革家的雄心。他一度有机会接近魏相一职,却败给了更能处理魏国复杂政治局面的田文;也正由于他的出色才能与雄心,才招致了公叔痤的忌惮,被对方设计陷害,被迫逃离自己奋斗了数十年的魏国。

不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吴起逃到楚国后,反而获得了自己长期以来梦寐以求的职位,也有机会得以把自己改革理想与计划付诸实践。

自春秋时期起,楚国就是横亘在南方的巨无霸,曾饮马黄河、逐鹿中原,成为春秋五霸之一;在战国初期,楚国的硬件仍旧笑傲群雄,就像张仪后来描绘的那样:“楚,天下之强国也,地方六千馀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即使变法后的秦国,也没有这样的纸面实力。

不过,硬件是成为强国的基础,但只是有硬件并不意味着就是强国。三家分晋前后,魏国在魏文侯魏斯的领导下强势崛起,携带者韩、赵俩兄弟横行无忌;而此时的楚国,则仍在传统贵族政治的泥潭中挣扎,政治腐败、经济落后、国力萎靡,成了三晋欺负的对象,如《史记》中记载的那样,“悼王二年,三晋来伐楚,至乘丘而还......十一年,三晋伐楚,败我大梁、榆关。楚厚赂秦,与之平。”

也就是说,自从楚悼王继位后,不断遭到魏、赵、韩联手进攻,也不断的丧失土地、倍受屈辱。为了躲过危机,楚悼王甚至不得不收买秦国,在求得对方的帮助下才暂时摆脱了三晋的魔爪。

而楚悼王并非庸君,他做梦也想使楚国强大,只是苦于没有门路。因此,到了公元前387年,当得知吴起前来投靠时,早就听说其威名的楚悼王如同久旱逢甘霖,立即对其委以重任,甚至毫不犹豫的提供了吴起心心念的职位:“楚悼王素闻其贤,至则任之为相”。

接下来,吴起就大刀阔斧的开展了一系列变法,将自己多年来的治国思路付诸实践。作为李悝的同僚,以及魏国变法经验的亲历者,吴起的变法措施,不仅汲取了魏国经验的精髓,还契合了当时楚国政坛上下的弊端,极具针对性:

“明法审令”,制定法律、广而告之,使官民等所有人都知晓,这也是所有法家变革的最基本措施;

“捐不急之官,废公族疏远者”,裁减无关紧要的冗官,关系逐渐疏远的贵族,则取消爵位、特殊待遇;

“以抚养战斗之士,要在强兵”,淘汰官员、废除贵族省下来的钱,都用在了强化、训练军队等方面,一切目的为了强军。

“破游说之言从横者”,杜绝靠嘴皮子谋取荣华富贵的投机行为,所有富贵的取得,都要靠实实在在的功劳换取。

由上文可见,从吴起的变法措施中,能看到很多后来商鞅变法的影子。实际上,李悝、吴起、商鞅,这三位在魏国官场中成长起来的法家代表人物,其治国思路基本上是大同小异、有所传承的,所不同的,只是根据所在国家实际情况做出了具体细化与改变。

而在变法结果上,这三位出奇的给力:短期内就可以富国强兵。吴起变法实行数年后,楚国立即改头换面:“南平百越,北却三晋,西伐秦,诸侯皆患楚之强”,曾经被三晋肆意欺负的楚国,如今三面出击,打的各国毫无脾气。

只可惜,对楚国有利的,对某些利益团体而言却是另一回事:“而楚之贵戚大臣多怨吴起者。”毕竟从吴起变法措施来看,他对原有贵族利益的削弱不是一星半点,而是活生生的夺人财路,那结果也很明显:如同杀人父母。

公元前381年,楚悼王去世;作为外来户,吴起的最大靠山没了,而那些被他剥夺了原有利益的贵族们迫不及待的对吴起群起而攻之。面对蜂拥而来、意图将自己生吞活剥的暴徒们,吴起作为孤家寡人,根本没有还手之力,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应对办法。身为一名顶级兵法家、军事家,他稍加冷静思索,立即跑向楚悼王的停尸房。

吴起这是打的什么算盘?

刑罚,向来是统治者的暴力工具。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就设立了专职掌管刑狱的官员;楚国还形成了系统的法律条文:国典。形形色色的法令中,对楚王利益、权威的保护无所不在,甚至连已故楚王的尸体也被视为至高无上、不可亵渎的对象,“加兵于王尸者罪”,敢以兵器伤害楚王尸体的,杀无赦,而且还要诛连三族。

作为法家大师,吴起对上述制度了然于胸。他跑到灵堂后,整个人趴在楚悼王的尸体上;随后赶来的贵族们在激愤之下,也顾不了那么多了,他们手中的刀、剑、箭全部向吴起身上招呼过来,当然也免不了伤害到楚悼王的尸体。

就这样,一代奇才吴起惨死于乱剑\\箭之下,但这些凶手们却也落入了他设下的圈套。太子即位后,把那些追杀吴起过程中伤害过楚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由此被牵连灭族的勋贵共有七十多家。

死人也能杀人,这样的案例史上并非罕见,但在极度危险的情况下稍加思索后,就能陷自己的仇人们于万劫不复之地的,除了吴起,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军事奇才,实至名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