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为什么吴起自创的“魏武卒方阵”五万兵力能碾压秦国二十万兵力?

福新影视


对于历史军事爱好者来说,非常熟悉的一个事情,是秦国最终依靠强大的军队和国力统一中国,以一己之力完成了灭六国统一全国的壮举。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是,其实在战国初期实力最强的国家并不是秦国,相反,有一个国家却能用精锐的军队把秦国打得节节败退,甚至一度有了灭秦的希望,这个国家就是魏国。

吴起是春秋战国时期的经典名将,而这个人在魏国造成的最大贡献就是,建立了所谓的魏武卒制度,为魏国训练了专业的士兵,其概念相当于今天的职业军人。这些职业军人具备超乎常人的军事素养和身体素质,其战力用以一当十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战国初期,吴起带领着魏国的武卒,几乎天下无敌手,甚至以5万魏军挫败了50万秦军,从而一举夺取河西地区的控制权,一度使得秦国有了亡国的危险。但是后来魏国接连战败,魏武卒更是在与秦国新军被称为秦锐士的交锋中损失殆尽,以至于魏氏之武卒不可以遇秦之锐士被广泛流传。

从现在的历史书上的主流观点来看,大家普遍认为利用军功制来激励士兵奋进的秦国锐士制度,要比为职业军人提供高待遇的魏国魏武卒制度高明。其原因在于魏国的专门给职业士兵高待遇的制度,会使得国家财政受到很大的牵制和负担,后人评价魏国的魏武卒制度是危国之兵,就是很好的诠释。相反,普遍认为秦国对任何士兵只要斩杀敌军,就能够获得奖励的制度抹去了过去的种种不平,能够激励所有士兵奋勇战斗。而其论据的依据,则是魏国的魏武卒在后续的战斗中不断的败给秦国的新军队。

然而是否能够根据后来的胜败就说魏国的魏武卒制度,也就是专业军队制度,就不如秦国的制度呢。其实从现在的观点看,魏国的职业军人制度恐怕还要比秦国的军功奖励制度更胜一筹,或者说秦国魏国两国制度联合起来的制度才是较为完善的。因为如果光执行秦国的军功奖励制度的话,很可能会出现战场上的所谓为了争取功劳而去屠杀老百姓的行为,这种情况在明朝后期出现了大量的例子。同时如果在一场进攻战役中,士兵都停下来去收割人头,获取功劳的话,就很可能会造成进攻的混乱和战场秩序的丧失。

相比而言,给军队士兵以极高的待遇,从而提高士兵的专业化素养,这是现代军队的办法。这种制度的好处在于打造出来的军队,是一支具有高度专业水平和高度纪律性的军队,比较难出现像上述军功制度的那些混乱情况。事实上回顾过去的历史,魏国在后来的战斗中输给秦国恐怕并不是军队的问题,那是因为魏国自己的基本国策出了失误。处于四战之地的魏国,不仅没有采取远交近攻之类较为高明的策略,反而四面出击,到处树敌导致分散了力量。在与齐国的争战中,多次遭受失败国力遭受严重打击,这才使得秦国趁机扬起在后续的战争中击败魏国。根本上是两个国家之间国力出现了不利于魏国的根本性变化。在整个国家大厦将倾之时,魏国的精锐部队早都已经损失殆尽。


科罗廖夫


在《吴子》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吴起)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余则钧解。辟土四面,拓地千里,皆起之功也。”在吴起参加指挥的七十六次战斗中,有六十四次全胜,十二次打了个平手,无一败绩。这样的战绩可谓令人瞠目结舌。其中记载的最著名的一战,就是吴起以五万军队大破秦军五十万。

第一,战例回顾

据《吴子》一书,此役时间是在吴起改革魏国军事后的第三年。秦国大举用兵,迫近西河。驻守西河的魏国士兵奋起反击,有效阻滞秦军的攻势。

魏武侯紧急召见吴起,商讨抗秦之法。吴起提出一个奇怪的条件,请求魏武侯拨给五万从未立过功的士兵。魏武侯觉得很奇葩,吴起就解释说:“要打胜仗,最重要的有三条:士兵乐于听命、乐于战斗、乐于拼死。要做到这三条,就要厚待立功之人,激励没有立功的人。”如今五万未立过功的战士,他们渴望建功立业,战斗决心很大,在战场上是难抵挡的。

开战前,吴起还发表演讲,大意是“诸吏士就要跟随我迎击敌军了。不论是车兵、骑兵或步兵,倘若车兵不能掳获敌人的战车,骑兵不能掳获敌人的战马,步兵不能掳获敌人的士卒,那么就算打败敌军,也不能算立功。”

把士气调动起来后,魏国武卒爆发惊人的战斗力。战斗的结果是,吴起以五万之众,大破五十万秦军。不过,《吴子》一书中的说法,有很大水分,因为当时秦军绝不可能有五十万人。一些历史学家认为,《吴子》一书中所记的这次战役,有可能就是武侯七年的秦魏阴晋之役。

第二,武卒的战斗力为什么很强大

在战国前期,魏国的武卒是最强悍的一支特种部队。

魏武卒为什么战斗那么强呢?我们来看看这些魔鬼战士是怎么选拔出来的。

武卒的选拔对身体素质的要求是极其高的,根据《荀子》一书所记,武卒要通过考试的办法录取。考试时,应试者要身装三套甲衣,身背五十支箭,还要扛着一把戈,头上要戴上盔帽,腰间还要挂一把利剑,另外携带三天的干粮。在全副武装,超重负荷下,必须要在半天内强行军一百里,倘若达不到要求,立即被淘汰出局。除了负荷行军外,还必须要有拉开十二石强弓的力气。只要能被选中为武卒,就可以免除其家的傜役,免收其田宅税,即便是他年老了,这个优惠政策依然有效。

凭借这么一支强悍的军队,魏国能够与周围的数个大国抗衡、较量。

第三,吴起练兵有方

一支军队,士兵的体能技艺固然重要,但还不够,还得有组织纪律性。

魏武侯曾问吴起:“兵何以为胜?”

吴起回答说:“以治为胜。”就是说,必须要严格治军,才能确保其战斗力。

魏武侯又问说:“不在于数量的多寡吗?”

吴起答道:“倘若法令不明,赏罚不信,鸣金不能收兵,击鼓不能前进,即便有百万大军又有什么用呢?严格治军,就是驻扎时要有纪律,行动时要勇敢,前进时不可阻挡,撤退时无法尾追,排兵布阵讲求左右策应,即便队伍被敌军截断也要保持阵势不乱,队形被冲散了也要能恢复行列。与士兵同甘苦、同患难,这样队伍就团结一致、没有二心,不论投入到何处战斗,任何敌人都是不能抵挡的。”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吴起并非只会纸上谈兵,他身兼军事理论家与名将于一身。魏卒能名扬天下,不仅与选兵有关,与吴起的治兵也是分不开的。


君山话史


吴起打败的秦军不是20万,而是50万!

首先要了解的是,魏武卒一共10万,这次吴起所率领的魏武卒不是战斗经验丰富功勋卓著的那5万,而是没有取得战功的那5万人。换句话说,吴起与秦军的这次大战,是为了让没有功绩的士兵刷战绩的。

5万魏武卒击败50万秦军,看上去很魔幻,实际上却情理之中。

吴起厉害

吴起从来不care敌人有多少,敌人多强大,他只想知道敌人在哪里。因为吴起就是一位天才的战争指挥家。即便在鲁国当门客的时候,他都敢率领文弱的鲁军直面气势汹汹的齐军,而且吴起能轻松将其击败。

魏武卒厉害

魏武卒是吴起亲自训练的精兵,这5万人虽然没有战功,但并不是他们的战斗力弱。由于魏武卒战力强悍,在作战时,很多排在后面的士兵还没等到出手的机会魏军就胜了有什么办法!

而且魏武卒军纪严明,没有命令不得随意出击,否则斩首,所以这些没有战功的士兵既希望上阵杀敌,也不敢随意出战,都憋着一股劲好好的打一仗。

秦军战斗力还不行

秦军虽然在和西戎作战时百战百胜,但这些军队还处于好勇斗狠的原始时期,远不是商鞅变法之后怯于私斗勇于公战的虎狼之师,打起仗来还是乱哄哄的,虽然一个个悍不畏死,与军纪严明的魏武卒相比还是要差不少。整肃军纪也是商鞅变法后对军队的一大改革任务。

所以,一到战场上,秦军虽然人多,但是面对军纪严明,训练有素,有军神领导的魏武卒,肯定会一败涂地。


历史风暴


吴起创立的魏武卒是战国时期的典型,它是新时代的产物。这支军队从制度、战术等全方位碾压了当时其他国家,更不用说落后的秦国。我们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对比魏秦两国军队。

一、制度

历史上常常把三家分晋视为战国的开端,实际上魏国首先变法,成为名副其实的战国,才是真正意义上战国时代的开始。什么是战国?换一个词也许就更容易理解了,那就是古典军国主义。所谓的战国,其实就是全民皆兵的国家。魏国是第一个全民皆兵的国家,魏武卒其实就是从中挑选的精锐。魏国给予了武卒非常高的待遇,不仅赏赐田宅,还免除全家的徭役和赋税。

那么秦军当时是什么状态呢?

西周的封建体系,天子-诸侯-大夫-士人,层层相封,提供相应的军事政治义务。到了春秋时期,所谓的礼崩乐坏,上层的权威丧失而已,整个体系依然在维持着。战争爆发的时候,是由贵族召集自己封地的人前往战场。战国以前,各国实行的是兵农合一制度。也就是说农民有服兵役的义务,但是真正的作战主力是贵族。农民更多的是负责后勤保障等工作。后来随着战争规模的扩大,越来越多的农民也开始参与战斗。但是无论是训练还是装备,农民的战斗力都无法跟贵族相比。贵族享受的是世卿世禄,而农民即使有战功,也没有任何封赏。当时的秦军就处于这样的状态,所以人数再多,也比不上魏武卒的战斗力。

二、战术

魏武卒选拔标准很高,纪律严明,训练非常严格。《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

吴起定的训练模式是“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也就是说,魏武卒最为重要的,不是单兵的作战能力,而是团体的作战技巧和作战经验。而当时的秦军是什么样呢?商鞅变法时说“秦人勇于私斗,怯于公战”。我们可以理解为秦人的单兵作战能力很强,但是在阵法协作上有难度。这样对比下来,我们会感觉,魏武卒就仿佛是马其顿方阵,而秦军则像波斯军队。区区几万马其顿方阵,就能轻易击败数十万波斯军队。

靠着制度保障以及先进的战术,魏武卒称雄了数十年,也使魏国成为霸主。不过随着其他国家纷纷效仿变法,主要的大国都建立了全民皆兵的制度,各国也建立了各自的武卒,魏国的优势逐渐就失去了。


江蝶梦


我们现在知道的阴晋之战,在正史上是没有记载的,特别是在《史记》中是没有任何文字记载的,只有在《吴子 励士 第六》中有这样两段文字:“行之三年,秦人兴师,临于西河,魏士闻之,不待吏令,介胄而奋击之者,以万数。”“于是武侯从之。兼车五百乘,骑三千匹,而破秦五十万众。”区区52个字,记录了战争的经过。其他史册上却没有记载,所以后人对于这场战役的经过确实了解甚少,只是知道有这么一场战役,而且秦军是败的非常惨。

魏武卒是吴起创立的,当时在魏文侯的治理下,加上李俚变法魏国也是迅速强大,此后魏国称霸于诸侯半个多世纪。当然这里面就是要说到魏武卒,魏武卒其实也只有在吴起还在魏国的时候那么强大,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也就是说吴起在魏国的时候,魏武卒是没有败过的。这里面影响比较大的就是河西之战,其实河西之战也是延续了一个多实际的战争,也包括今天说得阴晋之战

魏国一开始三家分晋的时候,只有河东,但是河西的归属其实晋国的时候已经是秦晋两国之间的大问题了,都想要,当时在春秋的时候秦国还是占据了大部分的河西之地的,但是到了战国初期,三家分晋之后,魏国率先变法强大起来,这时候的秦国由于内乱不止,各个公子之间也是争权夺位,衰败的很厉害,所以这个时候的秦国和后来的虎狼之师还是有区别的。那么魏国在吴起的魏武卒的带领下,占领了全部河西之地,此后秦魏两国就开始了一个多世纪的河西之战。

公元前389年,秦惠公急于收复河西地区,他组织了50万大军,计划毕其功于一役。可以看到魏国占领河西之后,秦国一直以来都是把这个当做耻辱的,所以历代君王都是想收复河西的,但是都是无功而返。

无奈作为中国的第一支特种兵—魏武卒太厉害了,以五万人大破秦军五十万人。整个过程是无法得知了,但是以结果来说,可以说魏武卒确实在当时来说是天下无敌的,此后也让魏国膨胀起来,开始四面树敌,把赵国,楚国,齐国都打遍了,无奈最后经过马陵和桂陵之战之后,魏武卒也就退出了历史舞台。

魏武卒之所以所向霹雳,其一是因为选拔的条件是非常苛刻的,训练也是相当残酷的,以当时来说,一个人打几个人是没有问题的。其二就是利益驱使,我们知道魏武卒后面衰败的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魏国无法满足魏武卒的欲望了,魏武卒其实和商鞅变法之后的秦国还是有一点相似的,那就用利益来驱使,秦国是用爵位官职来驱使。魏国一开始四处征战,所以能够满足他们,但是都后来魏国衰落,也就无法再满足他们了,自然魏武卒的战斗力也就下降了。当然阴晋之战魏国能够取胜还有因为秦国急于收复河西之地,贸然出兵。当时来说秦军的战斗力和魏武卒是无法相提并论的。


中国历史研究所




一是赶上时代变化了

这里说一下那个时代是奴隶制开始崩溃,封建制崛起的时代。魏国在所有国家中最早改革,由奴隶制到封建制转变。

社会制度上的变化是巨大的,简单说资本制度可以吊打全世界封建制度,同样跨时代崛起的封建制度也能力压奴隶制。

具体就是制度改变,从而导致国力增强 ,国力强由此供养出强大的军队。


魏武卒

首先要挑选精英,这需要人口基数

其次需要训练,这需要大量钱粮

接着需要装备,这需要钱也需要技术

最后把这些发挥出来

需要制度上改革,比如对魏武卒奖励土地爵位。

思想理论技术上突破,怎么训练怎么装备作战怎么激励等等

二是吴起的个人能力

首先吴起具备那个时代特有眼光,能站在时代前沿,在思想军事技术上实现巨大的突破。

其次具备非常强的意志力,贯彻自己想法,寻找机会,在能历经磨难后,坚持不懈走下去,是要成功。什么杀妻,给士兵吸脓,自己睡地头。



最后个人天资与运气

天资吴起军事水平真的很高,不管训练还是指挥作战。运气好一方面自己天资高,另一方面遇到看重自己的魏王得到支持。

五万魏军的对手二十万秦军,不管在训练水平,军事编制,装备后勤,作战指挥能力,精神等等各方面。除了人数外都差距很大。

两者形象点比较话

如同第二次鸦片战争八里桥之战的双方。


云中云山


特种部队是指国家或集团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经济、军事目的,在军队编成内专门组建的遂行特殊任务的部队,具有编制灵活、人员精干、装备精良、机动快速、训练有素、战斗力强等特点。现代意义上的特种部队最早出现在二战期间。德国于1939年9月1日的波兰战役中首次投入了一种被称为“勃兰登堡”部队的特种部队作为德国袭击波兰的先锋,身穿敌军制服进行渗透破坏活动。后来这种部队还参加了对苏战争。北非战役期间英国组建了SAS特种空勤团进行敌后破坏行动,特种部队正式诞生。

事实上古人早就意识到打造一支经过严格选拔和训练的特种部队有时对战局将起到决定性影响。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明确文字记载的特种部队是西周的虎贲——对虎贲二字汉代经学家孔安国解释道:“虎贲,勇士之称也。若虎贲兽,言其猛也。”如猛虎一般的虎贲勇士通常在全军之中率先开路冲锋。武王伐纣时先派姜子牙率一百虎贲去试探商军薄弱之处,结果这次试探性的进攻竟击垮了商军主力部队(当然商朝内部的问题致使商军毫无战斗士气)——十七万商军竟被只有四五万人的周军一战击灭,而率先进入商朝都城朝歌的正是姜子牙统帅的一百虎贲。

西周建国后虎贲属于周天子的直属卫队,诸侯国军队基本是由各国贵族子弟充任,进入春秋时代为满足战争规模扩大的需求大量平民子弟被征召入伍。但此时各国的军队说白了就是穿上军装的农民,仗一打完放下兵器、拿起锄头继续种地,即使立下军功也丝毫得不到晋升。进入战国时代魏国率先打造了一支经过严格选拔与训练的职业特种部队并凭借这支部队几乎打遍天下无敌手,这支部队的名字叫做魏武卒。

三家分晋后魏国国力仅为原晋国的三分之一,且疆域甚散漫:在今陕西省境内者沿黄河有今韩城县的南部。在渭河以南有华阴县左右地。在今山西省境内者有西南部并伸入东南部。在今河南省境内者有北部并兼有黄河以南一部分沿河地。在今河北省境内者有今大名、广平间地,并有今山东省冠县地。魏国地处中原四战之地,稍有不慎就会面临亡国的危险,忧患的环境和勃勃的雄心使魏文侯成为战国最早推行变法图强的君主。他用翟璜为相,改革弊政;以李悝变法,教授法经,依法治国。魏国呈现出蒸蒸日上的旺盛生机,战国250余年历史中,魏国是最先强盛而称雄的国家。吴起任河西守将进行军事改革,训练了令天下谈之色变的魏武卒。魏所处的中原地区开发较早,生产力先进,人口众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由于路网纵横、交通便利所以天下物产云集从而使商业繁荣、制作业发达。战国时铁器已逐渐推广使用。当时天下的冶金中心均在韩魏。魏国由以兵器制作业发达而称雄于当世。魏军以逐步采用铁制兵器代替青铜兵器,史称魏军甲兵犀利。魏国选练武卒,均为重装步兵,披重铠、持戈配剑、背弓弩、跨矢囊。可以说是装备精良。铁制兵器的使用对魏武卒的诞生产生巨大影响,如果没有强大冶金工业及兵器制作业的支持,以如此装备武装到单兵是难以想象的。

魏武卒装备精良,皆以重装步兵为主,《荀子·议兵篇》说:“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宅。”意思是说士兵披上三层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和铁盔,能开十二石之弩(一百二十市斤为一石),每人背五十只弩矢,拿着长戈或铁戟,腰带利剑,携带3天的作战粮草,半天能走一百多里。魏武卒的人员选拔及其严格,能成为魏武卒一员,所享受的福利待遇是很优越的。故而,魏武卒都是强悍的精兵,战斗力可以说是首屈一指,成为当时世界上步兵最为精锐和彪悍的军队。

魏武卒的选拔与训练由当时的魏国名将吴起负责。吴起认为:兵不在多而在“治”,他建议魏文侯用他的新标准考选士兵,组建一支精锐部队,名叫武卒,并最终得以施行。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也就是说:士兵身上必须能披上三重甲(内外三层防护服或者就是重甲的别称),手执长戟,腰悬铁利剑,后负犀面大橹,50弩矢和强弩,同时携带三天军粮,半天内能连续急行军一百里的士兵,才可以成为武卒。

魏武卒的编制让各诸侯国几乎无法模仿,因为除了魏武卒之外,再也没有什么地方,再也没有别的诸侯国使用完全由步兵组建的兵团,不是没有条件,不是没有能人,主要是在以战车为王的时代,谁也没有这个胆量。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的一个团。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指挥。这种编制,充分体现了魏武卒的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的灵活性,能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即便是战败了,也是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吴起组建了武卒后聘请了类似“八十万禁军教头”的专职教练,对这些军事基本素质较高的士兵进行了严格的军事技能训练,包括单兵技艺训练、阵法训练、编队训练以及联络记号训练等。在训练中还特别注重发挥军事骨干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一人学成,教成十人;十人学成,教成百人……万人学成,教成三军”,使全军的素质迅速得到提高。此外,和一般军队不一样的是,魏武卒几乎从一组建,就是由实战中训练出来的军队。

这支部队一共多少人呢?《吕氏春秋·用民》称颂“吴起之用兵也,不过五万”。 《尉缭子·制谈第三》说:“有提七万之众,而天下莫当者谁?曰吴起也。”据杨宽统计:“战国时代,各大国的兵额就有三十万至一百万之多。”(《战国史》1980年7月第一版第285—286页),而魏武卒最鼎盛的时候,满员大概也不过五万人左右,可以说是精兵中的精兵。魏武卒是战国前期魏国名将吴起训练的精锐重步兵。荀子曾说过:“齐之技击不可遇魏氏之武卒,魏氏之武卒不可遇秦之锐士。······遇之者,若焦熬投石焉”。

入选武卒的士兵生活好,待遇高,国家不但免除其全家的徭赋租税,还奖田宅房产。当然,“吃了别人的口软,拿了别人的手短”,部队的纪律也是十分严格的,一切行动必须坚决听从指挥,否则严惩不贷。有一次,吴起领兵和秦人作战,两军尚未击鼓交锋,不待上级令下,有个士卒充分发挥“主动工作”的精神,勇猛地冲上前去杀了两个敌人回来,脸上刚泛起得意的笑容,就被吴起下令“立即斩了”。吴领导的理由是:“他虽然很勇敢,但不是按命令行事,触犯军纪,必须斩首。”吴起不仅讲求重罚,更注重重赏,他将军功分为“上功”、“次功”,根据不同的军功给予不同奖励。对立有大功的不仅升职提拔,对其家属和子女也予以重赏,“军功章里有你的一半也有我的一半”,一人立功,全家光荣的想法应该就是从这里传出来的。

虽然魏武卒的训练很艰苦和选拔标准非常挑剔,不过一旦成为武卒就能享受优厚待遇。首先要保证“武卒”分得百亩的土地,在获得土地之后“武卒”不仅要承担兵役的责任,更需要自行负担军事装备和服役期间后勤物资。“武卒”制设立之初,正是奴隶土地所有制向封建制度过渡时期,所以获得土地的“武卒”获得较高的经济地位,同时解除了与奴隶主的人身依附关系,“武卒”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同时,国家对入选的武卒给予很高的物质待遇,免除武卒全户的徭役和田宅税。武卒凭军功获取更高的爵位,享受更好的待遇。通俗地讲,魏武卒是一支具有优秀身体条件、精良军事装备、过硬军事技能和巨大物质刺激的部队,从实体到精神,其强悍的程度均是当时其他军队所不能比拟的。

魏舒方阵的总体由五个互相掩护的大方阵组成,《左传》称为“五阵”,但其中最前边的一个方阵(前拒)是为了诱敌而设,所以它的本体实际只是四个方阵,按前、后、左、右配置,中间是空的。这大体就是当时战车部队的行军队形,可能在厄道里无法展开,就在原地改成步兵队形了。这种“五阵”可以在狭窄地形上直接由行军队形展开为作战队形,减少了冗长的布阵时间,自然是很优越的。我国的第一个步兵战斗队形带有浓厚的车战色彩,正因为如此,才受到长于车战的翟(狄)人的嘲笑。《左传》总结此次战斗胜利的原因是“崇卒也”。所以魏舒方阵的出现是春秋军事史上的大事,是我国车战向步战转变的划时代的标帜。

说了这么半天魏武卒的武器装备、选拔机制、训练情况、激励模式、战场方阵,可说到底真正考核一支部队的永远是战绩,耗费大量资源训练出来的部队如果不能打仗不如没有,至少还省钱,那么魏武卒的战绩如何呢?公元前409年魏文侯任命吴起为主将,攻克秦国河西地区(今山西、陕西两省间黄河南段以西地区)的临晋(即王城,今陕西省大荔县东南)、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东南)并筑城。次年,吴起再次率军攻打秦国,一直打到郑县(今陕西省华县),攻克洛阴(今陕西省大荔县西南)、郃阳(今陕西省合阳县东南)并筑城。而秦国只能退守至洛水,沿河修建防御工事,并筑重泉城(今陕西省蒲城县东南)加以防守。在与秦军作战期间,吴起从不自视比普通士卒高人一等,夜晚就睡在不加平整的田埂上,用树叶遮盖身体来躲避霜露的侵袭。这样加上前412年被公子击占领的繁庞(今陕西省韩城市东南),魏国全部占有原本属于秦国的河西地区,并在此设立西河郡。经翟璜推荐,由吴起担任首任郡守。吴起率领魏武卒攻下函谷关,大大小小历经六十四战,夺取了秦国黄河西岸的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的狭长地带。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的阴晋之战,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 创造了步卒五万人,车百乘,骑三千,而破秦五十万众的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公元前405年吴起率魏武卒协韩赵在龙泽大败齐军,杀死齐军三万,次年,攻入齐长城,齐庭震恐。


鸿鹄高飞一举万里


吴起自从创建了魏武卒,它的战绩就刷新了当时人们对军队的认识。魏武卒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的战绩。公元前389年,阳晋之战,吴起用五万魏武卒,击败了十倍于魏军的五十万秦军。

在战国时期各国大战动辄数十万军队的情况下,魏武卒在满员最鼎盛的情况下也才十万人。但是出于中原四战之地的魏国不但没有被各国侵犯,反而魏国击败了周围所有的强国。吴起简直把“兵贵在精,不在多”用到了极致。魏武卒为什么可以创造如此的战绩呢?


李悝变法

如果要找到根本原因就不的不提到魏文侯任用的相国李悝。李悝的变法为魏武卒的建立提供了法律和物质的保障。

首先吴起不但是一个军事能力强的武将,同时也是一个政治才能出色的文臣。在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国分晋,当时最强大的晋国份为三个国家,魏国的势力比较尴尬,魏国没有处于中原地区的韩国富庶,没有处于北方的赵国军事能力强。处于夹缝中的魏文侯,毅然启用了变法家李悝为相。


李悝开启了政治,军事,法治,经济的全面改革。政治方面,李悝废除了奴隶时代的世袭制度。经济方面,李悝废除了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在法治方面,李悝对制定完备的法律条令。在军事方面,李悝建立了“武卒”制。对士兵进行不同的考核和奖励,针对不同士兵的特点进行编制。李悝的变法让魏国迅速崛起,并且对吴起的变法和商鞅的变法都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

从李悝建立的“武卒”制我们就可以很轻易的看出,这已经是专业军人的雏形了。在战国时期,各国之所以能动员几十万人的大战,是因为当时军队并非专业的军人。也就是农闲的时候参加战争,农忙的时候回家种地。但是魏国已经形成了专业军人的雏形,这才是真正的精兵。

专业的军事训练

魏武卒不但选拔非常严格,而且进行了严格的训练,在《荀子议兵篇》中记载

魏之武卒以度取之,衣三属之甲,操十二石之弩,负矢五十,置戈其上,冠胄带剑,赢三日之粮,日中而趋百里。中试则复其户,利其田魏武卒宅。

士兵必须自己解决军粮,负重急行军要每天达到百里以上。这样严格的军事训练出来的专业军人和农民军完全不是一个档次的。

严格军事体制

魏武卒以五人一组,设立伍长。二五为仕,设仕长一名。五十为屯,设屯长一名,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虽然没有现在的军事单位专业,但是也已经显现雏形了。

更重要的是,这种方式非常灵活,即便是队伍被打散了,也可以迅速的整合,不管认不认识对方,只要看级别就可以了。同时,这种方式也特别适合对新兵的训练,一人学成,教十人,十人学成,教百人,万人学成,成三军。

优厚的待遇

无论在任何时候,优厚的待遇也是最好的激励措施。入选魏武卒的士兵可以减免全家的赋税,同时还给予大量的田地和房产。

更重要的李悝首创了,士兵可以通过入伍可以免除奴隶的地位。并且士兵可以通过军工来获取爵位。不要以为这是很寻常的事情,事实上在春秋时期,战争是只属于贵族的战争。奴隶甚至连入伍的资格没有,事实上在当时如果沦为奴隶,也差不多意味着永远没有恢复自由的可能了,甚至不但是这一辈子,连后代都没有可能翻身。可想而知,这一条对士兵的激励简直是无可比拟的。


渔耕樵读


单从战场形势来分析的话,我们可以做这样几个设想。

当时魏武卒是进击到阴晋,在这之前,秦国肯定是已经做了防备工作,或者是已经跟魏武卒之间展开了战争,只不过前面全都失败了。历史书上的记载是大战72,全胜64,其余均解。

证明在这之前,秦国军队和魏武卒之间有过接触,但是秦国的军队全都是以失败告终,失败会导致情绪低落,失败会带来阴影,对于一支军队而言是企尤为重要,一旦这支军队的士气遭到打击,那么这支军队即便人数再多,也会草木皆兵。

第二,通过历史上面对于魏武卒的记载来看,魏武卒是装备精良的一支特种兵部队,(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这样的军队当然打仗起来可以一当十,以一当百,一往无前的气势,但是人数不能太多,敌人人数太多了,有的时候绝对的数量优势会压制不绝对的质量优势,单纯的用人术去堆积,消灭魏武卒的这个方法是后来孙膑提出来的,并且孙膑利用计谋,再加上这种作战方法,彻底消灭了魏武卒。

这一点让我想起来古代的斯巴达300勇士,为什么斯巴达的300勇士能够创造这样的奇迹呢?很明显就是利用了温泉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然后达成了这样的作战能力。

如果说把魏武卒着5万大军引入到一个狭小的地方,然后军队四周包围上来,那么魏武卒就算有通天的本事,也插翅难逃。同时在宽阔的战场上面,我组织兵力从两翼包抄迂回,我也可以把这只魏武卒军队嚼的连骨头渣都不剩。

魏武卒,要想获胜,只有一个方法,找到一个合适的地形,使得敌人只能正面冲进你这样的话,在正面作战,我为我族可以利用自己装备精良的优势跟你硬碰硬地打一场一往无前的冲锋战。

这就要求了魏武卒击败这20万大军的地方,需要有一个合适的地形来彻底的给魏武卒的战斗力松保保证他的侧翼是安全的,保证他的后方是安全的。

除此以外,秦国的统帅要足够的傻或者是不能够看透这个情况,组织军队一波一波的往敌人身上冲,等到充到一定程度,发现打不过敌人撤退的时候,魏武卒,这个时候才充上去黏住敌人,不停的杀伤对手。

魏武卒手里面是有车兵和骑兵的,这也就保证了魏武卒的追击能力,而且魏武卒在训练里面有一项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负重跑,这个军队要足够能跑,能够追的上提着能够跑得了,能够以最快的时间转移掉,最后敌人就算能够跑掉,也只是少数人能够跑掉,其他的人全部把命留在战场上。

第三就是装备上的代差,正面战场上以一当十,以一当百,这是要有前提和基础的是冰本身的素质,这是一个前提,另外一个就是装备上面形成的碾压。魏国集结全国之力打造了这支魏武卒,他的装备肯定是那个时代最好的。与此同时,它所面临秦国军队的装备肯定是有点儿差的,这样的话正面战场上才能保证它百分之百的胜利,魏武卒才能够一路往前面杀出去。

基于以上三条,我们对整个一个战争作出评估,那就是在这之前,秦国的军队跟魏武卒已经有过接触,并且失败了。逃回来的残兵败将再次聚拢起来,准备对魏武卒展开最后一次冲锋,但是由于之前失败的情绪一直在军队里面流传,军队的统帅想要通过一次正面的,堂堂正正的一次大胜来挽救下事情,大批量的集结不对,但是装备一直供应不上去,命令军队从敌人正面冲锋,结果魏武卒通过他装备上的优势,将正面的敌人彻底击溃,击溃掉了正面敌人,向后逃窜,这个时候魏武卒面对溃败的敌人发起冲锋和追击,第一项后面的不对,不知道前面发生什么情况,被前方的部队给冲垮啦,最后魏武卒不断的追击赢得了这一场大胜。


漩涡鸣人yy


旧不胜新这是亘古不变的道理,是放之四海皆准的原则。八国联军才几万人,但是击溃了百万清军,大多数清军是不战而逃。同样的道理,吴起的五万魏武卒是战国时代的第一支精兵,使用铁质武器,军纪严明,战术先进;秦军号称五十万伐魏,实际只有三十万人,这三十万人大部分是农民,少部分是武士,说白了是一群乌合之众。吴起以五万精兵击败了秦军中军大阵后,其余秦军不战而逃,于是演变成了一场追击战,大部分秦军在逃亡途中被魏军斩杀,少部分则逃回了秦国。

吴起是天纵英才,兵家之学无师自通,他本人不仅兵法出神入化,自身武功也十分高强,曾经一人击杀同乡三十余人。吴起在河西担任太守时,奉命组建魏国河西守军,他挑选士兵的原则就是身强体壮,尊守军纪。身强体壮的标准是:身穿三层铠甲,头戴铁盔,腰佩阔身短剑,身背二十石强弩并带箭五十支,肩扛长戈一支,背三天干粮,日行一百里后尚能保持战力!遵守军纪有一个趣闻,大致跟商鞅变法时徒木立信一样:吴起让军士射辕门之孔,射过者重奖!因此魏军的军纪十分严明,因为士兵们知道有功必有重赏,有过则必有重罚,谁也做不了弊,谁也例不了外。

吴起训练魏武卒以重步兵为主,以骑兵为辅,组成攻击力与防守力皆强的步骑混编武卒方阵。当时魏国正在扩张阶段,因此魏武卒与列国有无数次交锋,无一败绩,战斗素养与战斗意志都十分的强。当时的秦国则是车战老兵,简单的说就是以车兵为主,步卒为辅,一辆战车配武士两名,步卒七十二人。面对魏国的崛起和吴起灭秦的威胁,秦国举国成兵三十万,出击魏军意图一战击败吴起,收复河西。

以老战车、青铜骑兵和未经严格训练的新步兵相互混杂的三十万秦国大军,被吴起的五万精锐武卒击溃,伤亡过半。幸好秦国还有五万老秦骑兵,也就是所谓的绝死轻兵,他们奋力抗住吴起的攻势,才避免了秦军的全军覆没。如果吴起手中有十万魏武卒,则秦军亡矣;如果吴起没有离开魏国,则秦国休矣。吴起作为一代名将,对秦国的伤害是巨大的,也告诉秦国落后就要挨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