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極拳“力”的七大誤解

學拳,是一個參悟、改悟的過程。太極拳有許多反常理的哲理,門外人不理解是正常的,太極人不理解,就麻煩了,要麼他還沒有入門,要麼他有誤解,本人在網上查看後認為,是誤解者多,現將常見的誤解羅列如下:

誤解之一:松=無力

持這種觀點人認為, “一味講究松空輕柔而不用力.是誤人害己” 這是門外人說的話,沒有實踐太極拳的體悟,沒有和太極拳交過手的經驗,自以為是的說外行話。謙虛點,去學太極拳,和老師試一下推手,就有體悟,光說不試,那是說空話,誤人害己。

誤解之二:力=勁

持這種觀點人認為,“勁和力是一個含義的兩個文字表達,勁和力是通用的”。這是語文功底差,去查一下字典,問問語文老師就解決了。字典上說的明明白白,力只有一個含義:力量。勁為多義詞,力氣、力量;精神,情緒,興趣。力和勁是兩個層次的概念,勁含有力,力不含有勁。

太極拳“力”的七大誤解

誤解之三:力由肌發,勁由脊發

“力由脊發”出自於張三丰《十三勢行功心解》,“力由肌發,勁由脊發”是後人的篡改。勁和力怎麼可以分開發呢,背脊就沒有肌肉了嗎,顯然是荒唐。張三丰的“力由脊發”, 在後面有進一步的論述 “牽動往來,氣貼背,斂入脊骨”。這個力是氣,不是肌肉收縮的力,還是請看一下原著全文吧。另外還有強調“力由腰發”、“力從腳生”等觀點的,都是同樣的錯誤,讀者要通覽全文,太極拳是“一動無有不動,一靜無有不靜”的整勁,不可以用局部替代全局而斷章取義。

誤解之四: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協調,力之運用,去拙力,增活力,所以勁也。

這句話出自於太極大師李妙豐的《太極拳擊技八勁的練與用12》,是犯了“力=勁”的文字表達錯誤,大師的全文力還是講鬆柔的。“形之於外,靜則松,松則柔,柔則輕,輕則靈;沉則穩……..”,讀者也是要通覽全文,才能正確理解大師的真意,不可以望文生義,讀書要讀活。

誤解之五:“勁乃是用力多元化的運化”

持這種觀點人認為:勁是“組合用力”的活化,這是對太極拳理“以心行氣,以氣運身”的理解不夠,停留在勁的形式上的認識,勁的本質是意氣的合一,而非侷限於形式的體現,這就像現代科學對太極行拳推手的力學研究一樣,侷限於形式的研究,只得了皮毛。遠離了太極意氣的內涵,現代科學還有很多侷限性。

太極拳“力”的七大誤解

誤解之六:借力發力,還需用力

持這種觀點人認為:“發力就是用力,是借了對方的力,可以順水推舟少用力”這和理解“四兩撥千斤”的“四兩也是力”,犯了同樣的錯誤。“一羽不能加,蠅蟲不能落”, 一羽、蠅蟲有四兩重嗎,加了四兩力還怎麼聽勁,不聽勁就是不懂勁,怎麼能做到“我獨知人,而人不知我”意境,這四兩是靈變的以柔化剛和繃勁,不是力,或者說是寓於勁中的力,不是普通思維的肌肉收縮的外力,太極拳是絲毫不用力的,用的是勁,有勁就有力。

誤解之七:地面反彈也是力

持這種觀點人認為:太極拳借地面反彈力也是用力”。地面反彈也是力沒有錯,但這借來的力,不是身上發出來的力。太極拳不僅借地面反彈力,還借本人和他人勢能,常用“以偶制偶”“以柔化剛”等技巧制服對手。“有力打無力,手慢讓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關學力而有為也!”,這叫藉機得勢,用的是巧勁,不是肌肉收縮之僵力拙力,巧勁源之於松和靈,借天借地借人而“顯非力勝”。

總之,太極拳有八勁十三勢,有變化無窮的整勁、內勁、柔勁、剛勁、明勁、暗勁、化勁、打勁等,渾身是勁,渾身有力,外柔內剛,剛柔相濟,力本身就在這些勁之中,運勁就是運力,這才是太極拳的本真,若沒有力量,不懂勁與力的關係,是終生不入太極拳真功之道的。松是為了去掉僵拙之力還先天本力而已, “用意不用力”,才能做到所謂“意到氣到力自到”的太極真功之境。

最後,再強調一點,凡是肌肉收縮釋放的動能就是單純的力,凡是肌肉放鬆釋放的動能就是勁,這就是區別勁和力的區分根本標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