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父母如何給孩子私人定製一套“心靈裝備”2以終為始

獲取視頻信息失敗


上次,我們介紹了“心靈裝備”的第一個組件,積極主動。接下來,我們介紹第二個組件,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從字面上理解就是說我們需要教會孩子在做一件事開始的時候,就要努力預測結束時候的樣子。比如,在孩子要寫作業的時候,他們往往會預期自己做完作業後是很累的,是一種苦戰一場,自己卻沒啥收穫,只是給父母和老師交差的可憐者的形象。這當然不利於他們去做作業了。好的方式是,父母可以鼓勵他在開始寫作業的時候,就去想象,“一個小時後,你做完作業就會感到很自豪開心,父母也感到欣賞你,替你歡喜的樣子”。這樣,就可以增強孩子對未來有收穫的預期,也就更願意去做作業了。用通俗的話來說,就是獎勵要被懲罰更有用。

為什麼要教孩子這樣正面樂觀的“以終為始”呢,因為,現代科學發現,我們的大腦都很容易受到內在產生的期望,記憶,人際劇本,模板,互動程序這些功能的影響。

比如,大家都一定看過一副圖畫,就是讓你辨識一副頭像,你既可以根據線索看到一位青春貌美的年輕女性,也可以根據線索看到一位憂鬱悲傷的老年女性,但是,一旦當你完成了預測的未來的樣子後,你就很難再次看到另一種可能性了。

同樣的道理,我們父母就要特別留意自己孩子心中的各種人際關係的劇本,人際互動程序,或者說模板,因為,它們會潛移默化的推動孩子的行為。

下面我通過對比兩個家庭中媽媽管教孩子做作業的場景,來嘗試讓大家理解怎麼教會孩子“以終為始”。

孩子A,九歲,今年上三年級了,吃過晚飯,父母會催促他去做作業,A呢,經常磨磨蹭蹭,牴觸抱怨說,自己不想做作業,自己不會一個人做作業。最後往往逼著父母生氣地對他說:“你都三年級了,怎麼還要總是依賴我們呢?你就不能主動些,你可不可以獨立完成作業啊”,但是,最後父母還是會手把手的盯著A完成了作業。

同樣孩子B,今年也上三年級了,吃過晚飯,他會給父母說,到做作業時間了,我去做作業了。這時候,如果父母說要不要我和你一起做。B會說,爸爸媽媽,我都三年級了,我可以獨立完成作業,如果遇到困難,我會來向你求助的。這時候,父母也笑著說,哦,寶貝,爸爸媽媽忘記了你都三年級了,你可以也應該獨立完成作業了。好的,你去寫吧,你有需要的時候來找我了。

通過對比,我們就會清晰的發現,同樣9歲的孩子,A心中有關自己和媽媽的人際關係劇本是:“我已經是九歲的男孩了,可以獨立完成作業了;媽媽是信任我的能力的。我和她之間的情緒鏈接是輕鬆愉悅的。”這個人際關係的簡化版本是共贏的,“我好,你好”。那麼,按照“以終為始”的功能,孩子A因為內心接受了這個人際劇本,也就會無意識的自動化的把這個劇本投射到自己和媽媽真實的互動中了。

而孩子B的心中有關自己和媽媽的人際關係劇本可能是:“我已經是九歲的男孩了,但是,我不知道我是不是可以獨立完成作業;媽媽是不信任我的能力的,我們之間的情緒鏈接是焦慮緊張的。”這個人際關係的簡化版本就不是共贏的,而是有輸家的,比如:“我好,你不好”“我不好,你好”,或者“我不好,你不好”。那麼,按照“以終為始”的功能,孩子B因為內心接受了這個人際劇本,也就會無意識的自動化的把這個劇本投射到自己和媽媽真實的互動中了。

那麼,如何幫助孩子A和他的父母呢?一種方法是引入新的人際關係劇本,就好像把憂愁悲傷的老年女性照片給重新解讀為年輕貌美的年輕女性照片一樣。比如,孩子A的父母可以邀請兒子一起開個家庭會議,然後,會議上父母明確地承認九歲的A可以具備獨立完成作業的能力了,為了促進這個能力的產生,父母決定給予A獨立完成作業的鍛鍊機會,也就是A寫作業的時候,父母會選擇離開書房。這個家庭會議,可以形成一些書面的東西,比如,各種可操作的細節,李傑獨立完成作業後的獎勵和執行不理想違約後懲罰的內容。總之,就是幫助A和他的父母能夠更加清晰的看到自己的未來的一個角色,以及這個角色具備的特點,越清楚越好,而且,要經常的提醒這個角色的存在。

這樣,就等於把一個“九歲孩子渴望依賴,父母害怕孩子的分離需要”的過度糾纏的親子關係劇本,改寫為“九歲孩子可以相對獨立,父母開心接受孩子的健康分離需要”,然後,這個新的健康的人際劇本就會按照“以終為始”的功能,開始影響著這個家庭的現實。

最後,實踐中,孩子A可能會抱怨說,自己是不適應的,害怕的,無助的,因為,他感覺自己熟悉的現實被打破了,不知道會出現什麼情況。這時候,A的害怕改變的原因,很有可能是“習得性無助”了,就是說,孩子A在過去和父母的幫助下完成作業中積累了太多次的無助感了,他總是感覺自己是無能的,自己是無法獨立完成作業的。而現在環境變化了,他的父母同意給與他自由的空間和信任的感覺,但是,孩子A內心因為被“習得性無助”感所綁架,他依舊會害怕做改變的嘗試。

至於,如何幫助孩子A走出習得性無助的陰影,其實,只需要建立幾次“習得性樂觀”的體驗就好。也就是說,起先給A幾道簡單的家庭作業,然後,給與他獨立完成的空間和機會,這樣,他就會不知不覺的積累幾次“習得性樂觀”,就是心中有種感覺:“原來獨立寫作業也並不可怕啊,我完全可以勝任。”這種樂觀和信心是很寶貴的內心資源,就好像病毒疫苗一樣,雖然有些毒性,但是,關鍵的點是,無論病毒強大還是弱小,A的免疫系統最終戰勝了病毒,李傑對自己的能力有了更強的信心,從而,可以在未來解決更大的挑戰。

這點也提醒我們父母,當幫助孩子發展某種能力時,一定要從簡單到困難,循序漸進,給孩子積累寶貴的習得性樂觀,而不要在早期就追求高難度和高挑戰性,給孩子帶來太多的習得性無助感。

好,感謝各種父母的關看,祝大家科學育兒,快樂育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