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幹啥的時候,不妨靜靜的讀本書!讀書有用

讀書人好像是

這樣...

不知道幹啥的時候,不妨靜靜的讀本書!讀書有用

在中國的教育認知中:讀書掛鉤於社會地位的轉變。古之科舉,今之高考。鯉魚躍龍門,金榜題名時,讀書意味著權利,誰掌握了這種權利,誰就能實現自我價值的二次甚至多次跳躍。

這是讀書的秘密,千百年來幾乎沒人看不懂。啊......通俗的哲理!啊......一看就明白!

小時候讀書,除了老老實實的看語文,數學,凡觸及其他讀物,就有人說不誤正業,還給出一套理論:胡亂看啥?看這考試又不考。聽起來確實有理,面對這樣善意的提醒,小孩是沒有辨別對錯的能力的。

可讀書僅僅是為了掌握權力和二次跳躍嗎?

突然想起多年前看過的一本日本作家寫的小說《敦煌》。中間講了書生趙明成在參加殿試,居然在候試之時睡著了,錯過了殿試。之後陰差陽錯的帶著寫著西域文字的手絹,去了西域。之後又莫名其妙的捲入了戰爭。戰亂之時,又成了翻譯官,翻譯經書。後來在今敦煌一帶,為了讓所翻經書不被戰爭破壞,便把經書藏進了洞中,這個洞也就是我們現今所言的莫高窟。

這麼看,趙明誠是科舉考試中的失敗者,卻以所學完成了旁人永遠無法企及的偉大壯舉。足見,讀書除了掌握權力和實現二次跳躍,確實還存在著更為深層的含義,且這層含義沒有固定的標準,因人而異。

我姐的小孩九歲了,愛讀書,從插圖故事,到純文字故事,看起來認真,嘴裡還唸唸有詞,看完還會寫點心得,或者吵著把故事講給別人,與別人分享。

我不阻攔,也不干預,因為小孩讀書,讀的是樂趣,發心質樸,只要能在空餘時間有讀書的心境,說明她還能在如此高壓的學習之下合理安排自己的時間,就要鼓勵。

我試探的買了一本《古文觀止》放在小孩臥室,沒想到孩子自覺的拿來讀,而且基本讀的懂,欣喜不已。

我無法保證孩子讀了這些書,能不能馬上拿來用,能不能在考試中脫穎而出,但我能保證的是孩子的視野,價值觀和審美認知確實提高了。

教育體制中的讀書,讀的是技能,工匠行為,用點心都玩的好。體制外的讀書,或者稱其為自主閱讀,讀的是文化,文化是人和人的厲害關係,人與社會的厲害關係。在學校,讀技能重要,出了校門,讀文化重要。

可惜的是,對於大部分而言,出了學校,閱讀也就跟著結束了,很多人的後半生都過著沒有閱讀的生活。

我常讀書,幾乎天天在讀,讀歷史,讀小說,讀散文,讀詩歌,讀美學,讀宗教,讀中醫,讀健康,讀家裝,讀設計,太過雜亂,自知其中隱患,可還是停不下來。朋友調侃,說我要靠著玩弄文字養家餬口,也有的會偶爾快遞來幾本。

其實不然,玩弄文字不假,養家餬口難,也不是初衷。那,為何還要讀書?這個確實很難給出一個定性定量的說辭,還是簡單的說一點吧。

我媳婦有神經性頭疼,每月發作,喝布洛芬強制止疼。偶然看書,作者也有同樣病症,先是西醫治療,無用,後又到處尋訪中醫,痊癒。令人驚喜的是作者在文中羅列了藥方,及各種藥效和禁忌,歡喜不已。照方拿給媳婦用,奏效。

這是讀書,偶得的驚喜,讀體制內的書,除非學醫,永世難知。

從母親嘴裡得知,外公文革期間是紅衛兵,到處打砸搶,圍觀看熱鬧。我試圖細問,母親拒絕。文革離我太遠,只能找書來看。野夫的文偶爾提及,阿城的文稍微多些,季羨林的回憶錄《牛棚雜憶》係數展現。自知只是窺見冰山一角,可還是唏噓不已。

這是讀書,得來的驚奇,讀體制內的書,永世不可知。

類似,看書多了,我明白了什麼是審美,家裡邊該擺什麼,不該擺什麼,擺在什麼地方,既美觀又節省空間。明白了一些政治,明白了假象,明白了真實,明白了行萬里路不如讀萬卷書。

▲讀書

讀書

不知道幹啥的時候,不妨靜靜的讀本書!讀書有用

不知道幹啥的時候,不妨靜靜的讀本書!讀書有用

但這些也絕不是讀書的全部含義,古語說,腹中有書氣自華,這話真理,從我身上看的出一點意思。比如,我長相平平,身高一般,口才也不好,卻總能成為焦點。朋友說,我有氣質,有味道,起初以為玩笑,久了才明白,這些氣質,完全來自於閱讀。

坐飛機時常看到老外手捧書籍翻看,卻很少看到國人有這樣的習慣。國外書店,圖書館地位很高,有歷史,國內的書店圖書館有空調房的作用。

網絡時代,大家意識到問題,開始提倡閱讀,有聲書火爆。自覺有聲書的知識太過閒散,有打發時間,快速充電,拿來即用的味道,不喜歡,隧遠離。

我的閱讀習慣保守,至今只能接受瀏覽紙質書籍。可紙質書籍也有弊端,比如花錢,費空間,難於隨身攜帶,可我依然固執。閱讀之於我,已經成了一種習慣,既然是習慣,自然不會考慮其成本和眼前效益,一直做,就覺得日子過的舒坦。

猶太人重視閱讀和知識,在他們的意識中認為:無論時代怎麼轉變,只有知識和文化是不會變的。對於閱讀,對於知識,對於文化,我們需要這股子勁。五千年的文明史不是喊出來的,當一個時代沒了閱讀,說文明,說文化,不過自欺欺人罷了!

不知道幹啥的時候,不妨靜靜的讀本書!讀書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