滚蛋吧,“圣母型人格”,爱自己,从敢于说“不”开始

01.圣母型人格的定义

你是传说中的老好人吗?

你是否从不对别人说“不”、哪怕心里一百八十个不情愿?参加多人聚会时,你是否会为了不扫大家的兴致而不好意思去卫生间或不忍先离场?无论是不是你分内的工作,只要同事提出请求你就会义无反顾帮忙?

生活中,这样的人比比皆是。

他 (她)们将大部分精力都花在家人、朋友、同事身上,对陌生人也是有求必应,而且一旦停止这样做,就会觉得非常内疚,仿佛受了一场“可爱的诅咒”。在他(她)们看来,很多事情的优先级都高于自己的身心健康,结果支持了所有人,却让自己崩溃。

心理学家把这些始终把友善待人作为唯一行为准则并因此受尽委屈的人称为“圣母型人格”。

别以为这样做很伟大很无私,当你毫无底线地付出却没有获得你期待中的尊重、认可与重视,总有一天你会像一只不断被吹气的气球般爆炸。

而在自我毁灭之前,抓紧时间读读这本《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还可以“抢救”一下你泛滥的圣母心。

滚蛋吧,“圣母型人格”,爱自己,从敢于说“不”开始

本书作者雅基•马森,心理咨询师,治疗师,英国心理学协会成员,也是一名深受“可爱诅咒”折磨的“圣母”。

她曾经在手臂骨折的情况下还坚持为家人开车,甚至一同去划船,直到10天后医生开出诊断证明,被打上石膏的她才终于觉得可以歇一歇了。这件事让她意识到,如果不想办法解除这个“诅咒”,人生终将被摧毁。

02.圣母型人格的成因

关于我们是什么样的人以及该怎样为人处世,很多深深植根于脑海里的观念源自我们的童年,而且通常可以追溯到理性思维能力形成之前。

于是,我们才会一直倾向于相信那些错误的、早就不合时宜的观念。

“我无法承受别人一丁点儿的不喜欢,哪怕是陌生人。我对别人的肢体语言很敏感,一点点变化也能感觉到。我不停地察言观色,那才是让人筋疲力尽的事。”

这个例子中的女孩,在3岁时就和父母搬到了一个孤立的村庄。父亲外出工作,常年不在家。而孤单的母亲常常因为不满她的种种言行而对她大喊大叫。每当这个时候,她就用唱歌跳舞来取悦母亲,母亲就会高兴一阵儿。久而久之她就形成了思维定式,觉得只有刻意讨母亲欢心,母亲才不至于生气地打骂自己。

书中提到:其实,孩子们没有真正的力量去反抗、逃离或寻求别人的帮助。他们所拥有的选择极少,其中一个便是管控自己的行为,让他们的监护人满意。

对这个女孩来说,如果能够让母亲高兴,那她就能避免痛苦及伴随而来的强烈恐惧,因此她把这种几乎算是恐惧反应的心理带进了她的成年生活中,用于应对每个人。她下意识地把这类表情当成了拒绝别人后身体或精神将承受痛苦的预兆。

滚蛋吧,“圣母型人格”,爱自己,从敢于说“不”开始

很多在原生家庭中受到伤害或长期寄人篱下的孩子,在长大后都变成了老好人。

因为敏感、玻璃心、害怕受到排挤,所以不断压缩自己的心理需求,在很多事上都会苛责自己、善待别人,认为“自己受点儿委屈没什么”“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如果我满足了他的预期他就会更爱我”。

在自己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之间,老好人们往往会权衡利弊,但最终还是会说服自己,去迎合他人。

因为在过度缺爱的他们眼里,被接纳和认可是使自己不用再游离于人群之外的基础。

有句话说得好:别不好意思拒绝别人,因为那些好意思为难你的人,都不是什么好人。

书中总结道,很多老好人都尽力不对朋友、邻居、同事及其他熟人说“不”,并且无法与他们之间划定出一些界线。他们总是把别人的需求置于自己的需求之前,且并不觉得自己有权说“不”。

“可爱的人”容易陷入一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模式:如果不是百分之百的A(通常为好的东西),那就是B(通常是不好的东西)。翻译一下就是:如果我没有百分之百的同情,那么我就是一个吝啬、自私的坏人。这可能导致精疲力竭,以及所谓的“同情疲劳”。如果你认为,只有你能够帮助全世界需要帮助的人并答应所有人的请求时,你才是个好人,那么,你必然会感到不堪重负、愤恨和精疲力竭。

滚蛋吧,“圣母型人格”,爱自己,从敢于说“不”开始

03.如何摆脱圣母型人格

那么,具体需要怎么做呢?

1.“一日三好”日记

帮助自己储备一种在你遇到困难和自我怀疑时能够利用的资源。可以有空回过头重新读一读你列出的内容,回忆一下你在什么时候、什么情况下对自己感觉良好。

大量的研究发现,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的东西上能够使精神健康得到大大改善。通过将积极的想法写入“一日三好”日记,可能在大脑中创建新的神经通路。如果你能够每天将至少一件你做过的值得称赞的事记录下来,并坚持几个星期,那么养成习惯后,即便你不再把它们写下来,你也能想到那些有益的新想法。

格式为:

我做了个学习计划。我是个做事有条理并且渴望成功的人。

今天按照烹饪书中教的方法做了道新菜。孩子们并不爱吃,但我还是保持了冷静。我敢于创新,我在选择生活、选择健康。

今天去见了部门经理。我告诉她我觉得工作负担太重,问她有没有什么解决办法。她居然很愿意帮助我。我勇敢而诚实,竟敢直接找上司帮忙。

这就不得不说说手帐的类似妙用,我按自己的想法进行了一些小改动和小拓展。

只需拿个本子、找根能出水的笔,在每晚睡前,静静地列出当天令你开心和不开心的事,再定期复盘,你会发现,你的日子是你自己在过,你的想法和感受才最重要。

比如:

开心:虽然堵车,可我还是提前打卡了。果断打车,保住了全勤奖。我很睿智,当机立断,外加好运气。

不开心:异地恋的他一天都没回复我的消息,难道他还没收到我偷偷买给他的礼物?在他面前我总有些患得患失,也许矜持一些会显得更高贵,说不定他会对我殷勤起来。

总结:有得有失,基本持平。好心情的同时又夹杂着小小的失落。看来职场和情场未必都能顺意啊。

滚蛋吧,“圣母型人格”,爱自己,从敢于说“不”开始

2.告诉自己:你值得这世上所有的美好

在打出了“你值得拥有”的口号之后,知名化妆品品牌“欧莱雅”几乎垄断了一种重要理念,即权利理念。它极力鼓励你,作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你有重要而宝贵的价值,你应该用最好的方式对待自己。

而很多人恰恰与欧莱雅想要灌输给我们的理念相反:我们不配分到任何好而特别的东西。”可爱的人”总是把他们的时间、精力、健康和爱奉献给其他人,唯独不给自己留一点点。

某闺蜜,自从有了孩子后,全部身心都奉献给了孩子,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只拼命给孩子买买买。

到最后连她老公都看不下去了,说:“就算你不用上班,也抹抹脸、买几件新衣裳,至少让我看着别太邋遢。你照照镜子,你还是原来的你吗、怎么一点儿都不可爱了呢?”

闺蜜随口道:“一瓶水乳好几百,再说又不是没衣服穿。有那钱还不如给孩子多买几本绘本。”

某天她去幼儿园门口接孩子,孩子指着旁边几位妈妈小声说:“为什么别的小朋友的妈妈都那么漂亮,你又老又丑,还有肥肚子。”

闺蜜愣在了原地。其实,她想当然地给予孩子的,并不是孩子最想要的。

书中有位妈妈说:“我曾经沉溺于一种想法,即我成为母亲后一定得把自己的需求放到最后,否则,我就不是个称职的母亲。但现在我明白了,如果我不照顾好自己,并找到‘为自己加满油'的方法,那么,我将无法有效地为孩子付出。”

滚蛋吧,“圣母型人格”,爱自己,从敢于说“不”开始

3.想想某个你喜欢并钦佩的人,在相同的情况下,他会怎么做

在马伊琍和靳东主演的《我的前半生》中,有个桥段令我印象深刻:

关于离婚官司中提出的50万房款差价赔偿款,刚开始陈俊生是认可的,后来又提出只能给20万。前公婆在罗子君面前故意卖惨,压低价格。前公公还打出杀手锏,问她怎么变成如今这个样子了。

要是放在以前,包子性格的罗子君肯定会妥协,但是她突然想到,要是贺函遇到这件事,会怎么做。

于是,在经过短暂的思考后,她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的立场,为自己和儿子争取到了应得的利益。

因为贺函曾对她说过,说出的话就不能收回,否则别人会以为你是个可以讨价还价的人,后患无穷。

事实证明,这步棋,罗子君走对了。

所以,当你遇到令自己为难的事时,不妨先想一想,你的“偶像”会怎么做。

滚蛋吧,“圣母型人格”,爱自己,从敢于说“不”开始

总结

人生在世,先要对自己好,才能真心对别人好。委曲求全,无法长久。

如果给重要的事排个序,最优先的应该是取悦自己。

而你需要明白的是:

1.你有权让别人失望

2.你无需对别人的情绪负责

《可爱的诅咒:圣母型人格心理自助手册》这本书,不是让人们放弃对这个世界表达善意,而是鼓励人们为自己争取一些时间和自由,毕竟,每个人都有权利好好爱自己。

所以,从今天起,每晚大声对着镜子里的自己说一句“我爱你”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