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性,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结构

一直以来,我们都认为奴性是一种认识问题,只要把它“说清楚了”“批判到位了”,就会得到改善。这其中典型的代表就是鲁迅先生,他用了一生的力量去揭露和批判奴性,比如创作作出了阿q等脍炙人口的艺术形象。但效果怎么样呢?就改变了吗?甚至他的文章被大量地编入了课本教材,所有的人都学习背诵,但阿Q先生减少了吗?

很显然,奴性并不是一个认识问题,而是一个心理问题,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坚固。

奴性,其实是一种人格结构。什么样的人格呢?有人说叫自虐型人格,但更准确的说法叫做“低自尊人格”。怎么来理解呢?打个比方,就是你的潜意识中住了一个讨厌你的“主人”,它不断的否定你、虐待你、压迫你,说你什么都不行,命令你自责内疚,命令你放弃自己的的想法;说你的欲望都是丑恶的,你是没有价值的,你不能对别人提要求,你应该习惯性的绝望。。。。。。等等。这个“驻扎”在你内心的主人,就是你的“低自尊”人格!这么一个病态的人格主导了你,你在所有环境里、所有的选择面前都没有力量,看起来就像一个“自虐”的人,隐忍压抑,从而呈现出一种奴性。

也就是说,一个被人奴役的人,其实预先被自己内心的病态“主人”驯服了,外在的压力只不过是这个内心“主人”的投射。一个低自尊的人会不由自主的寻找压迫和否定自己环境,因为他内心的“主人”告诉他,这就是他的宿命,他不配获得自由。可以说,低尊重人格是一种心灵的监狱,而且看不见摸不着,难以突破。几乎所有的压抑,都与这种人格有关。

那么,到底什么样的人是低自尊人格呢?我们先来看看它的主要症状:

面对别人的愤怒,你是不是总是控制不住的想道歉,即使你觉得自己并没有做错什么。

你总是满足别人的需求,而不注意照顾自己。

如果被别人夸奖,你会觉得很不自在,甚至反驳对方。

在交流中,表达与对方不一致的观点非常困难。一旦遇到别人的批评,就不由自主的妥协。

如果你具有以上几个特点,那么恭喜你,你就是低自尊人格了。低自尊人格的还会形成“自我妨碍”,就是为了避免自己被别人批评和否定而提前的攻击他人。比如拿着一副冷脸,见谁都比较严肃;比如做任何事情之前先强调这个事情的困难,为自己做不成找铺垫;比如语言风格骂骂咧咧的,主动显示敌意……等等,通过预先让自己变成一个不合作的人来避免被批评的压力:你别看不上我,我已经“提前”看不上你了!这种“自我妨碍”的习惯也是低自尊人格的一种表现。

当我们知道了低自尊人格的特点,就会知道为什么很多人好面子了。他们一旦遇到了外界的批评,内心就会产生生一种窒息的感觉,非常的痛苦。为了感觉好一点,低自尊者就要生活在一个充满了认同和赞美的环境中,对他人的态度产生了过分的需要,使得别人可以通过给于 “面子”而控制你。自尊是人的心理空气,而低自尊者就时时刻刻的生活在心理窒息的威胁之下,自然的会成为一个谨小慎微、极度追求安全的人。

那么,低自尊人格是怎么形成的呢?它主要有三个原因,分别是:缺乏游戏、缺乏关爱、社会压迫。

可能大家会感到意外,为什么排在第一位的是缺乏游戏呢?因为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幼儿在游玩的时候,比如玩泥巴,玩沙子,做这种看起来似乎没目的的游戏的时候,他是获得的却是最高的一种价值体验,叫做存在体验。这种体验是自尊的重要来源。如果剥夺一个幼儿游戏的权利,哪怕他获得了很好的关爱,长大以后有比较好的社会地位,他依然会成为一个低自尊者,表现出懦弱和自卑。所以联合国儿童公约提出:游戏是儿童不可剥夺的权利!游戏对一个人的人格健康占有了非常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是被极大的忽略了。也许是过于恐惧低自尊带来的盲从,德国甚至立法禁止“学前教育”,5岁以前的孩子不能有任何作业,否则违法,孩子们必须彻底的玩。

第二个因素就是缺乏关爱。比如父母比较严厉,喜欢打骂,苛责孩子,或者成长过程不再身边,或者在小学幼儿园的时候经常被批评,被分数排名搞得很压抑等等,都会导致孩子们缺乏自尊。

第三个原因就是社会压迫。就是社会上给了一个人很多偏见,很多歧视,给他不公平的对待,缺乏权利等等,会一个人在社会环境中觉得手足无措,也会导致自尊的降低,但这个原因的争议比较大,有心理学家认为这个并不重要。因为很多在比较高的社会地位的人,比如博士教授等,学识很高,社会地位也不错,但依然具有很强的低自尊特点。所以还是第一个和第二个要素占的比重更高。

由此可见,奴性这个东西绝不简单,它背后是一个长期经历所构成的稳定人格,几乎是不可撼动。为什么中国人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就是这个人格比江山还要难以改变。所以要塑造一个人的低自尊人格,必须要从娃娃抓起,特别是从他幼儿期间的那种玩耍的权利抓起。比如一两岁的小孩叫他背唐诗啊,写字啊,把他关起来学习。在他童年期间,则不断的批评他、恐吓他,通过淘汰型的考试吓唬他。这样坚持不懈的努力,就能把孩子培养成一个低自尊人格的人。

奴性,是一种稳定的人格结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