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菜單上該不該有“皮帶燉肉”這道菜,今天你打孩子嗎?

"棍棒之下出孝子",已經在大多數的人思想里根深蒂固。孩子的‘

犯錯誤’、‘不聽話’父母的做法往往是,輕則拳打腳踢,重則“皮帶燉肉”甚至“舞刀弄槍”。

教育的菜單上該不該有“皮帶燉肉”這道菜,今天你打孩子嗎?

查閱許多資料顯示“棍棒之下出孝子”的概念出自戰國時期慎到的“孝子不生慈父之家,忠臣不生聖君之下”,“骨肉可刑,親戚可滅,至法不可闕也”的概念。以法治國、以法治下屬於法家的思想,法家是以法治為核心思想的學派,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的理官。法制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單從這個角度去看,約束孩子的行為這不是錯事兒。可是,把“棍棒之下出孝子”這個黑鍋給法家揹著,甚至讓慎到這個人揹著,著實有些冤枉他了,人家也沒說讓你們打孩子啊!

教育的菜單上該不該有“皮帶燉肉”這道菜,今天你打孩子嗎?

對於這樣流傳已久的教育方式到底對是錯,教育的菜單上該不該有“皮帶燉肉”這道菜,相信每一個父母都有自己的判斷,因為對於教育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解,我們就不在這裡過多評判。 以實事為基礎,今天在這裡來分析一下“棍棒之下出孝子”的利與弊,我們來看三個實例子:

教育的菜單上該不該有“皮帶燉肉”這道菜,今天你打孩子嗎?

1,A華的父親脾氣暴躁,母親也是急脾氣。張華小的時候略有出錯就必招致父母的一頓胖揍,久而久之,張華做事都很小心謹慎,犯的錯誤確實越來越少。李華順利的考入了某重點大學。

2,B君的父母相對比較理智。雖然李君也經常出錯,他的父母能忍責忍、儘量剋制儘量避免不打孩子,即使捱揍也是單人伺候,從沒出現過男女混合雙打的局面。雖然李君還在不停的犯錯,可還是勉強考入了一所普通大學。

3,C敏的父母非常的有耐心。趙敏和其他的孩子一樣會出錯,可他的父母選擇耐心教導,從不打孩子一下。趙敏也在努力的儘量避免犯錯,理所應當的,他也考入了一所重點大學。

後來......

教育的菜單上該不該有“皮帶燉肉”這道菜,今天你打孩子嗎?

1,A華努力的不讓自己犯錯,可是仍無法避免的會出現錯誤。終於,他發現了一個自己永遠不會犯錯的辦法--“謊言”。人一旦開始撒謊,就會需要更多的謊言來自圓其說。是巧合也好,是命運也罷,張華終於在一個又一個的謊言中走上了極端的道路,年紀輕輕就結束了自己的生命。

2,B君還是偶爾會出錯,可是他早已經習慣了承擔錯誤的後果。許久沒有被父母棍棒伺候的他,甚至有些想念那感受。是巧合也好,是命運也罷,李君又犯了一個錯。為了救起另一群陌生人的生命,他失去了自己寶貴的生命。

3,C敏已經習慣了用自己的邏輯思維去判斷事情的對錯,一帆風順的生活沒有改變。只是當她第一次收到賄賂的時候,那種緊張又興奮的感覺,讓他第一次嘗試到了刺激。是巧合也好,是命運也罷,趙敏一生只犯了這一個錯,可還是親手毀掉了自己的一切。

教育的菜單上該不該有“皮帶燉肉”這道菜,今天你打孩子嗎?

首先必須聲明,這三個例子只是個例,並不能代表所有。然後,從這三個例子來看,三種教育方式的共同目的讓孩子不犯錯,做為父母有義務教孩子分對錯辨是非,所以正如本文開始提到的‘約束孩子的行為這不是錯事兒’。該如何履行父母的責任,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我們僅從這三個案例分析,具體要怎樣做,還要各位自己判斷。

1,暴力確實抑制了孩子犯錯,正如條件反射,孩子從心理上會避免犯錯。可當他無法理解對錯,壓抑自己久了之後,不一定結果會是怎樣。

2,文武雙全的教育既剋制了孩子犯錯的心,又讓孩子明白了不犯錯的理。即使是錯,他們也會衡量那種疼痛,為自己所犯的錯承擔後果。

3,單一的說教也可以有效的預防孩子犯錯,讓孩子明辨是非不失為很好的教育方式。可是,當他們成年之後,並不知道犯錯會有怎樣的結果,承擔錯誤又是怎樣的感覺。也許,不管是出於好奇,亦或是出於無畏,他們會犯錯。

教育的菜單上該不該有“皮帶燉肉”這道菜,今天你打孩子嗎?

到底該不該打孩子?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下您的寶貴意見。

(文中名字均為化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