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伏與農業“激情碰撞”昌盛日電為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

田間壟上、縱橫阡陌,100多座千畝以上的光伏農業園區,遍佈在全國29個省的88個縣市。遠遠望去,片片光伏電池組件覆蓋在現代化農業大棚棚頂上,在陽光照耀下熠熠生輝。走進棚內,一排排各色果蔬更是長勢喜人,在智能溫控等現代高科技設施的加持下,呈現出一道別樣的風景線……那麼,這一幅幅蔚為壯觀的鄉村振興“美妙畫卷”,究竟出於自誰的筆墨呢?光伏與農業的“激情碰撞”,又是如何助推農民增收致富的呢?

光伏與農業“激情碰撞”昌盛日電為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

昌盛日電雲南元江光伏農業產業園 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答案就在瞭解昌盛日電這家光伏農業領軍企業後,得到了解答。一直以來,昌盛日電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政治定力,通過其首創的“光伏+農業+扶貧”模式,成功建立起集新能源綜合應用、高效設施農業種植、造血式精準扶貧、農業創客於一體的一二三產聯動發展模式,探索出了一條農民增收致富的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

唱響光伏與農業的“變奏曲”

作為“光伏+農業+扶貧”模式的首創者,昌盛日電對於光伏農業科技大棚有著十分明晰的定義。在該公司看來,光伏農業科技大棚是集太陽能發電、農業種植與農產品深加工、生態綠色旅遊於一體的產業化項目。其優點在於利用農業大棚的棚頂,並不額外佔用土地資源,是高效設施農業與光伏產業結合集約用地的新模式,並且經過探索發現,光伏農業與扶貧具有非常緊密的結合性,昌盛日電充分發揮光伏+農業的獨有優勢,以可複製、標準化的模式,開創出了“光伏+農業+扶貧”三者疊加的造血式產業精準扶貧之路。“要想實現農民富、農村美,關鍵是產業旺。而光伏與農業的強強組合具備改善環境、促進農業轉型升級、提高作物產量和品質、增加農民收入等多方面優勢,是實現產業興旺的有力助推。”昌盛日電相關非責人說道。

如今,在“光伏+農業+扶貧”模式的驅動下,昌盛日電已在多個國家級、省級貧困縣打造了眾多光伏農業高科技產業園區,貧困區累計電站裝機規模已達719MW,農業投運面積達3萬餘畝。伴隨園區規模的擴大,各地現代農業、特色優勢產業實現了連片集聚發展,有效帶動了貧困群眾脫貧增收。

活躍田間的“農民創客”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浪潮中,全國首個農業創客空間於2015年落戶昌盛,並且在2016年獲批國家級“眾創空間”。提及發展農民創客的初衷,昌盛日電相關負責人說道:“通過創客空間的孵化運營,可以有效打造農產品品牌,迅速提升農產品附加價值,幫助農民創客們收穫創業的’第一桶金’,還能直接解決當地農戶資金不充沛,缺乏技術,發展慢等一系列棘手問題。”

光伏與農業“激情碰撞”昌盛日電為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

昌盛日電園區皇菊喜獲豐收


目前,昌盛日電面向包括大學生、返鄉農民工、種植能手及農業合作社等具備孵化創業條件的社會生產力和單位,通過建設知識產權服務、創新資源共享、科技投融資服務、智力人才支撐、孵化器綜合服務等五大平臺,為入駐空間的創客提供一整套專業服務並助其發展。對於有創業意向的農民,昌盛日電給予積極支持,進行培訓,探索出了一條幫助農民實現“三級跳”的脫貧之路:土地流轉收入+入園務工收入+大棚承包或自主創業收入,實現從農民到產業工人再到承包戶或創客的身份轉變。

為鄉村振興注入新鮮活力

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過程中,新型職業農民正成為一股新鮮的力量。“讓農村留得住人,讓農業吸引人,需要農業現代化,更需要農民的現代化。唯有如此,新農村建設才有堅實的基礎。因此,大力培育新型職業農民,促進傳統農民向現代職業農民轉變,通過激發農民創造力提升農業農村發展水平,勢在必行。”昌盛日電相關負責人深有感觸地說道。

在培育新型職業農民方面,昌盛日電同樣走在了前列。近期,公司已在青島即墨區啟動了新型職業農民技能培訓,委託12所田間學校根據各自特色獨立實施培訓。未來3年內,昌盛日電將重點培訓農產品加工業、農村創業創新、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3類技能人才,建設起知識型、技能型、創新型勞動者隊伍。在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過程中,昌盛日電還積極開展實施以合作社、龍頭企業帶動成長的模式,使老農民變“新股民”,並組織培育起一批“90後”職業農民。

光伏與農業“激情碰撞”昌盛日電為鄉村振興按下“快進鍵”

新型職業農民開班儀式現場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我國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迫切要求,也是一項長期的歷史性任務。面對這一重要任務,昌盛日電已闖出了一條“光伏+農業+扶貧”創新之路,通過產業發展帶動廣大貧困地區的走上了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為精準扶貧注入了“源頭活水”。 未來,公司將繼續深化“光伏+農業+扶貧”模式,多渠道打開“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的轉化通道,並敲開鄉村振興的“致富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