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就能帶貨?15年老網店老闆忠告:要賣貨給95後,低價不可能贏

最近,劉浩店裡的銷量下降了一些。原以為,劉浩的店鋪有著抵禦危機的天然優勢,他是做年輕人潮流服裝的,網店開了15年,做的一直是線上生意,也有一批穩定的客戶。疫情對他的生意,影響確實不大,“除了去年冬裝的部分庫存有些賣不動,其他沒啥”。疫情取得階段性勝利,可劉浩很清醒——在各行各業因疫情影響開始搬上網絡、直播帶貨之後,他們這些原本就在線上的“老店”如何求發展,如何抓住迅速轉變的年輕消費者的心,還要著實費一番腦筋。

報復性消費來之前,新的危機感來了。

“低價不可能贏得市場。”劉浩分析,新消費的背景之下,以95後為代表的年輕消費群體令人矚目,他們對潮流的追捧更熱情,但同時也更加理性。“喜歡新國貨的年輕一代主張自我表達,不盲目追求品牌,更看重產品本身。”尤其是疫情影響下,不少宅在家中的年輕人消費觀也在改變,不少年輕人意識到存款的重要性。

在劉浩看來,這對品牌而言也是機會。這兩年,劉浩明顯感覺到,年輕用戶和客服交流時的問題更專業了,會關注到面料、材質和版型等各個方面,“有時候感覺他們比我們懂的都多”。有一次,劉浩的設計師朋友給兒子過生日,送了某潮牌的熱銷產品,結果被兒子當場指出是假貨,劉浩感慨,現在的年輕人不太好糊弄了。

對質量的追求也體現在價格上,劉浩覺得現在已經過了低價能贏得市場的時代,更重要的是靠品質說話。在劉浩的店裡,同類型的款式裡,銷量最好的往往不是價格最低的產品。前段時間,店鋪上新了一批夏裝,同款的服裝因材質不同價格也分成了兩檔,採用更輕薄面料的服裝價格更貴,銷量也更好。

不僅是品質,打造出特點鮮明產品,講好品牌故事愈加重要。張弘揚也是做潮牌服裝的,他曾學習書法和國畫,後又在英國留學,他的品牌主推在西方現代藝術的基礎上融入中國傳統元素,他還打算嘗試定製產品。潮牌定製也是張闕言的主意,她是張弘揚公司的一名設計師,同時兼職經營自己的漢服店鋪,她的漢服就是採用定製的形式進行銷售,1400元一套,去年共賣出了30多套。印花和款式可以根據用戶的需求進行設計和選擇,一般的製作週期在一個月左右。最近,發貨時間被延長到了60天,但仍有人詢問購買。

近年來,隨著90後00後年輕人在消費市場的迅速崛起,在服裝行業,小廠商生產的、沒有牌子的“白牌”,有中國文化要素兼具潮流時尚感的“國潮”,強調分享和環保意識的二手服飾等增長顯著。有人說,這屆年輕人正在重新定義消費市場。也許,這樣的變化不僅發生在服裝行業,各行各業都需要更敏銳地研究快速變化的消費市場。

“年輕人的生意不好做。”做了多年潮牌生意的劉浩卻覺得,此前他的網店生意火爆,爆款連連,這一兩年卻一直不溫不火。他覺得主因是門檻在降低,湧入的商家增加,同質化的競爭越發激烈。

劉浩還發現,品牌認知度的重要性正在凸顯,流量和推廣成了命脈。為了提升銷量,劉浩和同事們多次嘗試直播等手段,不過反響平平,反倒是推出的明星同款,常常剛上架就會賣斷貨。在張弘揚看來,既然是做年輕人的市場,路子就應該野一點,跨行業流動很重要。“跨界聯名應該是個常態化的操作,非遺、藝術品等等都可以是聯名的對象。”張弘揚覺得,當下的帶貨渠道其實很豐富,所有的生活和工作場景幾乎都可以成為帶貨和流量的渠道。比如,服裝可以和藝術相結合,聯名辦藝術展,贊助音樂人演出冠名,和樂隊合作等,都可以進行品牌輸出。

如今,受疫情影響,不少人感慨生意不好做,於是紛紛倉促“上雲”,但對於原本就在線上的生意人而言,線上消費市場也在急速變化。上雲就能轉型嗎?直播就能帶貨嗎?這些問題,在疫情下的市場裡,還要多問幾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