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取代中国产业链的全球地位?那世界将倒退40年!

想取代中国产业链的全球地位?那世界将倒退40年!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进出口总额31.54万亿元人民币。其中:中美进出口为3.73万亿元,同比下降14.6%。

美国降为第三大贸易伙伴,这被视为是“脱钩”的征兆之一。

在全球疫情冲击下,有观点认为,人类将倒退40年,全球化可能退回“经济主权时代”

在这种背景下,美国已经在谈论下一个世界工厂了,他们在分析、预判,或许是靠近美国的墨西哥,或许最大的受益者是东南亚,或许印度会插一杠子……

只有很小规模的“工业奢侈品”才可能“回流欧美”

要强调的是,要想“取代中国的产业链”,面临的一个挑战就是,全球现在还有哪个国家,有能力承接这种规模的原材料加工、供给?

请注意,原材料加工,本身就是投资极大的重化工业,这不仅牵扯到国家级别的大规模投资,还牵扯到对重工业机械的原始制造,以及对大型港口,国土纵深,以及运输等层面的考验

。请问哪个国家可以承接?

全球真正能脱离或迁出中国的制造业,只有很小规模的“工业奢侈品”,比如意大利、英国等非常名贵的跑车,法国的很多奢侈品,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的少部分尖端设备等,是可以不依赖中国的,因为这类产品对制造成本并不敏感,但问题在于,对成本不敏感,并不意味着不在乎成本,所以就算是这类小规模的制造业,也逐渐被虹吸到了中国制造业体系当中。

中国制造业已经改变了全球底层的制造业逻辑和商业结构

中国在制造业当中,已经形成的技术性生态网络优势,跟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优势已经完成了无缝对接

中国不仅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原材料加工能力,而且在机电制成品方面,也是全球第一。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不仅仅是世界工厂,而且是工厂中的工厂,也就是中国不仅提供一系列的工业制成品,而且还提供发展工业所依赖的诸多加工机械。

中国制造业的存在,已经改变了全球底层的制造业逻辑和商业结构,美国和日本已经没有能力打破这种结构。就拿日企来说,在华累计投资已经超过了1200亿美元,然后现在日本政府要拿出22亿美元帮助日企撤离?开玩笑呢。

这就如同亚马逊大森林,你想砍掉一棵树容易,但把全部的树都砍掉难度就非常大,更重要的是,这里已经形成了全球赖以生存的气候生态,如果全部连根拔起,整个生态就会遭遇破坏,没有人敢这么做,也没有人能这么做

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国现在形成的制造业全球技术网络和产业链规模优势。如果大家不太明白,先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中国现在的制造业,对美国和日本,都形成了生态意义上的代差和维度层面的优势,超越了单纯的技术或规模意义上的竞争优势

请注意,这里说的技术问题,是指中国对技术的利用、定价和变现,也就是说,就算中国没有技术,中国也拥有技术优势,因为

全球制造业研发者只有跟中国合作,才能获得制造业技术的规模性变现

中国形成了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加工,到工业制成品的绝对产业链和规模优势

中国在技术网络和产业链规模方面,是如何做到如今的竞争优势的呢?

中国制造业优势,实际上本身对美国、日本等国来说,是一种正向贡献,而不是威胁,所以中国制造业很难被替代,不仅仅是因为中国的努力,同时也有发达国家客观的需求。

工业制成品的情况,因为无论是工业用电,还是钢铁产量,最终都会变成工业制成品,这才是衡量制造业的最根本数据。

中国现在是全球第一大货物出口国,我们抛去轻工业产品,在中国出口的所有商品里面,超过50%的是机电产品,2018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额为1.46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0.6%,占全商品出口总额的58.7%。

要知道早在2009年,中国就已经超越德国,成为全球第一大机电产品出口国。

这说明什么呢,说明中国从最基础的原材料加工、供给,到工业制成品,都形成了绝对的产业链和规模优势

在打造原材料供应链方面,除了“电力”和钢铁等,中国无论是生产,还是使用的其他基本金属,都是世界第一。

比如铝,中国生产和用量占全球总量的比重都超过了50%;铜中国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接近40%,需求占全球的50%;锌和铅中国的产量和消费量占全球总量都超过40%。

那么问题来了,全球现在还有哪个国家,有能力承接这种规模的原材料加工、供给

请注意,原材料加工,本身就是投资极大的重化工业,这不仅牵扯到国家级别的大规模投资,还牵扯到对重工业机械的原始制造,以及对大型港口,国土纵深,以及运输等层面的考验。请问哪个国家可以承接?

在中国成为机电出口龙头之前,真正的机电行业出口老大是德国,也不是美国。

如果美国有动力和能力替代中国的制造业,那在此之前,根本就不会让德国成为机电行业的出口老大

仅仅工业原材料加工这方面(综合能力),中国基本上没有任何对手,这就意味着,如果把机电加工(制造业),这一环节单纯迁出中国,产品竞争力会指数级下降,然后会被中国新的低成本机电产品所取代。

可能大家也听说了有很多加工厂确实搬迁到了越南、菲律宾等,但这种搬迁,并不是中国制造业生态的转移,而是生产环节的溢出,这种溢出本身是中国制造业竞争力更加强大的表现,而不是竞争力下降的结果

所以,全球真正能脱离或迁出中国的制造业,是需要诸多条件的,只有很小规模的“工业奢侈品”,具备脱离中国制造业生态运行的能力,比如意大利、英国等非常名贵的跑车,法国的很多奢侈品,德国、荷兰、美国日本的少部分尖端设备等,是可以不依赖中国的,因为这类产品对制造成本并不敏感,但问题在于,对成本不敏感,并不意味着不在乎成本,所以就算是这类小规模的制造业,也逐渐被虹吸到了中国制造业体系当中。

原因很简单,除了原材料加工、成品供给,中国还有另外一个优势,那就是对工业制成品的消费

靠近全球最大的新兴消费市场:中国制造业的“又一神器”

就算不考虑规模和产业链的问题,仅仅基于对消费市场潜力和规模的考虑,在中国就近生产,也是可以给一个企业节省出大量成本的。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货物进口国,跟美国只有不足15%的差距。

美国的这种进口消费能力,其中一个前提是,美元是世界货币,美国负债消费的成本非常低。

而中国的消费,是实打实的,是自己挣了钱,然后再去进口,并不是透支,所以中国的消费稳定性更强,潜力更大。

就算不考虑规模和产业链的问题,仅仅基于对消费市场潜力和规模的考虑,在中国就近生产,也是可以给一个企业节省出大量成本的

中国最穷的两个省,一个是甘肃,另一个是云南,但就算是这两个省,甘肃的人均GDP是印度的2.5倍,云南的人均GDP是越南的2倍。

如你现在住在甘肃最偏远的酒泉等地,从网上买了一部手机,从深圳到酒泉的物流距离超过3000公里,但整个运输成本只要15块钱(约合2.2美元),而且最快2天就能到。同样的距离,同样重量的物品,在美国的运输成本是26美元,是中国的13倍。

美国正在抵制中国的5G技术输出,但可以做个对比,现在中国大部分人都使用的4G网络,只要每月花100块,就可以不限流量,一些运营商的价格更低。但在美国,10G的月度流量,需要40美元(280元),而且网络的覆盖面远低于中国。

这就是消费潜力,因为这不仅降低的是成本,而是升级了整个国家纵横几千公里的线上、线下基础性运行体系。只要你的产品稍微能整出点花样,中国就能给你带来集中消费。

最近非常火的直播带货,其背后不是简单的网红经济,而是整个中国润物细无声的基础设施,以及更大规模的消费潜力。

你是产业资本,你愿意把工厂开在中国,还是美国?(当然啊,你要说有人拿着枪顶着你的脑门,那另当别论)

一切的创新,本质上都是成本降低了30%

也就是说,不管是什么技术,如果有人可以将实现这种技术应用的成本,一次性降低30%,那就会颠覆掉原有的创新,从而变成新的创新

这就好比说,如果特斯拉这种电动车,在中国的生产成本,相比美国,能够降低30%,那么中国的生产能力(生产要素组合),本身就是一种对原有技术价值的“创造性毁灭”。

这就是为什么苹果要把大部分生产线都要迁往中国的原因,也是特斯拉为什么一定会在中国设厂的原因。中国不仅能将生产成本降低到极限,还拥有其他国家望尘莫及的巨大需求。

当然,我们今天不是来讨论纯粹的技术创新问题,而是制造业竞争力的问题,所以

只需要搞清楚,技术创新跟制造业的平衡关系就可以了

如果仅仅有“点”上面的技术创新,而没有整个制造业产业链来降低成本,技术的价值就会严重受限,技术就难以变现。所以无论美国的创新有多强,从本质上来说,需要中国来实现其创新利益,而中国这一套实现机制,本身就是创新,而且绝无仅有

这就使得,单纯“点”上面的创新成为了一个环节,而不是决定因素。

中国需要创新,需要在这方面追赶美国,但无法一蹴而就,中国更需要拥有对创新技术的绝对高效使用能力,以及创造规模巨大的需求市场用来给帮助技术变现,这同样是更高维度的竞争力所在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在无人机这个领域,硅谷的明星创业公司3D Robotics,从成立之初的目标就是要干掉中国的大疆,由于支持者众多,一次性就融资超过了5000万美元,而领头的是像高通这样的公司,结果不到两年就失败了。

原因很简单,作为每天都在迭代的无人机、人工智能行业,3D Robotics离产业链太远了,对需求和改进的反馈周期,比大疆要长一周。也就是说,

大疆的迭代是以天为单位,而3D Robotics的迭代是以周为单位。中国在工程师队伍,工作时间,工厂对接,用户反馈等等方面,都甩出3D Robotics几条街。

因此,中国在制造业当中,已经形成的技术性生态网络优势,跟整个制造业产业链优势已经完成了无缝对接。

中国不仅仅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原材料加工能力,而且在机电制成品方面,也是全球第一。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中国不仅仅是世界工厂,而且是工厂中的工厂,也就是中国不仅提供一系列的工业制成品,而且还提供发展工业所依赖的诸多加工机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