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故事,大道理六則

(一)別在同一面牆上撞來撞去

有個教徒在祈禱時,煙癮來了,他問在場的神父,祈禱時可不可以抽菸,神父回答“不行”。

另一個教徒也想抽菸。他問神父,在抽菸的時候可以不可以祈禱。神父回答:“當然可以。”

同樣是抽菸加祈禱,要求祈禱時抽菸,那似乎意味著對耶酥的不尊重;而要求抽菸時祈禱,則可以表示在休閒時也想著神的恩典,神父當然沒有反對的理由。

滴水感悟:

我們通常都會犯同一個錯誤——在同一面牆上撞來撞去,直到撞得頭破血流。從相反的角度去看待你所要解決的問題,你也許會找到你想要的答案。

小故事,大道理六則

(二)不要喊

有一天一個有智慧的教授問他的學生:"為什麼人生氣時說話用喊的?"

所有的學生都想了很久,其中有一個學生說:因為我們喪失了"冷靜",所以我們會用喊的。

"但是為什麼別人就在你旁邊而已,你還是用喊的,難道不能小聲的說嗎?為什麼總是要用喊的?"教授又問。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七嘴八舌的說了一堆,但是沒有一個答案是讓教授滿意的,最後教授解釋說:"當兩個人在生氣的時候,心的距離是很遠的,而為了掩蓋當中的距離使對方能夠聽見,於是必須用喊的,但是在喊的同時人會更生氣,更生氣距離就更遠,距離更遠就又要喊更大聲……"

教授接著繼續說:"而當兩個人在相戀時會怎麼樣呢?情況剛好相反,不但不會用喊的,而且說話都很輕聲細語,為什麼?因為他們的心很接近,心與心之間幾乎沒有距離,所以相戀中的兩個人通常是耳語式的說話,但是心中的愛因而更深,到後來根本不需要言語,只用眼神就可以傳情,而那時心與心之間早已經沒有所謂的距離了……"

滴水感悟:當兩個人爭吵時,不要讓心的距離變遠,更不要說些讓心距離更遠的話,自然的過了幾天,等要心的距離已經比較沒有那麼遠時,再好好的說吧!

小故事,大道理六則

(三)錯過的機會

一個年輕人非常想娶農場主漂亮的女兒為妻。於是,他到農場主家裡求婚。

農場主仔細打量了他一番,說道:“我們到牧場去,我會連續放出三頭公牛,如果你能抓住任何一頭公牛的尾巴,你就可以迎娶我的女兒了。”

他們來到了牧場。農場主放出了第一頭公牛,這頭公牛向年輕人直衝過來。-年輕人第一次看到這麼大、這麼醜陋的頭牛。他想,下一頭應該比這一頭好吧!於是,他跑到一邊,讓這頭牛穿過牧場,跑向牛欄的後門。

牛欄的大門再次打開,第二頭公牛衝了出來。然而這頭公牛不但體形龐大,而且異常兇猛。它站在那裡,蹄子刨著地,嗓子裡發出咕嚕咕嚕的怒吼聲。“哦,這真是太可怕了。無論下一頭公牛是什麼樣的。總會比這頭好吧!”於是,他連忙躲到柵欄的後面,讓這頭兇猛的牛穿過牧場,跑向牛欄的後門。

不大一會兒,牛欄的門第三次打開了。當年輕人看到這頭公牛的時候,臉上綻開了微笑。這頭公牛不但體形矮小,而且還非常瘦弱,這正是他想要抓的那頭公牛!當這頭牛向他跑過來的時候,他看準時機,猛地一躍,正要抓住牛尾巴,但是,這頭牛竟然沒有尾巴!

滴水感悟:

每個人都擁有機會,但是,機會稍縱即逝,因此,我們一定要學會把握每個機會,千萬不要讓機會從身邊溜走。

小故事,大道理六則

(四)馬克•吐溫的計謀

馬克·吐溫小時候,有一天因為逃學,被媽媽罰去刷圍牆。圍牆比他的頭頂還高出許多。

他把刷子蘸上灰漿,刷了幾下。刷過的部分和沒刷的相比,就像一滴墨水掉在一個球場上。他灰心喪氣地坐下來。他的夥伴桑迪,提了只水桶跑過來。“桑迪,你來給我刷牆,我去給你提水。”馬克·吐溫建議。

桑迪有點動搖了。“還有呢,你要答應,我就把我那腫了的腳趾頭給你看。”馬克·吐溫說。

桑迪經不住誘惑了,好奇地看著馬克·吐溫解開腳上包的布。可是,桑迪到底還是提著水桶拼命跑開了——他媽媽在瞧著呢。

馬克·吐溫又一個夥伴羅伯特走來,還啃著一隻鬆脆多汁的大蘋果,引得馬克·吐溫直流口水。

突然,他十分認真地刷起牆來,每刷一下都要打量一下效果,活像大畫家在修改作品。

“我要去游泳。”羅伯特說,“不過我知道你去不了。 你得幹活,是吧?”

“什麼?你說這叫幹活?”馬克·吐溫叫起來。“要說叫幹活,那它正合我的胃口,哪個小孩能天天刷牆玩呀?”“馬克·吐溫賣力地刷著,一舉一動都顯得特別快樂。

羅伯特看得入了迷,連蘋果也不那麼有味道了。“嘿,讓我來刷刷看。”“我不能把活兒交給別人。”馬克·吐溫拒絕了。“我把蘋果給你。”羅伯特開始懇求。“我倒願意,不過……”馬克·吐溫猶豫道。

“我再給你一個蘋果!”羅伯特繼續說。

小馬克·吐溫終於把刷子交給了羅伯特,坐到陰涼處吃起蘋果來。看羅伯特為這得來不易的權利努力刷著。一個又一個男孩子從這裡經過。高高興興想去度週末,但他們個個都想留下來試試刷牆。

馬克·吐溫為此收到了不少交換物:一隻獨眼的貓,一隻死老鼠,一個石頭子,還有四塊桔子皮。

滴水感悟:

美國前總統杜魯門曾這樣說,領導是具有這種能力的人:讓人去做不願做的事,並喜歡做......

小故事,大道理六則

馬克·吐溫

(五)不斷索取的人生是乞丐

有兩個人死後來到了陰曹地府,閻王查看過功德簿後說:“你倆前世未作大惡,准許投胎為人。但是現在只有兩種人可供選擇:付出的人和索取的人。也就是說,—個人必須過不斷付出、給予的人生,另一個則必須過索取、接受的人生。”甲暗想:索取、接受就是坐享其成,太舒服了!於是他搶先道:“我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

乙見此情景,別無選擇,就表示甘願過不斷付出、給予的人生。

結果,甲要過索取、接受的人生,投胎轉世後,成了一個乞丐,每天都在索取和接受。乙呢,因為選擇過付出、給予的人生,轉世後,變成了一個富人,每天都在給予和付出。

滴水感悟:

精彩的人生是奉獻和付出的人生,只有乞丐才會去不斷的索取。世間絕沒也絕沒有無回報的付出。一個人付出的多少,決定了他成就的大小。

小故事,大道理六則

(六)放大鏡與望遠鏡

在一次大型的演講會場,一位知名的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這樣演講道:“如果現在有一位長得國色天香的美女來到我們的面前,任何一個人拿著一隻500倍的放大鏡來觀看這位美女的臉龐,一定都非常失望,因為我們所看到的將是坑坑窪窪,凹凸不平的一張難看的臉;但現在我們每個人如果拿一隻望遠鏡來看遠處的一座高山,我們看到的將是青山綠水,綠蔭蔥蔥,彷彿人間仙境,令人流連往返。

在人際關係中,有人總是拿著放大鏡看別人,令對方原形畢露,顯得一無是處,也使得自己無法信任他人,交到朋友。相對的,有的人是拿著望遠鏡,始終都能欣賞到別人的美好一面,就是這個不拘小節的特性,使賓主盡歡,無往不勝。

但這不等於說,放大鏡就沒有用了,放大鏡的焦點應對準自己,而非別人。如果能虛心地請求他人,對自己提出最嚴厲的批評,這樣放大鏡和望遠鏡都能同時發揮最大的效用。”

滴水感悟:“嚴以律己,寬以待人”正是對放大鏡與望遠鏡的最好詮釋。

小故事,大道理六則

拿放大鏡看別人,拿望遠鏡看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