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會給孩子講道理嗎?

你會給孩子講道理嗎?

現實生活中,經常會聽到許多父母這樣抱怨:“該說的都跟孩子說了,苦口婆心地說了一千遍,可他就是不聽,依然我行我素,該怎麼辦啊?”再來聽聽孩子怎麼說:“從小到大,父母總是把一些空洞的大道理掛在嘴邊,而且總是和學習、前途掛鉤,什麼一定要好好學習,學習不好就不會有前途之類的,聽得我不勝其煩。”

一份由中日韓美四國青少年研究機構聯合發佈的《四國高中生權益狀況比較研究報告》顯示,中國的孩子比其他三國的孩子更缺乏與父母的溝通,在選擇傾訴對象排名中,中國的父親排在最後一位。在四國高中生調查報告中,93.4%的日本母親常和孩子聊天,其次是韓國母親(92.4%)、美國母親(83.7%),中國母親列最後,為74.2%。從高中生本身來說,91.2%的日本高中生願意主動向母親傾訴,韓國為88.9%,美國為842%,中國高中生列最後,為72.6%。

在一個大院裡,住著一個很普通的老爺爺,院子裡的孩子們都很喜歡他。有空的時候,孩子們就去聽他講故事,相互間鬧了一些小矛盾也總是找他幫助化解,有時候即使犯了錯誤,父母說服不了時,老爺爺卻能用三言兩語便讓孩子認錯改錯。他的這種能力讓大院裡的父母們都自愧不如,於是便登門向他討教與孩子溝通的“秘訣”。他笑著對父母們說:“其實很簡單,你們在和孩子說話時,總是願意用一些大道理來教導他們有關學習、行為和前途的一些事情,孩子還小的時候,會因為理解力有限而無法真正明白你們的話,孩子長大一些後,如果你們還是把這些大道理掛在嘴邊,孩子們就會產生逆反心理,所以這些大道理他們是聽不進去的。而我與他們交流時,總是用一些平實的語言加上一些生動的例子,這樣他們自然願意聽了。”

大道理人人都會說,也永不會出錯,可往往解決不了實際問題,甚至還會有負面作用。面對不願和自己溝通交流的孩子,許多父母或許常常會想起孩子小時候的情景:那時候的孩子是那麼黏人,整天都圍著大人問東問西,讓人難得有片刻的安靜。可是,隨著孩子慢慢長大,特別是進入青春期後,與他們的交流和溝通卻越來越難了。其實,隨著孩子的長大,孩子與父母的關係產生變化是正常現象。當然,出現這種極端轉變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孩子從兒童期進入青春期,除了生理上的變化,還有心理上的變化。他們渴望獨立,希望能以大人的身份存在。為表現出自己不再是小孩,他們開始拒絕接受父母的觀點、意見,並且通過否定長輩的各種言行、觀點,來顯示出自己的與眾不同。因此在與父母溝通的過程中,出現更多的衝突、矛盾,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

其次,孩子進入青春期後,他們在思想上要求獨立,生活中渴望更多的私人空間,但實際上他們還是要依賴父母。理想與現實的矛盾,使他們從內心希望父母少管或不管自己。作為父母,卻已習慣了用對待小孩的指令式的方法對待孩子,認為孩子就是要聽大人的話。這樣便造成孩子強烈的反抗情緒,嫌父母煩、囉嗦。

另外,最重要的是父母與孩子從小沒有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橋樑。當孩子在幼兒園、小學階段,父母總認為孩子小,只要滿足孩子的物質需求就可以了,缺乏與孩子在情感上的溝通。孩子在父母面前有話不能說,這樣就會讓孩子逐漸不願與父母談心,關起了與父母之間溝通的大門。孩子長大了,阻隔的門也變厚了,門上的鎖也生鏽了,這時要打破阻礙,重新建立起相互溝通的橋樑,已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了。

最後,“學而優則仕”是中國人的傳統觀念。如今,這種觀念不僅沒有淡化,反而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被不少人深化了。因此“想要找個好工作,必須有個高學歷”,成了父母的口頭禪,壓力很大的孩子自然不願意聽父母反覆嘮叨這樣的話,這就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父母與孩子的融洽溝通。

對於父母來說,如果想真正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瞭解孩子、關心孩子,就要講究溝通的藝術。

1.父母要在孩子還小時就與其建立良好的溝通關係。

其實,只要你願意,每個父母都可以成為孩子無話不談的朋友。與孩子良好的交流、溝通,要從小開始。當孩子還很弱小的時候,處處需要依賴你,你的善於聆聽,會讓孩子倍感安全和信任。這樣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無論喜、怒、哀、樂,他第一個想到要傾訴、要分享的人一定會是你。而疏於與孩子溝通的父母,同樣也不會被列在孩子的知己名單上。因此,要成為孩子無話不說的朋友,首先要從小開始聆聽他的聲音。

2.父母要放下架子,像朋友一樣與孩子交流。

看著孩子長大,父母心裡自然高興,但在不少父母的潛意識中是拒絕讓孩子長大的。他們的保護、干涉、過度擔心,不僅阻礙了孩子的正常獨立,而且還容易讓孩子產生對抗情緒,並直接通過行為反映出來。所以,隨著孩子的長大,父母對孩子的教育方式也應相應改變,從指令式轉為商量式,從家長式轉為朋友式,讓孩子有自己的空間和更多的選擇權利。

3.與孩子溝通,父母要保持快樂的心情,學會傾聽和理解。

面對孩子,父母首先要學會微笑,只有看到快樂的父母,孩子才不會隱藏自己,才會在父母面前做真實的自己。孩子也渴望交流,希望自己的話能被傾聽。全神貫注聽孩子說話,讓他覺得父母在意他,孩子會感受到尊重和鼓勵,從而願意說出心裡的感受。不同的年代,有不同的流行元素、不同的生活方式。孩子與父母畢競是兩代人,父母應尊重孩子,允許他們有自己的觀點和選擇,只有尊重,才有理解,才能打破兩代人溝通的障礙。

4.父母要少說套話,避免氣話。

最常見的套話是“我在你這麼大的時候……”面對這種溝通方式,孩子的本能反應是閉上嘴巴。雖然他們的眼睛仍在盯著你看,可耳朵根本不在聽。類似於“等你自己有了孩子,你就會明白的”之類的話,也同樣起不到教育的作用。由於孩子最關心的是現在,所以遙遠的過去和未來對他們都不會產生作用,良好的溝通應該是現在時。

與人溝通本身就是一門藝術。同樣的話,由不同的人、不同的態度,在不同的情況下說出來,就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對孩子來說,父母居高臨下的溝通態度,滿嘴空洞的大道理是他們最難接受的,而相互間平等、尊重的真誠交流才會取得應有的溝通效果。總之,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要掌握兩點:一是尊重孩子,平等地交朋友;二是掌握一點兒說話的藝術、教育的藝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