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鬱的人,到底怎麼啦?(2)

抑鬱症患者的口頭禪是:“大道理我都懂,就是我做不到”,聽起來這是一種悖論,事實上,他內心並不認同這個大道理,所以他也不可能付諸行動,從這個角度來看,這並不是一個悖論。他不付出行動,是因為他認為那個大道理根本沒用。

知行合一似乎很難,其實也很容易,當你認同了那個“知”,“行”自然就會出現。所以,中國人的認知體系當中,非常強調“頓悟”。

一個人如果不想改變自己,理由會非常多,最常見的理由是給自己的改變設置一個前置條件,而這個條件基本上是無法或者很難出現的。比如我非常想改變,但是苦於找不到有效的方法。換言之,如果我找到了有效的辦法,我肯定會改變。聽起來似乎很有道理,卻是一個思維陷阱。

跟陷入抑鬱的人溝通和交流的時候,他會非常熱衷於尋覓各種辦法,當別人提供了一些辦法之後,他總會加上一句:“除此之外,還有沒有更好的辦法?”

每當這個時候,我總會問他:“你到底痛不痛,你到底要不要改變?”

他通常立刻回答:“我非常痛苦,我一定要改變,要不然怎麼會來找你?”

這種表態通常都是上下嘴唇一碰就出來的,不是內心真實的想法。

在他看來,他肯定要改變,但前提是他要找到一個完美的方案。

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是抑鬱症患者總想找到一條完美的捷徑,但這個世界上沒有絕對完美的事情,每件事每個人,總會有一些缺點,所以,抑鬱症患者也就找不到那條完美的捷徑。在尋找那條完美捷徑的過程中,他逐漸把尋找完美捷徑當成了終極目標,而忘記了最終的目標是羅馬。

抑鬱症患者都非常聰明,他們最終都能找到一個客觀存在的、卻無法改變的前置條件——一旦找到它,他的心就踏踏實實地錨在這兒了。

抑鬱症患者通常也會通過自責來攻擊自己,他緊盯著自己的缺憾,這缺憾的確是客觀存在的,可是,那怨誰呢?難道要抱怨造物主?

所以,抑鬱患者對自己的攻擊,表面上看似乎不抱怨別人,都是自己釀成的錯,實際上內心卻想的是“如果那個事情沒有發生該多好”“如果我要那樣做該多好,就可以避免發生那些不容易的事情”,面對過去,他希望那些不如意的事情最好沒發生——誰能改變過去?面對將來,他認為一切都有註定,自己也無能為力,由此產生絕望心理。其實,將來是可以改變的,並不是註定的,至少我們可以改變那些我們能夠改變的。

我們生活的不如意,並非全部都是那些不能改變的東西造成的,反而更多的困擾,是我們放棄了那些能夠通過自我反思改變的東西。

我們不是困在一個客觀的世界裡,而是困在我們的錯誤想法裡。

改變一個錯誤的想法,比改變一個不如意的客觀世界,要容易的多。

更重要的是,無論改變自己,還是改變外部的客觀世界,我們都要盯著那些我們能夠改變的部分。

至於哪些能改變,哪些不能改變,只有在持續不斷的嘗試行動當中,它才會不斷地呈現。

如果你認為文中的觀點對你有所啟發,請關注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