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扑朔迷离的密室凶杀案,高智商凶手与警方的博弈之战

一张字条引发的失踪案

民国时期,苍山镇的保安团队长收到报案,一名老妇人说,她的儿子张某昨晚因收到一个小纸条出门了,然后再没回来。

这个小纸条上写着,售卖大量的烤酒。烤酒一般是村民用自家小灶酿制的,在当时是“抢手货”,毕竟那是一个粮食稀缺的年代,张某被这个字条引诱出门也不稀奇。

一行人在纸条上约见的草棚附近搜了又搜,也没发现张某的踪迹。扩大搜索范围后,队员们在附近一个荒废的仓库找到了张某。


民国扑朔迷离的密室凶杀案,高智商凶手与警方的博弈之战


这个仓库在战争年代被炸掉了一半,因此无人居住。但是队长发现其中的一间房屋的门被大铁丝紧紧缠着。里面会不会有人?他开始大声呼喊,用力敲门。果然屋内有人回应。

一行人费劲地绞开螺丝,进门一看,失踪的张某在里面,与他同在屋里的还有当地的小学老师赵某。

保安团队长进屋一看,屋里还躺着一个人,但是已经死亡,头上有两处砖头砸伤的痕迹。

张某和赵某刚开始以为段某只是睡着了,在队长发现他已经死亡后,二人都表现的非常惊讶,并紧接着指认对方为凶手。

里外不通的密室

出了人命,警察局开始介入。经调查,这三个人都是被以卖烤酒的名义约至草棚附近,被人从背后迷晕,醒来就发现出现在这件黑暗的屋里。

这个屋子以前是用来保管资料的,有一些存放文件的木架子,还有以前在这居住的叫花子用来烧饭的砖头,和他离开时没带走的一些破布烂衫,除此之外再无他物,出入的门也只有一个。

三个人醒来后,互相交流了一番,发现彼此互不相识,都不知道为什么会被关到这里。

出于恐惧,他们想尽快出去。在黑暗中摸索半天,发现门已经被从外面锁死了,根本打不开。这间房是清代修建的,虽然用的是木门,但是非常厚重,无法靠人力推或踹开。再加上迷药的效力还没退,他们只好先休息,等天亮再决定。


民国扑朔迷离的密室凶杀案,高智商凶手与警方的博弈之战


临睡前,段某提出,为了防止三人睡着后,有人偷偷进门加害,可以把木门从里面闩上,这样虽然出不去,但也没人能进来了。三人一致同意,于是段某从破旧的木架上拆了一根木棍,从里闩上了。

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张某和赵某互相咬定对方是凶手,而不考虑别人进屋杀人的原因

案情陷入僵局

经过反复实验,警察发现,门从里面闩上后,外面不管用多大力气,都是无法开门的,铁丝什么的,也无法把木棍移开。

排除了第四人进屋杀人,警方把注意力放在了张赵二人的身上。这在当时是引起轰动的大案,情况上报后,上级也派了专家组来成立专门的破案组。

破案组提出了几个建议。第一个是根据二人身上的血迹喷溅情况来断定。但是二人可能睡得离死者都比较近,因此身上的血迹差不多,都是星星点点的样子,难以据此来分辨谁是凶手。

破案组又提出,测试杀人的砖头上有没有二人的指纹,最终发现这块砖头上同时存在两人的指纹。张某和赵某承认,为了自保,当时他们摸了些砖头放在身边。

破案组又开始从纸条的来源调查,但是当时字条都被他们带到了案发现场,现在纸条已经都“不见了”。

胶着的案情

案情无法推进,二人都无法定罪,但是舆论压力也很大,办案人员一筹莫展。此时一封来自大学老师的信给了破案组灵感,他们让张某和赵某再次回到现场,并关上门,让他们回忆,看看有什么忽略了的细节。

二人确实回忆起一些细节,张某称,自己感觉有人动过自己的脚,但是自己睡得迷迷糊糊的,不知是做梦还是真实的。另外,张某和赵某都认为,当时段某的情绪比他们更激动,甚至声称“有人要害他”。

但是这些信息也没有什么推动案情的作用。

事情越来越扑朔迷离,上级也愈发重视这件事。派了专家对张赵二人进行心理侧写,换了几波经验丰富的审讯专家,二人都一口咬定是对方杀的人。一个是工人,一个是老师,乡里邻居对他们的评价都是与人和善,没有什么坏毛病。

难道真的是别人杀的人?如果是的话,那他又是怎么搞到迷药,怎么做到在三人熟睡时入室还能还原好现场呢?

决定性的发现

两个月后,警方再次勘查现场时,有了一个新的发现。在木架的背后,有一些钉孔,规则地排列成长方形的形状。这些钉孔比一般的钉子大好几个号,但是这面墙是砖墙,也无法通向外面,所以之前侦查时并没有引起警方的注意。


民国扑朔迷离的密室凶杀案,高智商凶手与警方的博弈之战


但是这次,一位专家高度关注了这些钉孔,他把钉孔用粉笔连起来,发现连成矩形的大小,和木门大小几乎一致。

张某关于脚被移动过的供述电光火石般闪进他的脑海里。

如果说,张某和赵某醒来时,这间房子根本不是一间密室呢?

他们醒来后找到的大门,只是凶手提前用钉子固定在那里的门,门后面是墙,他们当然打不开,而原本可以打开的木门,被凶手用存放资料的木架挡住了。屋里黑黢黢的一片,他们只能靠摸索,自然也不会怀疑摸到的是假门。

而这个时候,他们之中的段某,就是凶手本人假扮的!

他言辞激烈地误导二人,让他们以为自己身处密室,还诱导他们插上了门闩,以为无第三人可以进来。然后在张某和赵某睡着后,再次迷晕恶人,拆卸事先安好的木门并搬走,再把他们睡觉的方向移动到原来“朝着门的方向”。

最后一步,把被迷晕的真正的段某运进屋里,拿砖头拍死,并从门外用铁丝固定好。

但是这个计划有一个明显的漏洞,凶手离开时,不可能还能把门闩也闩上。也就是说,他离开后,这个密室成了一个外人能进来的密室,而且一旦张某和赵某醒来,被解救时就会发现门并没闩上。

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自己做那个开门发现他们的人,并且在离开时把门闩一半,这个是可以做到的。这样,在开门前先叫醒张某和赵某,他们在黑暗中很难确认门是不是从里面闩上的,并且在急于获救的心情下,肯定会先从屋里把门闩打开,这样一来,就没人能发现这个破绽。

但是凶手必须是那个最先发现他们的人,否则,一般人看到门被锁的反应,都是先打开铁丝进去看看里面的情况,而不是先询问里面有没有人,给他们打开门闩的机会。

至此,另一个重要的嫌疑人浮出水面,他就是老妇人一开始求助的安保团队长。

锁定嫌疑人后,警方一面假意通知安保团队长去公社开研讨会,一面到他家里去搜查,果然,在他家储存粮食的仓库发现了一个仿制的木门,还发现了大钉子和用来做迷药的氯仿。

真凶落网

经审讯,队长韩某如实供述了自己的罪行。

死者段某曾经和韩某一起偷偷转移了一笔公款。事后韩某凭借这笔钱和自己的努力,当上了治安队长,段某则继续小偷小摸。韩某担心段某有一天东窗事发,会把自己供出来,遂产生了杀人灭口的心思。

之所以事后不销毁作案工具,是因为觉得自己这个点子不错,以后还能用。据他供认能,用来迷醉的氯仿是因为他曾参与医院盗窃案,因此轻车熟路,在假扮段某时,他故意提高嗓音,假装激动,因此不怕自己在日后的审讯中被张某和赵某认出。

至于为什么不直接杀掉段某,是因为他怕段某和别人说过二人偷牛的事,使自己成为嫌疑人。而造成张某和赵某互相指认的局面,是绝不会有人怀疑自己的。

本案中,凶手的心思相当缜密,设计的情节堪比电影。在当时流传出许多版本。好在最后终于被捉拿归案,冤魂告慰,一度因难以被定罪而引起民怨沸腾的张某和赵某也得到了清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