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完成全域高精度數字化土壤,增進全球人民福祉

日前,我國農業科學院完成了一項歷經21年的基礎性重點科研項目——首次創建了覆蓋我國全域的高精度數字化土壤。藉助這項成果可以推演土壤與環境質量變化趨勢,為農業、自然資源、環境保護等部門進行土壤管理提供分區、分類的精準施策支持。

我國完成全域高精度數字化土壤,增進全球人民福祉

該科技項目啟動於1999年,在科技部5個基礎性工作重點項目、中國農業科學院科技創新工程等項目支持下歷時21年完成。該項成果的目標是對中國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投入巨資完成的大比例尺土壤調查圖件和資料進行搶救性收集和時空整合,滿足各行業對高精度土壤科學數據的迫切需求。值得注意的是,這是中國迄今最完整和精細的土壤資源與質量科學記載,為了解和掌握中國土壤與環境質量演變提供了科學依據,也使中國在全球疆域較大國家中,成為首個完成具時空維度高精度數字化土壤的國家。


高精數字化土壤

Digital Soil With High Precision

數字化土壤是指利用地理信息系統、全球定位系統、遙感技術等方法,模擬和重現土壤類型、養分等性狀的空間分佈特徵。

高精度數字化土壤含九大圖層,具有多要素(多項土壤理化性狀)、高精度(100米數據)、時空維度(40年土壤空間數據)特徵。能以1公 頃為單元提供各地多項土壤資源與質量理化性狀,其中的土壤質量穩定性性狀,如土體構造、質地、母質、成土條件、土壤類型等,時效性達上千年,可長久使用;而土壤有機質、酸鹼度、氮、磷、鉀等養分含量、耕層厚度等土壤質量快變化性狀,為了解土壤與環境質量演變提供了依據。

“高精度的數字土壤可以直觀和多維顯示土壤的資源和質量狀況,是農業環境和科學研究必不可少的一個基礎數據。”成果第一完成人、中國農科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張維理研究員介紹。

我國完成全域高精度數字化土壤,增進全球人民福祉

據介紹,採取邊建設、邊應用方式,該項成果已為國內60餘家專業科研機構用於進行耕地質量演變、流域氮磷流失量估算、環境容量測算、溫室氣體減排、醫藥、水利、林業、測繪等方面的科學研究,推動了這些領域的創新研究;併為全國31個省、市、自治區的農業、環境、自然資源管理部門用於實施耕地保護與地力提升、面源汙染防治、土地整治、測土配方施肥、基本農田建設等國家工程,取得了巨大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張維理同時強調,數字化土壤只是科學數據,將其應用於各行業還需要做進一步開發,比如數字化地圖是汽車導航的基礎,但地圖本身不能導航,中間還需要有應用系統。她呼籲農業科研領域應當更重視應用研究,解決更多事關“吃飯”的實際問題,“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和農業大國,農業問題那麼多,我們應該拿出自己的特色來。”

未來可將高精度數字化土壤加載到耕地機械、施肥機械和灌溉機械芯片中,可實現精確施肥、耕作與灌溉。利用土壤時空大數據,對重點農區和流域實現分區、分類、量化的管理,能在減少農用化學品投入量的同時,增加作物產量,提高農民收入和發展農業,在保證中國糧食安全、環境安全的同時,使得餐桌上的食品更安全。

我國完成全域高精度數字化土壤,增進全球人民福祉

中國數字農業成果將增進全球人民福祉

數字土壤已在全球發揮著巨大作用,2011年啟動的“全球數字化土壤製圖計劃”正在為人類與飢餓、貧困和氣候變化的抗爭爭取至關重要的數據資料,幫助非洲農民生產更多糧食,解決姐和貧窮問題。以“高精度數字土壤”為代表的中國數字農業成果必將流向非洲等地,增進全球人民福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