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冥想(四)--初步的练习(呼吸)

1. 姿势:

冥想可以采取盘腿坐法或正常坐姿,盘腿坐法如大多出家人或瑜伽所采取的方式,这种坐法对腿部还是有些要求的。如果年轻人可以从这种坐姿开始,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就会适应这种坐姿。如何盘腿在这里就不细说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下。对年龄大的人或腿脚不方便的人,可以直接采取正常坐姿即可,不要太难为自己。我在年轻时练习气功时采用的是盘腿坐姿,后来多年不锻炼了,等年龄大些再盘腿时,发现腿脚不灵活了,就干脆直接就采取正常坐姿了。

两种坐姿都要求身体坐直,头要正,胸和劲都要挺起来,以有利于气流流动,盘腿坐姿时,双手自然垂放在双腿上,或双掌叠放贴合在小腹前(丹田处)。正常坐姿时,可以坐在椅子上或床边,高度正好脚可以放在地面,不要过高或过低,脚不要悬空垂放,两脚分开与肩同宽,双手自然垂放扶在膝盖上。

坐好后,舌尖向上顶住上颚(上排牙齿内侧)。并且建议是要一直习惯这样,即使平时不练习冥想时也是这样。当在练习冥想时,会感觉到舌尖和上颚的接触位置是气流的一个通道,会有感觉到像有某种力量把舌尖吸在上额上,当自己有意识想把舌尖分隔开都需要用一定的力量。

2. 呼吸练习

当进入到呼吸练习时,实际上已经是开始冥想的第一步了。

呼吸练习将有助于提高我们的专注力,在整个冥想过程中,我们身体的活动除了呼吸,其他所有活动都是静止的。在坐好后,微闭上双眼,不要很用力使劲闭眼,这时将注意力集中到呼吸上,并且主要是集中在呼气上。除了刚开始可以深呼吸两到三次让自己平复下情绪后,其他时候呼吸应该是自然的,平缓的,不要在吸和呼转换时闭气,可以稍作停顿,不要人为干涉呼吸的过程,我们只是需要感受呼吸即可。

当呼气时可以感觉到有股气流从鼻口处向下沉,刚开始是到胸口,再继续向下,到小腹部。没有练习的人大多刚开始当气流下沉到胸口时,气流就可能分散而感受不到了或在胸口处受阻而下不去。这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胸口即可,感受每次呼气时气流下沉到胸口,这样坚持一段时间,也许几天也许时间更长些,就会感觉到气流可以继续下沉到小腹部,这时我们要将注意力集中在传说中的丹田处(肚脐下一寸左右位置),这时可以将双掌叠合在一起贴放在此处,以帮助自己将注意力集中在这里。

当气流可以下沉到丹田时,可以感受到气流会在这里积聚,每次呼气气流下沉时都会在这里聚积一些气息,随时练习时间长了,会有种气息在丹田处膨胀的感觉,会突然在某个时候,气流开始穿过丹田继续向下到达会阴部。然后吸气时,气流从会阴部沿脊椎向上流动,有的可能会在背部停留段时间不在上升。有的会直接上升到颈部,并继续上升到头顶,当气流到达头顶时,会感觉头顶的百会穴有跳动,颈部像被某种力量拉直。此时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这里百会穴,感受百会穴的跳动。

经过几天练习,会感觉当呼气时,气息会从百会穴沿鼻梁向下,通过抵住上颚的舌尖后向下,穿过胸部,丹田到达会阴部。这时就完成一个呼和吸的循环,

也就是当呼气时气流从百会穴沿鼻梁向下,穿过胸口,丹田到会阴,再吸气时从会阴在背部上升,沿脊椎,颈到头顶百会穴的一个呼吸循环。

在整个呼吸过程中就不断体会呼和吸的转换,也感受呼气时气流沿前胸下沉和吸气时气流沿脊椎上升的一个循环流动过程。

在打通气流循环通路后,在练习过程中,可以先将意识集中在随气流流动,不专注于某个部位,而专注在呼气下沉吸气上升的过程,以加强这种气流循环过程,等练习一段时间后,感觉不用很十分专注呼和吸时,气流也会很自然循环起来,说明已经可以很好的完成呼吸循环了。也就是达到传说中的打通任督二脉。

此时可以再将专注力集中某个部位进行下一步练习了。这个部位可以是丹田,也可以是百会穴,也可以是双眉之间眉心。我在这几个部位都专注过,目前主要是专注在眉心或百会穴。

从刚开始练习到打通任督二脉,可能会需要段时间,时间因人而异,我达到这个阶段大概花费了两个来月时间。

3. 注意事项

(1)在练习过程中会经常头脑中会有很多念头出现,可能是白天遇到的某些事情或其他,自己的意识会在不经意中被这些念头牵引走,有的是一瞬间,有时还会比较长时间,当意识到自己的意识被这些念头牵引走时,不用气恼,只是在意识到后再将专注力再转回呼吸过程即可,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意识就会越来越专注到呼吸上了。练习的过程也是个练习专注力的过程。

(2)练习过程中不要强行干涉气流过程,如刚开始时气流可能会阻止在某个位置,这时不用强行用意识让气流穿过阻碍点,只需要把意识专注到这个阻碍点即可,练习一段时间后自然气流就穿过了。我练习过程中在胸口,丹田,背部这几个地方有过阻碍点。

(3)在感受气流过程中有时可能会在某些部位,如脸部,手臂等有类似小虫子爬的感觉,这是气流在该部位受阻,练习一段时间后自然会消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