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今昔

大明湖今昔

大明湖在濟南舊城北部,是濟南三大名勝之一。北魏酈道元《水經注》稱“歷水

陂”,唐時又稱蓮子湖。北宋文學家曾鞏稱“西湖”、“北湖”。金代文學家元好問

在《濟南行記》中始稱“大明湖”。

昔日,大明湖範圍很大,南到濯纓湖,北通鵲山湖。西晉永嘉年間,建城牆把湖

分開,基本形成現在的規模。湖水面積46公頃,水深平均3米。水源來自城區諸泉,

然後由北水門洩出,流入小清河,東注渤海。湖底為不透水的火成岩,泉水不能下洩

,再加合理的排水系統,便形成了淫雨不漲,久旱不涸的特點。

大明湖風景秀麗。岸上翠柳垂蔭,婀娜多姿;湖中碧波泛蕩,荷花似錦;水面小

舟爭渡,畫舫徐行;更有那樓臺亭榭,隱現其間,酷似一幅立體大畫。正如志書所載

:“湖光浩渺,山色遙連,夏挹荷浪,春色揚煙,盪舟其中,如遊香國,簫鼓助其遠

韻,固江北之獨勝也。”(清代乾隆《歷城縣志·山水考四》)

大明湖歷史悠久,紀念古人政績、行蹤的建築以及自然景觀很多,諸如歷下亭、

鐵公祠、小滄浪、北極閣、匯波樓、南豐祠、遐園、稼軒祠等,引得歷代文人前來憑

吊、吟詠。唐代的李白、杜甫,宋代的曾鞏、蘇軾,金、元的元好問、張養浩,明代

的李攀龍、王象春,清代的王士禎、蒲松齡等,都留下了著名的詩篇。

解放後,於1957年正式闢建成公園,幾經修繕美化,使其大展風采,成為濟南市

著名的遊覽勝地之一。每逢節假日,遊人群集,放舟湖上,觀魚、賞荷、看柳,悠然

自得。

一、南門牌坊

大明湖南門,為一民族形式的牌坊。1952年由濟南府學文廟遷此。原為木結構,

1984年改為混凝土木結構,樣式依舊。五間七彩重昂單簷,飾有吻獸。坊頂黃色琉璃

瓦覆蓋,簷下雲頭斗拱承託,額枋彩繪“旭日雲鶴”、“金龍戲珠”、“西番蓮”等

圖案。匾額上書“大明湖”三個鎏金大字。12根斜柱支撐著三階式錯落的坊頂,柱礎

由石鼓夾抱。整個建築金碧輝煌,宏偉壯觀,被視作大明湖的標誌。

牌坊西側,立有清嘉慶十六年(1811年)《大明湖》石碑,為登州(今蓬萊)於書佃

手筆。牌坊匾額“大明湖”三字,即依該碑字跡刻成。牌坊兩側,門房對稱,歇山卷

棚,上覆綠色琉璃筒瓦,顯得玲瓏典雅。房前架雕欄小石橋,橋下各有石砌小溪。珍

珠、濯纓等清泉經此溪注入大明湖。坊內設碼頭,柳浪垂蔭,畫舫停泊,往來渡客。

二、鐵公祠·小滄浪

鐵公祠,在大明湖西北岸,為民族形式的庭園。佔地6386平方米,包括鐵公祠、

八角亭、湖山一覽樓、小滄浪等建築。是大明湖中的園中園,1979年定為市級文物保

護單位。鐵公,即鐵鉉,字鼎石,河南鄧州人,明朝兵部尚書、山東布政使。建文二

年(1400年),明燕王朱棣與其侄朱允 爭帝,從北京發兵南下,兵至濟南,鐵鉉固守,

燕王屢攻不下,只得繞道進取南京。奪取帝位後,復取濟南,鐵鉉被執,不為屈服,

受磔刑而死。後人為表彰他的“忠烈”,故建祠祀之。該祠始建年代無考。清乾隆五

十七年(1792年),山東鹽運使阿林保捐錢復建。同治三年(1864年)濟南知府蕭培元重

修,並塑鐵鉉像,供在祠內。1929年,山東省政府主席陳調元主持山東事務時,又把

張宗昌擬建安瀾閣的材料增建“湖山一覽樓”及“八角亭”,遂成現在規模。整個院

落由曲廊相圍。東大門為硃紅鎖殼式門樓,迎門疊山石小品,青松垂蔭,凌霄花攀緣,

作為障景。東廊壁闢有異形窗,框成幅幅小景。西廊壁上,嵌清代鐵保、阮元等書法

家的題刻,其形體瀟灑俊逸,其韻致深厚雋永,堪稱書苑上品。東廊幀幀小品與西廊

幅幅墨跡,遙相輝映。祠堂居庭院東北隅,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前簷出廈,歇山起

脊。穿過祠堂西側曲廊,為湖山一覽樓。該樓坐北朝南,上下兩層,各五間。登樓可

憑欄遠眺青蔥的群山,近覽秀麗的明湖。院中偏南為八角亭,寶頂重簷,斗拱錯落,

雕樑畫棟,富麗堂皇。亭基為高臺,臺周雕石欄,內設石几石凳,可博弈賞景。小滄

浪,在庭院內西南隅。清乾隆五十七年阿林保重修鐵公祠時參照蘇州滄浪亭建成。其

名之典取自於《楚辭·漁父》“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

吾足”。其亭坐北朝南,半浸水中,長方形式,歇山飛簷,外設圍廊坐欄。簷下懸山

東巡撫覺羅崇恩題書的“小滄浪亭”匾額。亭周,三面荷塘,四面柳浪,小橋流水,

蓮花溢香。亭南連東西向長廊,西段廊上闢古典式小門,面湖,門額懸“小滄浪”匾

額。整個建築,採用借景手法,把湖光山色借入園內,於內正可欣賞。清朝著名小說

家劉鶚曾在《老殘遊記》中描繪在這裡所看到的景色:“到了鐵公祠前,朝南一望,

只見對面千佛山上,梵宇僧樓,與那蒼松翠柏,高下相間,紅的火紅,白的雪白,青

的靛青,綠的碧綠,更有那一株半株的丹楓夾在裡面,彷彿宋人趙千里的一幅大畫,

做了一架數十里長的屏風。……低頭看去,誰知那明湖業已澄淨得同鏡子一般。那千

佛山的倒景映在湖裡,顯得明明白白。那樓臺樹木,格外光彩,覺得比上頭的一個千

佛山還要好看,還要清楚。”後人將此景稱為“佛山倒映”,為明湖一大景觀。這裡

風景秀美,是人們品茗吟詠的勝地。清嘉慶九年(1804年)夏,山東提督學政、歷史學

家劉鳳誥與山東巡撫、書法大家鐵保,曾在這裡宴飲,興致勃然,劉氏即席賦得聯語: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鐵保即席書丹。此聯石刻至今嵌在庭園西廊

壁洞門兩側,已成為形容濟南古城風貌的名聯佳句。庭園內巧石秀立,曲徑蜿蜒,楊

柳垂蔭,紫藤攀緣,翠柏儲潤,海棠流丹,修竹婆娑,雜花鬥豔,蜂飛蝶舞,景色秀

麗清幽。

三、南豐祠

南豐祠,原名曾公祠,在大明湖東北岸,北臨匯波樓,為紀念北宋文學家曾鞏而

建。曾鞏(1019~1083),字子固,北宋嘉年間進士,江西南豐人,世稱“南豐先生

”,官至中書舍人。熙寧五年至六年(1072~1073年)任齊州知州。在職期間,倡修水

利,剪除豪強,深得民心。能詩善文,為唐宋文學八大家之一,著有《元豐類稿》、

《續元豐類稿》、《隆平集》等著作。

該祠始建年代無考,清道光九年(1829年)歷城知縣湯世培重建,僅有大廳三間。

解放初期,與西側供奉水神晏戌子的晏公廟(廟毀僅剩臺基,稱晏公臺)、清光緒十二

年(1886年)山東巡撫張公(曜)祠劃歸一體,改稱南豐祠。

今祠為清靜幽雅的古典式庭園,總佔地面積2535平方米,由大殿、戲廳、水榭、

遊廊等建築構成。北邊為大殿,南出廈,半壁花 扇,抱柱懸楹聯:“北宋一燈傳作

者,南豐兩字屬先生。”大殿南面西側戲樓高聳。樓內四周二層,南為戲臺,其他隙

地為坐席。昔日設茶座,可品茗看戲。與殿堂相對,靠近湖岸有水榭三間,四周環廊

,東西北三面環水,內植荷蓮,是賞景佳處。殿堂東側為明末始建的晏公臺,上有“

明昌鍾亭”,1993年建,四面八柱,寶頂雙簷。亭中懸掛原在湖南岸鐘樓寺的金代明

昌年間(1190~1196年)所鑄8000公斤古鐘。東為小溪,近溪修竹鬱森,成籬成林。院

內花木扶疏,綠柳翠柏籠蔭。

1987年10月,在北廳內設“劍門書畫館”,陳列孫墨佛先生的書法珍品26件,手

札12件。孫墨佛,號“眉園”,又稱“劍門老人”,原籍山東萊陽,終年104歲。跟

隨孫中山革命多年,心胸豁達,修身清節,淡於名利。早年從學劉大同的書法,並得

到王序、康有為等名家的指導,晚年學唐孫過庭書譜,注豪情於筆端,以書法陶冶情

操,形成質樸洗煉的藝術風格。

大明湖今昔


四、稼軒祠

稼軒祠,在大明湖南岸遐園西側。佔地1400平方米,為紀念南宋愛國英雄、豪放

派詞人辛棄疾而建。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濟南歷城人。青年時代

,在家鄉參加以耿京為首的農民抗金起義軍,後歷任南宋地方行政長官。為主張抗金

,多次上書朝廷,後被貶謫,抑鬱而死。其詞作與蘇軾齊名,並稱“蘇辛”。著有《

美芹十論》、《九議》、《南渡錄》、《稼軒祠》、《稼軒長短句》等。

稼軒祠於1961年由李公(鴻章)祠改建而成,為古代官署型建築。祠院坐北朝南,

南北向三進院落,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大門懸匾額“辛棄疾紀念祠”,為當代陳毅元

帥題書。門兩側雌雄石獅各一隻。門南為照壁,門內太湖石矗立作障景。左右廂房各

三間,北側為過廳,面闊三間,分別陳列當代名人葉聖陶、臧克家、吳伯簫、唐圭璋

等人讚頌辛棄疾的詩詞、字畫。院內國槐垂蔭。

穿過過廳為第二院落,兩側是抄手半壁遊廊。北為正廳三間,捲棚頂式,門楣額

枋皆飾彩繪,上懸匾額“辛棄疾紀念祠”。楹柱掛對聯:“鐵板銅琶繼東坡高唱大江

東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隨鴻雁南飛。”匾額與楹聯皆為當代著名作家郭沫若1959年

撰書。廳內迎門處為辛棄疾塑像,四壁掛其生平事蹟和名人字畫,櫥中陳列有關辛棄

疾的各種版本的書籍。院內植有青松、銀杏及石榴、百日紅、月季等花卉。

廳後第三院落,北臨湖濱,是遊覽休息的風景建築。西廊壁飾有扇面、海棠葉等

各種異形窗。北端遊廊二層,與“臨湖閣”相通。東廊向北依次疊升,直達閣上。每

疊平臺由假山石堆砌。中段臺上建小亭,供登樓中途稍憩。閣為兩層,上建涼臺,下

設茶座,可於內觀賞明湖景物。院內秀石玲瓏,槐蔭鋪地,竹影移牆,榴花溢丹。閣

北水中七曲石橋,上飾石欄杆,下可通小舟。橋北接“藕亭”,六角攢尖,單簷寶頂

,亭橋相襯,亭影浮動,也為明湖一景。

五、北極閣

北極閣,又名北極廟、真武廟,坐落在大明湖東北岸,為道教廟宇。真武,是道

教奉祀的代表北天之神,是北天七宿的化身。原名玄武大帝,後避帝諱,改為真武。

該廟建於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築在7米高的石鑲土臺上,佔地1078平方米。

正殿在中央,坐北朝南,後有啟聖殿,南面為門廳,面闊各三間,東西配廡殿,門廳

左右是鐘鼓二樓,廟貌巍峨。院內銀杏蔥綠,翠柏碧透,古意頗濃。正殿佛龕內,塑

有真武坐像,手持寶劍。兩側侍金童玉女。神龕前下方分別站有火、水、龜、蛇四將。

神龕左側,塑青龍、趙天君、關天君、仙真、風伯、雷公;右邊塑白虎、馬天君、瘟

天君、仙曹、雨師、電母。殿內東西山牆上,繪《真武大帝武當山傳奇》壁畫,其故

事曲折,引人入勝。啟聖殿為明成化初年德王朱見建,塑有聖父母的坐像。左右兩

側侍有玉女,各持石榴仙桃。牆上壁畫,皆為演奏、舞蹈、獻果等祝壽場面。置身於

廟臺之上,視野開闊。遠可眺望重巒疊嶂的群山,近可一覽秀麗多姿的明湖景觀,湖

光山色,盡收眼底,是觀景的理想去處。

六、匯泉堂

匯泉堂,坐落在大明湖東南隅水中小島上。該島景色極為幽雅,為夏日避暑勝地,

人稱“清涼島。”過去,城內眾泉多從這島附近匯入大明湖。所以這小島上的一眼清

泉,便被命名為“匯波泉”,建於這裡的一座寺院也就叫作“匯泉寺”。該寺始建年

代不詳,但據清朝錢塘人吳華《重修匯泉寺碑記》載,曾於清嘉慶五年(1800年)由當

地鹽商茅、張二氏重修,是年孟夏落成,隨後又召集同仁,每月捐資,聘請“信一”

和尚為本寺主持,伺奉佛主。此寺原為兩重院落,東側依次為佛殿、關廟、公輸子祠、

文昌閣等建築。佛殿為正殿,內供佛像。偏西為精舍四楹,名曰“薜荔館”,頗為雅

致。四周的水,遠處的山,荷深處的輕舟,小陌之行人,皆能入畫。

至解放初期,寺院建築大都傾圮,僅剩大殿三楹、耳房三間。1958年闢建公園時

改建,命名為“匯泉堂”,置為棋社,為濟南棋壇高手聚會之地,遊人也可來此享受

垂釣之樂。

大明湖今昔


七、歷下亭

歷下亭,在大明湖中小島上,因南臨歷山(千佛山)而得名。此亭歷史悠久,歷經

滄桑,位置多有變遷。北魏時在五龍潭處,酈道元《水經注》稱“客亭”,是官家為

迎賓接使所建。唐初始稱“歷下亭”。唐天寶四年(745年),詩人杜甫到臨邑看望其

弟杜穎,路經濟南,適逢北海太守李邕至濟,在此亭宴請杜甫及濟南名士,杜甫當即

賦《陪李北海宴歷下亭》詩一首:“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海右此亭古,濟南名

士多。雲山已發興,玉佩仍當歌。修竹不受暑,交流空湧波。蘊真愜所遇,落日將如

何。貴賤俱物役,從公難重過。”

據《舊唐書》記載,天寶元年,齊州曾改為臨淄郡,故此亭當時也稱“臨淄亭”。

杜甫《八哀詩》有“伊昔臨淄亭”的詩句。唐末,歷下亭漸廢。北宋曾鞏在齊州任職

時,將亭重建於州宅後。之後,屢有興廢。至清初,山東鹽運使李興祖於康熙三十二

年(1693年)在大明湖今址,購買鄉紳艾氏地產重新建之。其規模比以前宏大,坐北朝

南,顏額為“古歷亭”。竣工後,又在亭西偏南,築土壘石,建軒宇三間,軒西為寬

闊的水域,晴空下,天光水色,一派蔚藍,故題額“蔚藍軒”。此後,歷下亭的規模、

型制又有變異。如今,亭矗立在島的中央,八角重簷,攢尖寶頂,紅柱青瓦,斗拱承

託,飾以吻獸,蔚為大觀。亭身空透,簷懸清乾隆皇帝書寫的“歷下亭”匾額,內設

石雕蓮花桌凳。亭北為“名士軒”,是歷代文人雅士宴集之地。該軒坐北朝南,面闊

五間,匾額“名士軒”,為1911年春朱慶元書丹。楹柱上懸掛著名作家郭沫若題寫的

對聯:“楊柳春風萬方極樂,芙蕖秋月一片大明。”軒內西壁,嵌唐天寶年間北海太

守、大書法家李邕和大詩人杜甫的線描石刻畫像。東壁嵌有清代詩人、書法家何紹基

題寫的《歷下亭》詩碑。歷下亭西側的蔚藍軒,面闊三間,飛簷翹角,繞以迴廊。亭

南偏西,與長廊相連處,為御碑亭,內立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皇帝《大明湖題》

詩碑。亭東大門楹聯集杜甫詩句“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為何紹基手書。

整個島上,亭臺軒廊,高低錯落,花木扶疏。春天,修竹婆娑,翠柳籠煙;秋日

,湖水盪漾,荷花溢香,涼風徐徐,令人心爽,被稱作“歷下秋風”,為古時濟南八

景之一。

八、月下亭

月下亭,在大明湖北岸,北極閣西側。亭子立在水池中央,建於1937年,形為六

角尖頂,白柱青瓦,飾以彩繪,小巧玲瓏,典雅別緻。池中蓄錦魚,植王蓮,池周自

然石駁岸,頑石臥波。東側緊靠北極閣處為假山,巨石陡立峭拔,嶙峋崢嶸。近植翠

竹,颯颯有韻。

月下亭南北,各有白石小橋,南通湖岸,北通大廳。大廳與月下亭同時建成,面

闊三間,處於數級臺階之上,坐北朝南,有白色楹柱貫頂,南面出廈,東西各有耳房

一間,廳下有地下室。堂周幽篁,鬱森蔽日,整個建築顯得清幽。大廳東側有一小院

,院中有二層小樓,樓上南側設有陽臺,可於上觀覽明湖景色。大廳西側,建有花室

花圃,圍竹籬,植松柏,自成體系。室內四季有春,即使隆冬季節,依然萬紫千紅,

百花爭豔。

月下亭是賞月的理想去處。亭南視野開闊,“明湖水月”勝景,於此正可賞看。

當夜幕降臨,明月當空,清光惠灑,柔波粼粼,湖天一色,垂楊如紗籠岸,亭榭隱現

其間。溶溶月色,妙不可言。

九、北水門·匯波樓

北水門在大明湖公園東北隅,宋熙寧五年(1072年)曾鞏在齊州任知州時創建。門

設閘板,以調節水量。因眾泉匯流,從北水門洩出,故亦名匯波門。門上可行人行車

,所以也叫匯波橋。元初在水門上建“匯波樓”,面闊七間二層,翼角懸山,吻獸栩

栩如生,風鈴鏗鏘揚韻。四周白楊簇擁,如眾星捧月。樓建成後,元代散曲大家張養

浩為之作記曰,“蓋濟南形勝,惟登茲樓,可得其全焉”,並詠《登匯波樓》詩,贊

美這裡的景色:“何處登臨思不窮,城樓高倚半天風。鳥飛雲錦千層外,人在丹青萬

幅中。景物相誇春亙野,古人皆夢水連空。濃妝淡抹坡仙句,獨許西湖恐未公!”清

朝乾隆皇帝也親臨並留下《登匯波樓》詩篇。

解放前夕,樓毀。1981年又按原樣建起。其上懸“匯波樓”匾額,為當代書畫家、

廣東省美協副主席李雄才題寫。匯波樓巍峨高聳,於上南可瞻歷山、玉函等山,北可

觀華山、 鵲山諸峰, 湖內波浪碧綠,畫舫爭渡,涵光倒影,清澈映物,故昔有顏額

“河山一覽”。若傍晚登至樓上,可看到另一派奇麗景色:向南俯瞰,南豐祠內,晏

公臺上,鍾亭飛架,古柏杈椏,滿院楊柳垂蔭,修竹鬱森;院南一片荷紅,遠處波光

粼粼,斜陽返照,晚霞盡染,萬丈光輝,世稱“匯波晚照”,為古時濟南八景之一。

當代書畫大師劉海粟今題“匯波晚照”匾額於樓上。

大明湖今昔


十、遐園

遐園,在大明湖南岸,佔地9600平方米,歷有“歷下風物,以此為盛”的讚語,

被譽為濟南第一標準庭院。清宣統元年(1909年),山東提學使羅正鈞倡議興建,並在

園內創辦山東省圖書館。園址建在昔日科舉考場--貢院附近,希望能在這裡大興學風

,造就人才。

該園是一所館(圖書館)園結合的民族形式的古典庭園,素有南閣(天一閣)、北園

(遐園)的盛名。大門朝東,門外北側,橫一石碣,上刻篆書“遐園”二字,由羅正鈞

題寫。門原有楹聯“湖山如畫,齊魯好文”,後缺失。門兩側,長廊南北方向伸展。

進門假山,作為障景,順勢延至院南側,佔地頗廣,山勢陡峭,巨石嶙峋,有石徑可

登。上面有臺,曰“朝爽臺”。臺上有亭,四面單簷,曰“蒼碧亭”(一說“風亭”

)。北側山腳下,池塘之水,從湖中引來,蓄錦魚,植荷蓮。山西池內建亭,船形,

曰“明漪舫”,為兒童閱覽室。因明湖船舟不能駛進遐園,故造船形亭,以象徵。“

明漪舫”四周繞以小溪,北流折東淌入湖中。沿溪西岸,半壁長廊,廊北端折西南牆

壁上,嵌相傳岳飛墨跡石刻《前後出師表》。廊北東側跨溪建橋,拱形若虹,名“玉

佩”。橋北方塘,內生垂柳,植以荷蓮。園北側建“讀書堂”。堂東有山,山南有池

,池岸有亭,為遊人休息場所。山上立“浩然亭”,六角單簷,於內可觀“鵲華煙雨

”及明湖景色。

園內楊柳垂蔭,修竹鬱森,黃鸝鳴唱,韻味無窮。昔日,院內竹籬門上懸掛的一

幅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撰寫的木刻行書楹聯“和風飛清響,時鳥多好音”,就

是此景的生動寫照。素日,於此讀書、作畫者甚多,這正是“湖山如畫,齊魯好文”

的最好印證。

十一、秋柳園

秋柳園,在大明湖東南岸,傳說清初王士禎讀書的地方。因王氏的佳作《秋柳》

詩而得名。王士禎(1634~1711),清濟南府新城(今桓臺)人。字貽上,號阮亭,別號

漁洋山人。累官至刑部尚書,為清初文壇盟主,是極負盛名的詩人。著述甚豐,有《

帶經堂集》等傳世。順治十四年(1657年)八月遊歷下,與諸名士會飲大明湖“天心水

面亭”上。時值初秋,葉始微黃,若有搖落之感,漁洋身置其中,浮想聯翩,乃賦《

秋柳》詩四章。此四首詩風格獨特,震驚當時文壇,一時和者甚眾。當時,文人雅士

在此處成立“秋柳詩社”,後又建館舍多間,觀柳賞荷,即興賦詩,揮筆聯句,步韻

倡和。

如今,秋柳園館舍及水面亭早已毀圮,然而景色依舊。明湖波光瀲灩,園內小溪

潺潺,溪上虹橋臥波,湖中荷香四溢,溪岸垂楊披拂,人們常在柳蔭下草坪上懷古憑

吊,吟詩作文。

十二、百花洲·曲水亭

百花洲,又名百花汀、小南湖,位於大明湖正門牌坊以南。古時水域很大,是大

明湖畔的重要風景區。水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彙集而成,然後注入大明湖。

昔日,百花洲附近的居民多在水中植白蓮,岸旁栽楊柳;四周房舍,參差錯落,

似水鄉民居。《老殘遊記》中所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主要指的就是這一帶。

宋時,百花洲內建有百花臺,因“百花堤”得名,又因百花堤為曾鞏(南豐先生)所建

,所以亦名“南豐臺”。百花臺周圍,鮮花爛漫,景色秀麗,曾鞏曾寫《百花臺》詩

讚美:“煙波與客同樽酒,風月全家上採舟。莫問臺前花遠近,試看何似武陵遊。”

到了明代,詩壇領袖李攀龍在百花洲建“白雪樓”,四面環水,設小舟往來渡客。後

來明末詩人王象春又居於白雪樓,並著有《齊音》、《問山亭集》等。

百花洲的南側,昔日有“曲水亭”,系濟南棋社,棋林高手多於此品茗博弈。該

亭原是一座坐東朝西的三間小房,房前房後,小溪彎彎,流水潺潺,垂楊依依,有木

橋渡客,亭門懸掛著清代文學家鄭板橋為亭撰寫的一幅對聯:“三椽茅屋,兩道小橋

。幾株垂楊,一灣流水。”後來小房傾圮,亭主將其改在水中,形為木製敞廳,四面

迴廊環繞,花格透窗,由遠處望去,翠綠叢中,猶如盛開的一朵芙蓉。仍為茶室棋社

,亭門楹聯曰:“歷下亭中坐懷古,鵲華橋畔靜觀棋。”

歷經滄桑,如今,百花洲一帶的亭臺樓舍已廢,然而景色依然秀麗。北側近臨大

明湖,水光瀲灩,芙蕖映綠;西岸建有花園,四季有春,蜂飛蝶舞;南岸小橋臥波,

清溪潺潺,柳浪聞鶯;東邊矮屋短牆,鱗次櫛比,錯落有致,依然為江南水鄉風貌。


大明湖今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