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除了历史上称帝的套路外还有别的什么方法吗?就是说孙权除了历史上那样做,他当时还能通过别的方法称帝

haaooh


黄龙元年(229年),在孙权称帝登坛祭天时,他对公卿们说:“过去鲁子敬曾经说道此处,可谓明于事势矣。”

鲁肃究竟说了什么话呢?就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鲁肃版的“隆中对”!

权即见肃,与语甚悦之。众宾罢退,肃亦辞出,乃独引肃还,合榻对饮。因密议曰:“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

肃对曰:“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权曰:“今尽力—方,冀以辅汉耳,此言非所及也。”

张昭非肃谦下不足,颇訾毁之,云肃年少粗疏,未可用。极不以介意,益贵重之,赐肃母衣服帏帐,居处杂物,富拟其旧。

这就是鲁肃版的隆中对。丝毫不亚于诸葛亮的隆中对!“规模如此,亦自无嫌”,天下局势如此,据有一方自然也不会招来嫌猜忌恨。孙权当时只是说:“我如今尽一方之力,只是希望辅佐汉室而已,你所说的非我所能及。”

然而,时过境迁。当东吴大帝孙权迁都建业时,与将相文武大会,跟严畯说:“我过去把鲁子敬比作邓禹,当时你们争论没有停止过,现在又觉得如何呢?”

“过去邓仲华见到光武帝,当时光武帝在更始帝手下,抚河北,行大司马事,光武帝最初并没有帝王的志向,是邓禹劝说他光复汉业,追索源头,开端是邓禹之议啊。子敬为人豪爽有奇略,与我最初相谈,便涉及帝王基业。这点与邓禹相似,我才这么比较。这是有原因的,不是我偏爱他。”严畯于是佩服。

哈哈哈😄!这个时候怎么不说“此言非所及也”了?此一时彼一时耳。莫不如此?试想,公元229年的孙权已经47岁了,与他同时代的曹操、刘备已经作古多年了……就连比他小5岁的曹丕也已经作古了……放眼魏、蜀两国,一个是比他小22岁的曹叡;一个是比他小25岁的刘禅。绝对是晚辈了,他这个当叔叔的怎么面对俩侄子?

更重要的是黄武六年(227年)正月,吴国诸将平定彭绮叛乱。黄武七年(228年)八月,“石亭之战”爆发,孙权命大都督陆逊督率诸将大败曹休。内忧外患均已解除?或者是暂时也没有什么能够威胁到孙权称帝的隐患,顺水推舟的完成鲁肃版的隆中对,也算是与时俱进了吧。至少割据辽东的公孙渊是支持他的。

相比于刘备,称帝之后的凄惨结局(张飞、马超、黄忠死;夷陵之败),孙权应该是非常不错了。

很难再找到比这个时候更适合时机,孙权选择的时间恰好是魏、吴两国都需要他的时候!无论是诸葛还是曹叡处于自身考虑都不约而同的予以表面和事实上的认可。诸葛乃遣卫尉陈震庆权正号,曹叡也没有进行干涉。于是:

咸以为天意已去於汉,汉氏已绝祀於天,皇帝位虚,郊祀无主。休徵嘉瑞,前后杂沓,历数在躬,不得不受。权畏天命,不敢不从,谨择元日,登坛燎祭,即皇帝位。

😄😄😄,孙权是相当的委屈😣?不得不当这个皇帝!!!你当就当呗,怎么还把曹丕给骂了?哈哈哈!骂曹丕不要紧;”天意已去於汉,汉氏已绝祀於天,”是在说谁呢?诸葛亮和刘禅们都是傻子吗!不过诸葛倒没跟他一般见识,所以口头上损了孙权几句,还是派人祝贺去了。

可是这位孙吴大帝,在称帝后又发动了两次合肥之战,结果都被曹魏打了回去。


公明淏


可以说,孙权最后称帝是明智的。虽然三足鼎立局势已基本形成,如果孙权急于先曹、刘之前称帝,可能被天下诸侯讨伐被灭,也就是说曹操刘备瓜分东吴,孙权提前出局。
孙坚曾是袁术得力大将,在清宦官张让十常侍时袁术和袁绍杀入宫中,孙坚意外得到传国玉玺隐瞒不报,但还是被袁术知晓索要。寄人篱下的孙坚三父子势单力薄只好上交,后来袁绍得知也想要。于是兄弟反目。加上皇宫被毁汉帝逃亡却被西凉董卓以“勤王"名义把持,两兄弟没捞着好处退回自己封地。
董卓认为自己废少帝改立刘协为汉献帝,一个七八岁孩子完全被自己控制,汉室都象自己的一样,想取代汉献帝自己称帝的心思。不过他没想到的是董卓私自废少帝已经引起天下诸侯的不满,尤其是司徒王允,最终在玉允的反间计中,董卓死于义子吕布手里。还有袁术,自孙坚手里要来传国玉玺,整天把玩不释手。在手下人奉承起哄下,于公元197年称帝,年号为"仲家"。同样被诸侯军阀不满,曹操、刘备、吕布等路进攻,袁术不敌败走。后投其兄袁绍被刘备半路伏击,只好退回寿春,由于吃不到蜂蜜水,旧病复发而亡。


汉室虽弱,名义上还是东汉江山,孙权虽在江东根基较稳,但还是属于汉臣,不敢轻易冒天下大不韪。
后来曹丕逼汉献帝禅让,昭告天下,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国号魏,封孙权吴王,汉朝结束。刘备不服,于221年在成都也告示天下称帝,国号蜀。
孙权在曹魏历经三代后,于229年称帝,国号吴。
自此三国你来我往,频繁征伐,进入后三国时期。


曺秀鈺


在曹魏篡汉之后,孙权没有像刘备那样称帝,而是默默地向曹魏称臣近十年。直到了229年,曹丕去世几年之后,孙权这才正式登基。迁都建业,建立了真正的东吴国。

孙权只所以最后称帝,与他釆用稳妥的政策有关。与其父兄相比,军事不是孙权的长项。

但在政治斗争及人才管理上,孙权绝对远超父兄。从孙策手中接盘东吴之后,即令周瑜,程普等老将对其忠心耿耿;他还培养了如吕蒙,甘宁等后起之秀,绝对掌握了东吴的军事力量。

在治理朝廷事务上,他善于平衡内部各派,利用江东士族牵制孙策的原班人马,从而让自己避免被架空,在朝堂上拥有真正的话语权。东吴政权能顺利交接到孙权之手,可见孙权的非凡政治才能。

在外交方面,孙权一直秉持着“左右缝源”的政治方针,这与国力的弱小有关。

早年在军事上不得不与刘备联盟,来对抗曹操;后来为了夺回荆州,只好杀死了关羽,这又得罪了刘备。此时只好名义上向曹魏称臣,寻求曹魏的支持。所以东吴给人的感觉,始终是在刘备和曹操之间摇摆。

在没有绝对实力的情况下,孙权选择妥协的外交方针,用暂时的和平换取了国内强大的时间。这也是古代智者惯用的隐忍术,与获得江山相比,一时的忍辱负重,显然是微不足道的小事。

当孙权把江东的地牌从最初的三郡扩大到二十郡,东连东海,南至南海,与蜀魏两国三分天下时,孙权其实已是事实上的东吴大帝。不急着称帝,也可见他做事沉稳的一面。

在蜀国称帝后,他不能久拖不称帝了,久拖下去蜀汉会误解,会真以为他想向曹魏称臣。必竟两个小国联合起来,才能撑起三国的平衡。

没有第四方的力量可以借助。在绝对实力比不上对手的情况下,孙权只好选择玩套路,假向对手称臣,从而获得东吴强壮崛起的时间,孙权这样也是无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