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越來越找不到對象了?

文 | 蔡壘磊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我們越來越找不到對象了。

這事兒很奇怪,明明單身男女目測就很多,也不是什麼愛無能患者,信息又越來越通暢,照理說匹配效率應該更高了才對,怎麼解決個戀愛問題都越來越傾向於一大家子幫忙張羅了呢?

有人會怪在“社交渠道窄”上,拜託,能比以前只跟家附近有限的幾個人社交來得更窄?

我觀察到一個現象,現在的人對於對象的要求是越來越高了,不知多少人有同感?

經常有漂亮女生的照片放出,下面一堆評論:

“這也叫好看,沒見過女人?”

“卸了妝肯定醜的一匹。”

……

有收入還不錯的男生展示了一下,又是一堆評論:

“這收入在上海也就剛好溫飽水平。”

“就這還對對象有要求?能找到媳婦兒就偷笑了。”

……

我不知道社會主義是進化到哪一階段了,怎麼跟我生活的環境不太一樣呢?

本來,如果每個人的價值都同步提高,社會平均上去了,那麼從絕對值上來說,要求越來越高也是應該的,但這完全不影響匹配。

影響匹配的是,我們越來越傾向於挑選那些價值高於我們自身的伴侶——從數學上這是一個偽命題,如果每個人都往上挑,自然是一對也成不了。

那為什麼不挑選跟自己更對等的另一半呢?因為很多人都傾向於高估自己,就跟大部分人都認為自己比社會平均要更漂亮一些一樣(如果真是這樣,平均從哪裡取的),於是,兩個明明價值匹配的對象遇到,相互嫌棄。

相過多次親的大抵有這樣的感觸:給我介紹的這都是些什麼人啊~~如果你能監聽到對方說話,你會發現,對方在家裡大抵也是這麼說的——這不一定是你們不合適,更有可能是大家都高估了自己。

不過,即便如此,到了一定年紀,差不多也該將就了吧?

事實上,連“將就率”也在降低——我認識一些單身男性和女性,35以上,一個人過得挺不錯,並沒有什麼想要改變狀態的意圖。

找不到對象,不是人沒了,是對“合適”的標準不同了。

而造成這種現象的,大抵有三大原因:

1.社會對高齡單身的包容度更高了

以往高齡單身都得被人指指點點,如今社會的包容度好了很多,雖然這還是一個比較長期的過程。你可以清晰地看到,對社會各種狀態的包容性呈隨年齡增加整體遞減的趨勢——因此你很容易就得出了這樣的結論:要更包容只需等年紀大的人逐漸喪失社會話語權。

2.越來越不需要搭夥解決經濟問題了

從經濟因素上講,婚姻本是一個相互節約生活成本的事兒,但如今的物質條件,尤其在還看得過去的城市裡,已經基本不存在“自己獨自很難生存下去”這樣的命題了,於是,大家就貌似都有了“寧缺毋濫”的勇氣——大不了單著唄,也沒什麼大不了的——有一口吃的就是底氣。

且“有了一口吃的”帶來的直接影響就是自尊心越來越強。

馬斯洛說,人會優先滿足底層需求。當底層需求被滿足後,自尊在很多人那裡就成了一個優選項——只要不是你特別喜歡的另一半,若被你發現對方對你感覺很一般,於是在對方嫌棄你之前,你會主動嫌棄對方——你看不上我,我還看不上你呢?

3.接觸的信息更全了

這個很多人就不太理解了,接觸的信息更全不是更利於匹配嗎?

不是的,當接觸的信息非常全的時候,你就能看到很多很多比你身邊潛在伴侶優秀上N倍的人——換言之,以前只在村裡的小花和小明裡找是因為你的眼界問題,於是你也很開心地接受了這個結果,現在在對比之下,連原來的班花班草也變得一無是處了。

信息渠道的放大還容易讓人們忽略概率。

有沒有發現,現在有錢的人似乎越來越多,微博都是月入三五萬的,知乎都是年入百萬的,達不到都不好意思說。

但是你在現實中看看你身邊的朋友,似乎又不是這麼個豪車豪宅遍地的情況,再看看中國一線城市和二線城市的人均月收入,和你在網上感覺到的相距甚遠。

這就是信息渠道的放大導致的,原本你只知道村裡一個王百萬,全村就這麼一個人,現在100個村每個村的王百萬你都知道了,頓時覺得有錢人真多——找對象也一樣,接觸到的優秀的人的絕對值多了,會認為這世上到處都是這樣的人,卻忽略了“概率一直沒怎麼變,只是你接觸到的絕對值多了”的這一事實。

經常有人問我,明明知道自己也就那樣,但就是看不上身邊的人,怎麼破?

這事兒只能從思想上破,沒什麼行動上可以破的,好好學習是最大的良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