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沒有一種感覺,越嘈雜,越孤獨;越熱鬧,越悲涼


前幾天買了本書《越孤獨,越自由》,作者叫傅踢踢,我比較喜歡紙質的書,喜歡那種翻開紙張,那種鋪面而來的書香氣息。

個人看來傅踢踢老師這本書講的孤獨,其實不是孤獨,是思考。

思考是一個人的事兒。是一個人向內觀察,向外表現的驅動力。帕斯卡爾說,人是一根有思想的蘆葦,因為思想我們才能進步,才能反思,才能變革。

越孤獨,越自由,我挺喜歡這個書名的。

孤獨永遠和自由之間牽扯著曖昧不清的關係。

當身處群體之中,不自由的就順著群體的思維去走,去比較。身材,衣服,熱點,資質,能力。當你發現,思維已經遠去,不再是你想要的自己,只是跟風的產物。

說說我自己,身體行走在人群之中,思想在“無人區”裡遊蕩。

當不得不融入一個不願插話的群體時,只能傻笑,然後愣一愣,心裡巴不得離開現場,但如果一離開又顯得不合群有毛病,心裡想著不自由卻只能勉強自己,我可能真的是有社交障礙,別人進不來,我也融不進去別人的世界,算了,我還是獨自安好吧。

有時,所有的繁華和熱鬧,在漫天喧囂的嘈雜中,會悄悄地變成為孤獨的催化劑。於是,越嘈雜,越孤獨;越熱鬧,越悲涼。

叔本華在《一切都在孤獨裡成全》裡,這樣寫道:

“真正偉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鷹一樣,把自己的巢穴建築在孤獨的高處。誰要是不熱愛獨處,那他也就是不熱愛自由,因為只有當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他才是自由的。”

烏合之眾一書裡說,在群體中,人們通常以為可以集思廣益,實際上,在群體中,人很容易被所在群體的意識綁架,失去獨立思考的能力。

也就是說,群體相比個體通常更情緒化,盲目而自負,偏執且專橫, 為獲得認同而摒棄是非,求同不存異,以為數量眾多就是正義,總而言之,群體是不客觀的、易被煽動和控制的、愚昧的。

有時,一個人既不殺人放火、打家劫舍,也不逢場作戲、油奸嘴滑,既不偷摸拐騙、也不惺惺作態、虛與委蛇;而僅僅只是想不加遮掩、不加修剪、不加粉飾的做自己,這一點就足夠讓所有人不接受,甚至還要揹負罵名,橫遭唾棄。

所以,一個獨立的思考者,在人群中遠比想象的危險。

通過對社會的觀察思考,我有一個判斷:

1、人類是群體不是整體。2、個體精英智慧更高。3、高智慧帶來複雜人際關係,而不是高道德。4、道德高低決定群體智慧高低。5、生命本就是暴力的。6、群體被個體操控。7、人類文明是個體在反抗個體,群體被個體忽悠。

所謂文明,我也有一個判斷:

那就是個體與群體的關係,互生就是文明社會,反之別管延續了幾千年只能是落後的文明。因為一個現代的、文明的社會,必然是承認多元文化的社會,必然是尊重少數群體的社會,必然是高揚和凸顯每個個體生命價值的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