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力军:半导体高纯度金属溅射靶材的掌舵者

10月21日下午,海淀区大钟寺东路中嘉大厦301大会议室座无虚席,哈工大创业导师及校友正在这里举行哈工大校友创业俱乐部导师月度充电会,本期邀请到哈工大校友江丰电子董事长姚力军校友为大家讲述他在半导体产业惊心动魄的创业故事。


姚力军校友是上市公司宁波江丰电子创始人,获中国哈尔滨工业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日本国广岛大学工学博士学位。曾就职于世界500强的霍尼韦尔公司,担任霍尼韦尔公司电子材料部门日本生产基地总执行官,2004年出任霍尼韦尔公司电子材料事业部大中华区总裁;现任宁波江丰电子材料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


江丰电子研发生产的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填补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空白,结束了产品依赖进口的历史,满足了国内企业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成功获得了国际一流芯片制造厂商的认证,并在世界先端的工艺实现批量供货,打破了美、日跨国公司的垄断格局,成为电子材料领域成功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中国力量。目前江丰电子的销售网络覆盖欧洲、北美及亚洲各地,产品终端客户有台积电、联华电子、格罗方德、中芯国际、索尼、京东方、华星光电、SUNPOWER 等国内外知名半导体、平板显示及太阳能电池制造企业,全球有超过百余家芯片厂正在使用江丰电子的靶材。

姚力军校友的演讲主题是《投身时代潮流,追逐创业梦想--谈高科技人才的创业之路》,他从求学经历、工作经历、创办江丰电子的经历讲述了他是如何从一名学子成为上市企业江丰电子掌舵者,他领导的江丰电子掌握了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的制造工艺,中国超高纯金属材料及溅射靶材不再依赖进口,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空白。最后,他通过三句话,对当前的创业创新环境进行了分析,对他创办江丰电子的心路历程进行了总结,向哈工大的校友给出了创业最诚挚的建议。


缘起哈工大


上世纪80年代末,一首《黄土高坡》让整个中国刮起了西北风热,街上老幼妇孺都会哼唱,“不管是东南风,还是西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那时候风刮过的地方,还没有“猪”能随随便便起飞,西北风掠过苍茫、深沉的黄土地,只留下肆意生长和关乎生死的粗野喘息。我那个时候还是东北的一名学生。上世纪90年代初,20岁出头的我考进了哈尔滨工业大学读工科。就在我上大学的时候,中国改革开放迎来了新的高潮。1992年,88岁的邓小平,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了重要的诗篇。“发展才是硬道理”,南巡讲话的精神,暖透大江南北,长城内外。这一时期,年轻人的创业热血也被一次次点燃。


我记得,当时血气方刚的史玉柱刚创立了巨人,以一张汉卡,在中国IT界杀出了一条血路。我也“不务正业”地创办了一所计算机培训机构,用进口半导体零部件组装并销售计算机,空闲时常往返于哈尔滨与中关村,卖点产品。就这样,一年下来也能赚个几十万元,不仅使用上了时髦的大哥大,也开上了小轿车,大学生活过得滋润而有面儿。


虽然尝到了创业甜头,但渐渐地,一连串的问号让我困惑:为什么这些重要的芯片和零部件只能依赖进口?日本、美国等国家是怎样制造出这些高端产品的?中国是否也有这样的能力和水平?1994年前后,“留学热”日渐升温,我从哈工大博士毕业后,获得了留学日本再次攻读博士学位的奖学金。我便放弃国内的工作机会,走出国门,同时给自己定下了目标,那就是去学习世界一流产品的制造技术,有一天一定要回来。


从博士到大中华区总裁


1994年9月,姚力军获得日本文部省国费奖学金,开始了赴日攻读博士学位的留学生涯。和每一位孤身在外的留学生一样,读博的日子催人老。那时候,我几乎每天凌晨两点半才能结束实验室的研究工作,为攻克技术难题,更是夜以继日、废寝忘食,以至于有一次因为熬夜时间过长而眼睛充血,看到的整个世界都变成了粉色。


有人笑说,“科研穷三代,读博毁一生”,在我看来,搞研究的日子虽然辛苦,但当清晰地感觉到自己的知识在累积,技术的难题有突破,尤其是心中的“疑问”离答案越来越近时,是极为满足的。其间,我取得广岛大学的研究生博士学位后,进入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工作,从研发工程师起步,做到电子材料部门的日本生产基地总执行官,并在2003年担任电子材料事业部大中华区总裁。在这家全球知名的公司里,我积累了许多经验,也精进了专业知识和技能。


转眼间,10年过去了,我最想念的还是东北的饺子。和朋友们聚会时,我拉着手风琴最喜欢唱的歌,还是《我爱你,中国》。2004年,我遇到了我在哈工大上学时的班主任潘杰,他当时也在从事电子材料领域的研究,我们聊到芯片溅射靶材项目时,相谈甚欢。与潘杰老师的相遇,为我“做饼”的秧苗浇了水,施了肥。


当时,芯片行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日本人和美国人手中。中国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滞后局面,让我深感痛心。我心里清楚,如果不打破日美在金属材料领域的垄断格局,中国就会失去战略优势,从而受制于人。


其实在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的那个晚上,我就暗下决心要尽快回国。当听到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时候,我激动得热泪盈眶,仿佛也看到了自己的光荣与梦想。


2005年的夏天,我觉得时机成熟了,便毅然辞去跨国公司电子材料事业部大中华区总裁的职务,带着20个集装箱和1个散货船的设备回到中国,与2名海归博士和6名日籍员工一同在余姚市创立了宁波江丰电子材料有限公司,开始“做饼”。


创办江丰电子,成为半导体高纯度金属溅射靶材的掌舵者


2005年夏天,作为掌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用溅射靶材技术”的极少数华人专家之一,姚力军在余姚创立了“江丰电子”。


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又称为“芯片”,而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就是制造芯片的关键材料。在“江丰电子”创立之前,超高纯金属溅射靶材只有日本和美国的几家跨国公司才可以生产,其生产技术一直受到日本和美国的垄断控制。


2005年10月,江丰电子成功研发第一块中国制造靶材,填补了国内溅射靶材工艺的空白。


2008年,在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下,江丰电子经历了最大的困难。当年1月,公司销售额跌至8万元,公司每个月的研发、生产等费用支出却要数百万元。早就注意到这家中国同行的几家大型跨国公司纷纷找上门来,包里带着收购协议。“一定要咬牙坚持下去,做自己的民族品牌!”姚力军整整三天没有回公司,独自一个人驱车到处借钱。那年,他用借来的钱,给全体员工发了年终奖。最后在余姚市科技局领导的关怀下,一笔300万元的贷款很快便送到了公司。


2009年8月,江丰电子开始向中芯国际供货,产业化正式起步。


2011年3月,日本关东地区发生大地震,大量半导体工厂和靶材工厂停产。姚力军敏锐地意识到,这是一次难得的商机。他让公司业务员在第一时间联系所有的国外客户,介绍“中国制造”的靶材产品。两天后,姚力军等到了日本富士通公司送来的第一张大订单,随后,东芝等企业也纷纷派人前来寻求合作。


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中国制造的靶材,全球的半导体生产线才没有因日本大地震而停工。


在江丰电子的样品间里,我们看到了它的产品——一块块汽车方向盘大小的密封包装的金属圆饼。看起来就是一块金属材料,但是最贵的一块,市场价可以相当于一辆小轿车的价值。


为何如此昂贵?贵在工艺,贵在纯度。溅射靶材作为制造半导体芯片的关键材料,其制造工艺可谓精益求精。一个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中要密布上万米金属导线,这些导线比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还要细,而纯度就是金属最核心的要素,普通金属一般能达到99.8%的纯度,但制作芯片的金属纯度则高达99.999%。


“从回国创业开始,我心里就非常明白,我和所有江丰人所从事的是振兴中国集成电路的伟大事业,要耐得住寂寞,更不能怕挫折,因为我们的目标在远方。”姚力军告诉记者,在半导体芯片靶材研发方面,研发团队已经取得了10纳米技术研发的成功,正向7纳米技术的研发推进,目标是做到国际最领先;在液晶平面靶材研发方面,已经实现了8.5代线钼靶材、铜靶材的量产,还要在上游的超高纯金属材料的提纯方面不断突破。


2017年6月15日,“江丰电子”正式登陆深交所创业板,创业12年的姚力军迎来了敲钟的时刻。“走到今天,全世界所有半导体企业都知道了江丰电子,它成为参与世界竞争的一个中国品牌。”姚力军言犹未尽,往事历历,从心底奔将出来。


姚力军:半导体高纯度金属溅射靶材的掌舵者


姚总用六件事情对江丰电子的成长经历进行了总结:


第一件事:建立覆盖全球的销售及技术服务体系,产品在全球最领先工艺量产。

第二件事:自主研发生产了全系列的先端产品。

第三件事:研发了全套的金属材料提纯及靶材制造装备,拥有完整的自主知识产权。

第四件事:建立了在全球行业中具有竞争力的人才团队。

第五件事:创建了经营状态健康的、高成长性的企业。

第六件事:建立了保障全球行业需求的生产基地。


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


13年后的今天,姚力军被授予浙江省科学技术重大贡献奖。“我的内心既感到光荣,又充满感激,感谢浙江省把科技领域最大的奖给了我,这是无上的光荣,同时也是一份责任,我们今后必须做得更好。”电话里传来姚力军刚劲有力的感言。


今天,江丰电子已经成功进入华虹华力、中芯国际等我国最先端的集成电路生产企业,大批量生产出了品质合格、完全可以替代日本、美国的产品。江丰电子产品通过在国际最先端生产工艺上得到验证,并实现批量供货。它的销售网络已覆盖北美、欧洲、日本、韩国、新加坡以及台湾等地区,全球有超过百余家芯片厂正在使用江丰电子的靶材。


此外,“江丰电子”还承担了国家02重大专项、国家863重大专项、发改委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工信部电子发展基金等国家级科研及产业化项目。


姚力军有着东北人的幽默性格,他常把自己称作是“讲东北话的新浙江人”,在他的时间表里,扎根余姚的“中国芯”胸怀整个世界,必将以闪电之姿拓土开疆。老家东北、留学日本、创业浙江,科研人员、跨国企业区域负责人、创业者,姚力军有很多次可以选择安逸、选择停歇,但“产业报国”的梦想支撑着他从一次次挫折和煎熬中涅槃重生。


近年来,他作为“宁波市人才大使”,还为宁波引来了50多位高层次人才、30余个科研团队,一批半导体新材料产业上下游以及横向相关产业迅速集聚,落户宁波。


姚力军依然记得,2005年的一天,他初到余姚。除了创业团队,他还自筹资金从国外采购了一大批先进的生产设备,装了整整20个集装箱和1个散货船。当设备抵达宁波港、吊车将集装箱从船上放到码头上时,他在心中感叹:“祖国,我回来了!”


时隔13年,驻足在“江丰电子”四楼的靶材料成品车间里的姚力军,正隔着透明的大玻璃,看着净化车间内穿着洁净服的工人对产品进行最后的清洁包装。他目光笃定地说:“我们会继续扎根于超高纯金属及溅射靶材领域,直到占有全球30%以上的市场份额,在全球布局建设生产基地,组建全球一流的人才梯队,目标是——做到全球第一。”


三句话献礼工大校友,勉励创业校友勇攀高峰


第一句话:我们赶上了一个伟大的时代。


姚总认为,我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为时代的需要造就了我,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到处流淌着机会的时代,今天呼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呼吁创业者,时代造就创业英雄。哈工大学子要好好把握时代赋予的机会,勇攀科技和实业高峰。


第二句话:创业是件豪迈的事情,人类因梦想而伟大!


创业,是一种生活方式、是一次浪漫旅程。创业,就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创造过程;就是团结奋斗,相互促进,改变和发展自我的过程;就是一个创业者和一个创业团队从渺小走向伟大的过程。总结他自己创业的心路历程,他提出了五个要点,八个误区和三点感受。


五个要点:

要点1:全身心地投入、专注、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永不放弃。

要点2:建立一只勤奋、好学、上进、善于作战的团队,注重团队文化建设,热爱地元文化,充满生机活力。

要点3:注重商业模式的创建、市场开发和销售是企业生存的首要工作。

要点4:技术及产品开发必需以市场为导向,创新的内涵从技术延深到质量服务等。

要点5:充分调动整合各种资源:政府资源、社会人脉、客户资源、上下游产业链等。


高层次人才创业的八个误区:


1.市场及商业模式不符合中国国情和需求。

2.团队或领军人物欠缺商业经验。

3.创业的投入度和专注度不够。

4.领军人物个人领导力不够。

5.把握核心利益关系能力不强。

6.市场观念欠缺,对销售工作不擅长。

7.资源整合能力欠缺,与国内产业链合作困难。

8.品质、生产、人事管理能力欠缺。


三点感受:


感受之一:创业是快乐的

ü 同团队共享成长的欢乐。

ü 体会每一天的进步。

ü 创新梦想变为现实。

ü 挥洒汗水过后的愉悦。

ü 挑战极险、战胜压力后的释放。

ü 得到自我、客户和大家的认同。

ü 还有很多……


感受之二:创业是艰辛的

ü 要求你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

ü 要求你向智慧和体力的极限挑战。

ü 要求你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

ü 要求你承受各种压力而不放弃。

ü 要求你的家人为你付出很多。

ü 要求你时刻为把握机会而准备着。

ü 要求你明白:伟大是熬出来的。


感受之三:创新创业是时代的互换

ü 时代呼唤中华英雄儿女。

ü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ü 中国是创业的热土……

ü 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ü 我们赶上了伟大的时代。

ü 永远心存感激,时刻把握机会。


第三句话:感谢哈工大!


这句话蕴含了姚总对母校深深的情谊和浓浓的感恩之情。哈工大教会了我们怎么去做人,教会了我们怎么去做学问,也教会了我们怎么去办实业,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求真务实精神影响了每一个哈工大学子。他殷切希望广大校友能够把握住时代赋予的机会,在双创的浪潮中勇攀科技和实业的高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