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裡面對空城計,大軍師司馬懿的選擇真的錯了嗎?

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好,選擇比努力更重要!我們的生活和事業之所以能夠獲得成功,一個重要原因在於關鍵的時候做出了正確的選擇。

然而現實中卻有很多人在為不知道如何做選擇而焦慮甚至痛苦。那麼當人生出現重大選擇時,我們究竟該如何去決斷去把握?觀古鑑今,在這方面,司馬懿就是一個非常厲害的人,在朝不保夕、戰火紛飛的三國亂世,司馬懿的每一次重大選擇都是那樣的驚心動魄。


《三國演義》裡面對空城計,大軍師司馬懿的選擇真的錯了嗎?


諸葛亮前出祁山時遇到司馬懿,這是司馬懿在《三國演義》國第一次出場。時間是在赤壁之戰後的二十年。兩人在祁山相會,此時,祁山西城特別安靜,諸葛亮安排2500蜀兵埋伏在店鋪裡,司馬懿當時有15萬大軍,而亮身邊都是文官,他們都指望諸葛亮找出活命的辦法。

諸葛亮吩咐隱起旗幟,在樓上焚香撫琴,司馬懿沒有想到,只能選擇進與不進。司馬懿思前想後,這是在重大選擇前表現出的焦慮,諸葛亮大開四門,無奈無兵無將,只能出此險招,諸葛亮也有信心,面對異常局面,司馬懿不會貿然進城,想不出其中的奧妙。形勢不明,絕不會貿然進攻,司馬懿傳令往北山而退。司馬昭不理解,司馬懿說,諸葛亮平生謹慎,必有埋伏,諸葛亮的反常行為,背後必有意想不到的秘密。

《三國演義》中講述的空城計的故事就是關於司馬懿做選擇智慧的經典故事,面對諸葛亮的空城計,司馬懿沒有冒險進城,那麼,他的這個選擇究竟是對還是錯呢?


《三國演義》裡面對空城計,大軍師司馬懿的選擇真的錯了嗎?


我的答案就是司馬懿沒錯,他的選擇暗藏著三大人生道理:

一是不求最好,但求滿意。

形勢危急下領命,被動時逼退了諸葛亮,這就不錯了。但進城就有風險。像今天存在的剩女現象,都想追求一百分,等到遇到一百分,人家兒子上中學了,得一百分得靠運氣。司馬懿沒必要百得要一百分。最好是好的敵人,追求最好會走到反面去。沒有100%的完美只有100%的錯誤。

二是無悔的選擇是好的選擇

司馬懿事後後悔,人生後悔時是最痛苦的。無悔的人生是好的人生,無性的選擇是好的選擇。但後悔是選擇的影子。面對選擇就得用最小後悔法。司馬懿不進城相比而言是理性的選擇。成功了不要貪勝。人生、商海都貪勝,最後敗壞了。打麻將聽牌時最危險。得意不要忘形,要保持清醒,但是空城計只能給高人用,見俗人得用俗招。用策略要看對手的狀態。

我們很多人做選擇,都喜歡力求完美。司馬懿和諸葛亮的第一次交鋒,之前一直大勝,後來因為中了諸葛亮的空城計而不夠完美,甚至他謹慎的舉動還成了大家的笑柄。然而從現代管理的角度來看,《空城計》中司馬懿選擇撤退的行為不僅不丟人,其中還蘊含著他關於做選擇的過人智慧。人生做選擇就像下棋,有的人之所以能成為高手,是因為他每做出一個選擇都儘可能地從遠處出發,從全局出發,不為眼前局部的利益所誘惑。

三是絕不掉入別人給定的選項裡。

空城計在真實的歷史中確是假的,真實的其實是諸葛亮兵出祁山,當時曹真病重,被包圍。魏只得派出司馬懿來防守。這一年諸葛亮50歲,司馬懿52歲。司馬懿帶大軍來到祁山準備開戰,派小分隊駐守,自己的主力去直撲諸葛亮大營,諸葛亮卻轉頭去了上邽了。司馬懿發現沒趕上諸葛亮。就立馬開始追,他跟身邊人,你們不知道他,一定會安營紮寨,快點就可以趕到,對了。諸葛亮成也謹慎敗也謹慎。做擅長的事情時,最容易被人看出破綻。小戰後對峙,諸葛亮撤回祁山,司馬懿還是追,諸葛亮也正等著呢,司馬懿殺過來了,拼吧。結果戰爭沒開始,司馬懿的軍隊建立一座更加堅固的大營,兩支軍隊不打了,都在搞建築了。司馬懿固守待援,這是看著你。引起許多不理解,這是高明的不掉入你給定的選項裡。

《三國演義》中的司馬懿就是一個有大局觀的人,正是憑藉著豁達的氣度和過人的判斷力,他才能在每次重大選擇之後不怨天尤人,不後悔,才能在智慧超群的諸葛亮面前不落下風。為了不落入諸葛亮的佈局,司馬懿一直跟諸葛亮擰著勁兒,偏不按常理出牌。


《三國演義》裡面對空城計,大軍師司馬懿的選擇真的錯了嗎?

我們在生活中也常有這種情況,自己的選擇被他人提前做了安排,這個安排如果來自競爭對手,輕則會干擾我們的思路,重的就會使我們陷入被動的局面。面對諸葛亮的聰明佈局,司馬懿就一直堅守,千萬不能掉進諸葛亮的佈局裡來?

所以說,這時候我們在出於綜合情況做出選擇後,一定要有定力和耐心,不能朝令夕改!自亂陣腳只能是被對手打個措手不及!所以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方是大丈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