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要不要為孩子,犧牲自我呢?

——再讀《無聲告白》

“我們終此一生,就是要擺脫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媽媽要不要為孩子,犧牲自我呢?

故事的開篇就是少女莉迪亞的死亡。自殺?他殺?但這不是一本推理小說。作者伍綺詩是香港第二代移民。她的華裔背景,成就了這本獨一無二的書。本書是她的處女作,2014年贏得獎項無數。

媽媽要不要為孩子,犧牲自我呢?

l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的美國。李太太,其實是白人女子,嫁給了華裔李先生。出身赤貧的李先生在歧視和白眼中長大,融入白人群體是他的人生追求目標,貫穿於人生的各個階段。他努力讀書,考到哈佛大學,但失去了留校任教的機會。只好接受二流大學謀到的職位。由單親媽媽養大的李太太,她的志願是當醫生。考上哈佛大學本以為踏上母親夢想的人生坦途,卻意外懷孕,只好奉子成婚且中斷學業。生完老大、老二,陷入日復一日的生活瑣碎中,離醫生的夢想漸行漸遠。直到她母親的猝然離世,觸發了她對人生意義的深思--決不能活的象母親一樣,了無生息。於是,她捨棄家庭,離家出走,重修學業。九個星期後,一次暈倒後發現已懷上了老三。畢生追求黯然消散,不得不迴歸家庭。無奈之下,人生希望寄託到二女兒莉迪亞身上。莉迪亞在承受了母親不告而別的恐懼後,迅速長大。為了不再次失去母親,拼命學習物理和科學,希望替母親成為醫生。但是,隨著學業難度加深,越來越吃力,她知道註定要令母親失望了。夜裡,她逃向了湖邊,以求重、生和解脫,卻不幸溺亡。

書中反覆出現的一個道具是李太太母親的烹飪書。這是李太太唯一保留的母親的遺物,每當讀它就想起母親渺小、孤獨的一生。“你不想要這樣的生活”,她提醒自己,“你的人生不止如此。”但她終究沒有逃脫將她拉回平庸的命運。而那本烹飪書,被老二莉迪亞藏了起來。李太太被告知書被扔掉時,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覺得這是一個徵兆--女兒不會侷限在廚房裡。到女兒溺亡後,這本書又出現了。這本書,其實象徵著三代女性的人生意義和價值:女人,不應該固守在廚房灶臺邊。

李太太錯了嗎 ?在家庭和自我之間,她沒有勇氣真正拋下責任,只能犧牲自己,帶著委屈、怨恨。看到二女兒,她忽然看到了希望,她決定不象自己的母親一樣,把女兒限制在家庭和丈夫的禁錮中,而是傾其所能的指引、庇護女兒,讓她做出超越自己的成就。做女兒成長的基石,難道也錯了?錯不在期待,而是她的期待太沉重了,女兒撐不起母親的夢想,又不敢放棄,怕母親再次消失。負擔和壓力,摧毀了一個人,摧毀的又不僅是一個人。

究竟該做怎樣的媽媽呢?先做到60分吧。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是對的,不要每天淹沒在柴米油鹽中。只是要在追求自己的夢想和照顧家人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尤其不要把自己的夢想轉嫁給孩子。引用紀伯倫的詩:“你們的孩子,都不是你們的孩子……你們可以給他們愛,卻不可以給他們思想。因為他們有自己的思想。”見下圖。

媽媽要不要為孩子,犧牲自我呢?

這本書,推薦所有的父母都備一本,尤其是懷揣夢想而沒有實現的父母。先想清楚,自己要成為什麼樣的人,再去思考--成為什麼樣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