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要不要为孩子,牺牲自我呢?

——再读《无声告白》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妈妈要不要为孩子,牺牲自我呢?

故事的开篇就是少女莉迪亚的死亡。自杀?他杀?但这不是一本推理小说。作者伍绮诗是香港第二代移民。她的华裔背景,成就了这本独一无二的书。本书是她的处女作,2014年赢得奖项无数。

妈妈要不要为孩子,牺牲自我呢?

l故事发生在半个世纪前的美国。李太太,其实是白人女子,嫁给了华裔李先生。出身赤贫的李先生在歧视和白眼中长大,融入白人群体是他的人生追求目标,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他努力读书,考到哈佛大学,但失去了留校任教的机会。只好接受二流大学谋到的职位。由单亲妈妈养大的李太太,她的志愿是当医生。考上哈佛大学本以为踏上母亲梦想的人生坦途,却意外怀孕,只好奉子成婚且中断学业。生完老大、老二,陷入日复一日的生活琐碎中,离医生的梦想渐行渐远。直到她母亲的猝然离世,触发了她对人生意义的深思--决不能活的象母亲一样,了无生息。于是,她舍弃家庭,离家出走,重修学业。九个星期后,一次晕倒后发现已怀上了老三。毕生追求黯然消散,不得不回归家庭。无奈之下,人生希望寄托到二女儿莉迪亚身上。莉迪亚在承受了母亲不告而别的恐惧后,迅速长大。为了不再次失去母亲,拼命学习物理和科学,希望替母亲成为医生。但是,随着学业难度加深,越来越吃力,她知道注定要令母亲失望了。夜里,她逃向了湖边,以求重、生和解脱,却不幸溺亡。

书中反复出现的一个道具是李太太母亲的烹饪书。这是李太太唯一保留的母亲的遗物,每当读它就想起母亲渺小、孤独的一生。“你不想要这样的生活”,她提醒自己,“你的人生不止如此。”但她终究没有逃脱将她拉回平庸的命运。而那本烹饪书,被老二莉迪亚藏了起来。李太太被告知书被扔掉时,非但没有生气,反而觉得这是一个征兆--女儿不会局限在厨房里。到女儿溺亡后,这本书又出现了。这本书,其实象征着三代女性的人生意义和价值:女人,不应该固守在厨房灶台边。

李太太错了吗 ?在家庭和自我之间,她没有勇气真正抛下责任,只能牺牲自己,带着委屈、怨恨。看到二女儿,她忽然看到了希望,她决定不象自己的母亲一样,把女儿限制在家庭和丈夫的禁锢中,而是倾其所能的指引、庇护女儿,让她做出超越自己的成就。做女儿成长的基石,难道也错了?错不在期待,而是她的期待太沉重了,女儿撑不起母亲的梦想,又不敢放弃,怕母亲再次消失。负担和压力,摧毁了一个人,摧毁的又不仅是一个人。

究竟该做怎样的妈妈呢?先做到60分吧。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是对的,不要每天淹没在柴米油盐中。只是要在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照顾家人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尤其不要把自己的梦想转嫁给孩子。引用纪伯伦的诗:“你们的孩子,都不是你们的孩子……你们可以给他们爱,却不可以给他们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见下图。

妈妈要不要为孩子,牺牲自我呢?

这本书,推荐所有的父母都备一本,尤其是怀揣梦想而没有实现的父母。先想清楚,自己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再去思考--成为什么样的父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