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傳統文化裡哪個子的論點與馬斯洛理論吻合?

運動健康與科學


我覺得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弄明白什麼是馬斯洛理論。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是亞伯拉罕·馬斯洛在1943年提出的,其基本內容是將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它是人本主義科學的理論之一,其不僅是動機理論,同時也是一種人性論和價值論。

簡單介紹一下五個層次的需求:

生理需要:呼吸、水、食物、睡眠、生理平衡、分泌、性;

安全需要:人身安全、健康保障、資源所有性、財產所有性、道德保障、工作職位保障、家庭安全;

情感和歸屬需要:友情、愛情。性親密;

尊重需要:自我尊重、信心、成就、對他人尊重、被他人尊重;

自我實現需要:道德、創造力、自覺性、問題解決能力、公正度、接受現實能力。

我國傳統文化在春秋戰國時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盛況,各家的理論觀點層出不窮,都提出了自己的中心思想。比較著名的學派有儒、道、法、墨、兵、雜、縱橫、陰陽、小說。各派的思想大致如下:

儒家:核心思想是“仁”,主張“德治”和“仁政”;

道家:主張“道法自然、清靜無為”;

法家:主張依法治國;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

兵家:主張“事備而後動”;

雜家:以“兼儒墨,合名法”為主

縱橫家:即合縱連橫

陰陽家:提倡陰陽五行學說;

小說家:是先秦與西漢雜記民間古事的學派。

從以上各派的主張,個人認為還是儒家比較符合馬斯洛理論。儒家重視道德倫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養,孔子的理論的核心是“仁”,他主張“愛人”,要求人與人之間要相互愛護,融洽相處;實現‘仁’要做到待人寬容,“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而體現仁的制度或行為的準則是“克己復禮”。荀子認為人生來就是有感官上的要求,餓了要吃飯,冷了要穿衣,這就形成了人們“好利”“好聲色”的本性需求。

因此從這些理論中我覺得以孔子荀子為代表的儒家思想比較符合馬斯洛理論。


歷史影視小迷弟


馬斯洛理論即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講的是人的需求從低到高依次分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五種需求。

這種理論被西方人以及部分中國人奉為圭臬,在西方心理學教科書中佔了一席之地,而且還收進了經濟學教科書中,成為消費者的消費行為理論的理論基礎。

 

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最根本之處就是在討論人為什麼要行動?為什麼要做這樣的選擇而不是那樣的選擇?

 

這個理論經不起推敲。

 

西方人喜歡發展理論,然而,只要談到理論,就是在限制人的思維,把人給框在理論裡,而且需求層次理論太單一,很難運用在方方面面,比如對於集體主義文化就不適用,比如作出冒著生命危險救人的人,比如有些人就是愛冒險,不顧生命安全……

事實上,關於人,而不是科技,西方人不是專家,中國人才是。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聖賢就已經展開討論,不管是哪個子,都是有一套系統的知識講如何做人做事,只是側重點不同。

 

翻開《大學》第一章你就能看到,做人要“內聖”“外王”,從格物致知開始,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一直到平天下。

孟子說的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按馬斯洛的理論是不能解釋和理解的。

 

無論處於什麼樣的環境和狀態,擺脫動物性,學會做人是根本,內外兼修才是硬道理。





文化新思維


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