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每天陪孩子捋捋心情:不良情緒寫下來、和好朋友聊聊天、多做幾次深呼吸

由於疫情原因,超長寒假可能讓很多孩子都難以適應。即便有些小孩子還處在懵懵懂懂的年紀,但在大人焦慮的狀態下,也能感受到“異常”的氣氛,稱外面有“小怪獸”。疫情下,家長們該如何守護好孩子的心?

疫情下,每天陪孩子捋捋心情:不良情緒寫下來、和好朋友聊聊天、多做幾次深呼吸

大多數人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可能會產生心理學所說的“應激反應”,更何況孩子。應激的常見反應表現為情緒、認知、行為、心理發生變化。疫情期間,很多大人和孩子都有這些現象出現:焦慮、恐懼、抑鬱、憤怒、失望、抱怨等,情緒起伏比平時強烈;自我價值感降低、茫然、注意力不能集中、猶豫不決等;不敢出門、盲目消毒、反覆洗滌等;可能出現失眠、疲乏、食慾性慾減退、便秘等。但家長們一定要了解,這些感受都是人體對壓力的反應,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消退。同時,要學會與這些症狀和平共處,不要強求自己沒有情緒反應、完全做到不緊張。瞭解這些後,要把這種認知告訴給孩子。

事實上,很多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比我們想象的要強大。非常時期,很多孩子似乎“一夜之間長大了”。主動捐出壓歲錢,生活上自己照顧自己,還給前往一線的父母加油打氣。不少孩子給身在一線工作的父母視頻時說道“我想要成為你這樣的人”。有媒體報道,一名10多歲的男孩與媽媽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一位沒有戴口罩的拾荒老人,小男孩立即讓媽媽停下電動車,將手中的空瓶子遞給老人的同時,又回頭跟媽媽要了個新口罩,雙手遞給老人說:“不戴口罩容易感染病毒,這是媽媽買的新口罩,您戴上吧”。在浙江省紹興市中心醫院,一位3歲的小患者有發熱症狀,最終查明不是新冠肺炎。在醫護人員悉心照料下,這名小患者很快治癒出院。走出醫院大門的那一刻,3歲的孩子認真地低頭彎腰向醫護人員深深鞠躬表示感謝。類似的事情還有很多,都讓我們感受到了孩子的純潔和善良。

眼下,不少地區都已陸續開學,經歷了兩個多月的疫情階段,如何幫孩子更好地恢復心理狀態,迴歸正軌,給家長們一些建議:1.儘量保持跟平時一樣的生活規律,睡眠、進食、運動、娛樂、家務,一樣都不能少。2.每天抽出一點時間,陪孩子把心情“捋一捋”,把不好的情緒寫下來,比如心情有多不好,因為什麼不好,不好到什麼程度,寫得越詳細越好。3.鼓勵孩子多做些可以讓自己平靜和愉悅的事情。比如聽喜愛的音樂,看喜歡的影視劇,適度做室內運動,或專注於自己認為有意義的事情等。4.保持社會聯繫,親友相互支持。每天至少保持一次和親友之間的聯繫,讓孩子瞭解親朋好友此時正在做什麼、想什麼,當發現大家也有相似的感受之後,就會釋然很多。5.每天做幾次深長的腹式呼吸(深呼吸),一定程度上能幫助身體和情緒恢復平靜。

此外,給大家一份心理狀態自測表,共20道題目,家長可結合自己或孩子近30天內的情況進行自測。如果在過去30天內,經常出現這個情況就選“是”,不是經常出現就選“否”。評分標準為:“是”記1分,“否”記0分。所有條目得分相加,總分超過7分及以上,提示需要引起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