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女小漁》:每一顆心靈都需要成長,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安放

小漁的眼神總是怯怯而又純良,看起來是那麼稚嫩清純,如路邊不起眼的野花。可是當她站在樓頂的邊緣躲避移民局盤查時,眼睛裡又有一份透著驚懼的機敏,隨風揚起的裙襬包裹下的小小身軀,如山崖上的野草一般柔弱而堅韌。

小漁從大陸來紐約陪伴半工半讀的男朋友江偉。由於無法取得居留權,只能在唐人街當非法勞工。為了獲得綠卡,她在江偉的安排下與六十多歲的意大利老頭馬里奧結婚。這是一場最純粹的利益交換的婚姻,這是兩個男人與一個女人的結合與分離,這是兩種文化之間的碰撞與摩擦。

江偉的自私、猜忌,馬里奧的孤獨、善良,小漁的柔順、包容與妥協,她在兩個男人的角力裡不斷成長,她在兩種文化的喂育裡重新萌發。一張綠卡,贏得一段喚醒靈魂的忘年友情;一張綠卡,放下一段扼殺靈魂的愛情;一張綠卡,換來了小漁青春的自我覺醒。

導演張艾嘉以她女性特有的細膩委婉,娓娓道來一個溫情瀰漫的故事。這是一部沒有表演的電影,只有不疾不徐的生活呈現,有艱辛、有掙扎、有冷漠、有懷疑、有恨也有愛,似乎都在提醒我們對生命本身的思考。

下面我就從三個主要人物的人格特質,來分析他們的各種生活問題以及衝突產生的原因,並談一談東西方文化對不同人格塑造的影響,來增加我們對各種文化背景人群的理解和包容。

《少女小漁》:每一顆心靈都需要成長,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安放

01.小漁的自我依賴於他人,最終合法的社會身份讓她有了覺醒的勇氣

小漁就像一條不起眼的小魚,隨波逐流,沒有人會注意到她的存在。她是孤兒,這是她不能選擇的人生,她隨遇而安,沒有悲切和遺憾。

①小漁沒有自己的需要,但是她隨時被需要著

當江偉的媽媽擔心兒子會娶一個美國女孩,她可以冒著風險非法滯留在美國。為了一張綠卡,當江偉安排她嫁給一個從未見過面、只是要價便宜的老頭,她就嫁了。

站在笑容滿面的馬里奧身邊照“結婚照”的時候,背後是江偉憤怒到扭曲的臉龐。小漁怯怯地、不知所以地夾在兩個男人中間,她沒有自己的情緒,就像馬里奧窗臺上的那一盆小花,只是按需要被擺放在那裡。

小漁就像一杯淡淡的綠茶,不細細品味,沒有人嗅得到她的芬芳

。可是她就能用那一點點的清香,慢慢融化了生活怪癖的老頭馬里奧。她崇拜馬里奧是個大作家,認真地拜讀他的著作,她給馬里奧買報紙,幫馬里奧洗衣服,給馬里奧做一頓可口的中國飯,她慶幸並感激遇到幫了自己和江偉的馬里奧。她是善良的,於是也總能看到別人的善良。

小漁樸素嫻靜的中國女性特質,就像天空裡的一顆星星,靜悄悄的散發著光芒。

《少女小漁》:每一顆心靈都需要成長,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安放

②綠卡給了小漁自我覺醒的勇氣

馬里奧好奇小漁為什麼要經歷和他結婚這一系列麻煩事,小漁說:“為了江偉。”馬里奧很詫異:“只是為了他?”

馬里奧聽到小漁是從一個出國訪問的文化團裡逃脫,問她:“你不怕嗎?你不怕他們找到你,把你送回去嗎?”小漁說:“不,江偉在這兒。”

江偉就是她全部的天地,也是她所有的人生,她像母親一樣對江偉關懷備至、體貼入微。她就像江偉媽媽和江偉生活的擺設品,她的存在只是因為江偉需要她的存在,她的價值只是為了江偉才有了價值,她是江偉不易察覺的需要。

當意識到江偉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她迷失了,她跟馬里奧哭訴:“我不知道我為什麼拿綠卡?”當馬里奧同意不去辦理綠卡,她又責怪馬里奧不幫助自己,她不知道應該何去何從。

她還在需求江偉的認同:“你相不相信我和馬里奧真的一點事都沒有?咱們兩個在一塊,是不是要彼此信任?”江偉說:“管他呢,反正都是過去的事了,再過一些時候就忘了。”小漁的眼神終於出現了懷疑。

馬里奧安詳的離開了,在他的“好孩子和好朋友”小漁的陪伴下。江偉不停的催促著小漁離開,門外的江偉還在等待小漁為他而捨棄,小漁終於意識到自己的感情需要被尊重,她回到屋裡,為馬里奧拉上了窗簾。

馬里奧喚醒了小漁內心深處的自我意識,綠卡給了小漁社會認可的身份,這是覺醒的前提,也讓她有了獨立的根基。

《少女小漁》:每一顆心靈都需要成長,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安放

02.江偉的自我自私而狹隘

江偉家鏡不錯,他是讓媽媽驕傲的兒子,也是被媽媽寵溺出來的兒子,他的眼裡只有自己,沒有小漁。

① 江偉的眼裡只有自己的需求,自私又狹隘

他提醒“嫁”給馬里奧的小漁:“我要你記住,你是我的人。”只能屬於他的小漁就像他自己的附屬物。他甚至不允許小漁有自己的情緒,他無法容忍她對一個老頭釋放出的善意。小漁是他的,善良是他的,純真是他的,溫暖是他的,她就是自己的一個器官。他笑她才能笑、他痛苦她必須痛苦,她不能有自己的感受,更不能表達自己的感受。

他需要的時候,小漁必須要出現;他難過的時候,小漁必須要撫慰;他憤怒的時候,小漁必須承受。

當小漁不忍扔下重病的馬里奧離開,他仍然決絕地告訴小漁:“我只等你五分鐘!就五分鐘,你不下來我就走,你愛在那裡多久就多久!”在他眼裡,小漁沒有選擇權,小漁只能聽命於他、服從於他、歸屬於他。

他對小漁的愛情,只是男人的佔有慾和支配欲,自私又狹隘。

《少女小漁》:每一顆心靈都需要成長,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安放

②江偉的眼裡也只有自己的付出,如同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

他看不見小漁津津有味地吃著螃蟹腿,他看不見小漁為他徹夜的等候。他不需要提前告訴小漁要把她嫁給一個糟老頭子,他看不見一個妙齡女子和一個男人獨處一室的風險,他換鎖裝燈,只是為了專屬於自己需求的小漁的貞潔。

他看不見小漁也需要他的理解與安慰,也看不見小漁的犧牲與妥協。他毫無愧疚的劈腿劉明的女朋友,卻委屈地告訴小漁:“你知道我這幾個月是怎麼過的,什麼都亂套了,你跟那個老傢伙越好,我心裡越不是滋味兒。”他就像一個沒有長大的孩子,從媽媽的懷抱來到小漁的懷抱,他仍然是一個“浪子頑童”。

正如張銘遠在《中國人的人生曲線》一書中所說,中國的不少夫妻關係,“恰如一個驕橫的兒子和一個溫柔的母親的關係一樣”

《少女小漁》:每一顆心靈都需要成長,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安放

03.馬里奧的自我獨立而自由

馬里奧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年輕時因為反越戰蹲了三年監獄。出獄後的生活窮困潦倒,但是他“始終站在好人那一邊”,他的內心充滿秩序。

①馬里奧知道自己需要什麼,他始終都固守著自己的世界

他為自己的理想而寫作,寫下的也是自己的理想,不論世俗是否認可。混亂的書房一如他一團亂麻的生活,但是那些稿件永遠都擺放在應有的位置,任何人都不能移動,任何人都不能隨意安置,那是屬於他的心靈。他寧願做一個“快樂的死人”,也不向主流價值妥協。

馬里奧生活的如此孤獨,孤獨的人對哪怕一絲一毫的善意都是敏感的。小漁身上那種東方女性特有的奉獻與犧牲、關懷與隱忍,一點點沁潤了他原本就善良的心。

馬里奧被小漁單純的執著喚醒,這個女孩可以任勞任怨地打黑工,用那麼微薄的收入給自己交房租。這個女孩生活的如此艱辛,卻樂觀地懷抱去百老匯看歌劇的夢想。馬里奧被觸動了,他開始重新書寫自己的人生,他答應寫好了給小漁看。

《少女小漁》:每一顆心靈都需要成長,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安放

②馬里奧懂得尊重別人的需要,他是小漁靈魂的引路人

他為未歸的小漁留門開燈,他趕出霸佔衛生間的前妻,他修好停擺的鬧鐘;他學中文的“謝謝”,感謝小漁給他做中餐的家庭料理,他真誠地誇獎會講雙語的小漁“很了不起”;他鼓勵打黑工被剝削的小漁將來要組織女工去為自己維權;為了通過移民局的考察,他認真熟悉小漁的生活,他說有錢會把掙小漁的錢還給她。

當小漁確定江偉出軌準備放棄申請綠卡,馬里奧堅定地提醒她:“這是你的決定我們就不去,我尊重你的決定,不是江偉的。你也該在這時候學一學,多尊重你自己,這是你的人生。”

綠卡順利地辦下來了,馬里奧勸慰失魂落魄的小漁:“你會原諒你的男朋友嗎?你是愛他的,沒多久你就會嫁給他。就像我和麗塔,我非常愛她,可是當時太年輕,太不成熟,不懂得珍惜,但現在已經晚了”。

他像一個慈父一樣守護著小漁,他看到她的光芒,欣賞她的美好,讚美她的品性。他是小漁的一面鏡子,他的存在,讓小漁照出了自己的樣子,他的引領,讓小漁看見了自己。他是小漁靈魂的引路人,他用自己臨終的微笑,點燃了小漁的靈魂,小漁也照亮了他人生最後的一段旅程。

《少女小漁》:每一顆心靈都需要成長,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安放

04.理解東西方文化不同的人格塑造,才能理解不同的人在生活世界裡的文化自覺

西方人的自我是獨立的自我,具有自由、理性與個性;中國人的自我是互倚的自我,強調犧牲、妥協、忍讓,個人從屬於家庭、集體。

① 西方人是邏輯分析思維,強調自己控制和主宰自己的命運;中國人是辯證思維,強調維繫關係的整體性

在中文裡,“我”即是主語也是賓語。但英語會用“me”代替“I”來用做賓語;這樣的分工在某種程度上維護了“I”的自主性。另外,英語“我” 字大寫只有一個字母“I”;而中文有一百多個“我”的代詞,這些語言行為,看起來是表達對他人的尊重,卻掩蓋了冒不出來的自我!

基督教認為在上帝面前的內在靈魂才是一個人真正的自我,每個人上帝面前都是一個獨立的存在,都是以自己的靈魂和上帝交流,至於社會地位、身份和權力並不重要。

馬里奧即便是一貧如洗,即便是荒唐的生活引來生命之憂,即便明知寫出來的作品沒有人讀,他對自己認可的理想主義也有一份堅守。他質疑政府不允許女性墮胎,他說“好像他們有權去控制女人的生育自由”。自由,是西方文化最看重的個人權利。

中國哲學是天人合一的哲學,強調人不能離開社會和家庭而獨立存在。因為睡過頭上班遲到的江偉,面對老闆侮辱人格的羞辱只能唯唯諾諾。此刻他首先要考慮的不是自己的感受,而是他是媽媽的兒子,小漁未來的丈夫,他先要考慮自己是家庭的一員,然後才是他自己,他要先為家庭負責,才是為他自己負責。

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尼斯貝特說:東方人見森,西方人見木。這句話高度概括了東西方世界觀的差別。

西方人的思維是分析性的,他們善於發現制約著物體運動的規律,因而西方人具有控制和主宰自己命運的感覺與想法。中國人的思想是整體性的,注意的是一個人所在的場所和背景,因此中國人的思維是辨證的,中國人能容忍、承認矛盾、善於在矛盾中妥協,喜歡從整體性上看問題,追求中庸的處世之道和和諧的關係。

《少女小漁》:每一顆心靈都需要成長,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安放

② 西方人的特色是自我依賴,中國人的特色是相互依賴

西方人作為個體面對社會,他們是一個獨立的單元、具有獨立的自我結構。他們強調自我與他人的分離,他們的自我就是他自己,不包括其他任何人。因此,西方人看問題依賴自己的觀點。

馬里奧和前妻明明相愛,可是誰也不願意為對方改變生活方式和放棄自己的理想。他們活得都很狼狽,也都不幸福,即便如此也沒有妥協與退讓,他們認為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受。

西方文化裡的自我強調個人的天分、潛能、需要和權利,強調個人奮鬥,強調獨立自主的,與眾不同的個性。中國人傳統的自我就是儒家傳統的自我,強調人與人之間的聯結與和諧,

心理學家朱瀅得出結論說:中國人依賴於別人的觀點,而英美人依賴自己的觀點。東方人的自我概念強調同他人的關係。離開了父母、好朋友、同事等,自我的內容就很少了。而英美國家是絕對的獨立的自我。自我不包括好朋友、父母、同事等,只包括他自己。

馬里奧問江偉即將跟自己結婚的小漁是否知道此事,是不是同意嫁給自己,江偉平靜地告訴馬里奧她不知道:“她沒有選擇。”對於江偉來說,小漁的未來就是自己的未來,他們是一體的,他的決定是為兩個人生活作出的決定,他的選擇是為兩個人的生活作出的選擇。

江偉的朋友老柴感慨:“一家三口分開六年,圖的就是闔家團聚的好日子……但是精神上我們不會再寂寞了!”

這是中國文化里人與人互倚的自我結構,我中有你,你中有我,強調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聯結。一個人屬於各自社會而沒有獨立的自己,自我與非自我的界限只是父母、親人、朋友這些自己人與外人的區別。

《少女小漁》:每一顆心靈都需要成長,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安放

③ 西方人是個性化自我,中國人是集體性自我

西方文化裡獨立自主的個性化自我,不受外物和他人的支配和奴役,他們強調做自己。中國文化是相互依附的集體性自我,強調犧牲與奉獻,尤其是對女性。

中國的女性大都更善於做母親,而不是做妻子,這是女人的天性和自己母親的言傳身教使然。傳統的家庭實際上是由母親來操持的,所以母親就成了她們的啟蒙教師和權威指導者。中國子女很少能夠看到母親如何做妻子,但是都能看到母親如何做媽媽。這就使她們對於在丈夫面前做母親,有一種天然的嚮往和本能的信手拈來。

性別研究者秦博說:在傳統家庭長大的兒子,自然也更安於作孩子。在他們看來,婚姻不過是從一個女人的懷抱轉向另一個女人的懷抱。那麼,在前一個女人的懷裡幹什麼,在後一個女人的懷裡也幹什麼;對前一種女人是什麼態度,對後一個女人也無妨採取這種態度,而後一個女人也往往吃這一套。

對於江偉來說,他在家接受媽媽的照顧,出國接受媽媽給他安排的小漁的照顧,他對小漁的佔有慾、支配欲和唯我獨尊,都好像一個被寵溺大的兒子對母親的任性與撒嬌。

最好的關係是,是我沒有失掉我的主體性,你也沒有失掉你的主體性,而是兩個人在關係的過程中,彼此的尊重對方是一個平等的存在,而最終全然相遇。但是集體性自我的文化人格,往往是更關注別人的需求,忽略自己的需求。

《少女小漁》:每一顆心靈都需要成長,每一個靈魂都需要安放

結語

張艾嘉說這是她最喜愛的作品之一,她覺得影片讓她感受到,每個人都卡在生活的某個邊緣,對什麼都不信以為真,對什麼東西都會保留一個質疑的、側目而視的姿態,這是一種讓人清醒看待人生的狀態。

東西方不同文化中的自我-他人關係,決定了這兩種文化中不同的自我觀或者自我結構。生活在多元文化的時代,讓心靈在不同的文化當中浸泡,看到不同靈魂閃耀的光芒,多一份包容與理解,才能讓自我有更好的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