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末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一):生逢乱世,被掳匈奴

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胡笳十八拍》。

这是一个女人对天地神灵的痛诉,对乱离悲苦的无奈,她生不逢时,纵有满腹才华,也难逃乱世。东汉末年,她被掳至匈奴生活十二年,在胡地日夜思念故土,回汉后参考胡人声调,结合自己的悲惨经历,创作了哀怨惆怅,令人断肠的琴曲—《胡笳十八拍》。

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它的作者就是被称为我国四大才女之首的蔡文姬。拨开历史的面纱,琴声正随着她的心意在流淌,伴随着琴声歌声,似乎可以看见她正行走在一条由屈辱与痛苦铺成的长路上。

汉末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一):生逢乱世,被掳匈奴

蔡文姬,名琰,字文姬,东汉末年陈留圍人,父亲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

蔡文姬的家乡圍镇是一个普通的豫东小镇,位于今天的开封杞县(于镇镇),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相传当年是曹操养马的地方

在镇中心,有一条长八百米的小街,小街上并无特色之处,但街名很有意思。

因为蔡邕的府苑坐落在这条街上,后来人们为纪念他,便把这条街叫成了"蔡伯喈",时间长了便传成了"蔡白街"。

如今在圉镇最繁华的十宇路口,矗立着一座蔡文姬的雕像,在熙熙攘攘的人流中,这座雕像并不是十分显眼,她只是默默的注视着这里来往穿梭的人们。

汉末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一):生逢乱世,被掳匈奴

蔡伯喈也就是蔡文姬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书法家和文学,除《熹平石经》外,据传《曹娥碑》也是他写的,章法自然,笔力劲健,结字跌宕有致,无求妍美,古朴天真。

梁武帝对蔡邕的书法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称赞道:"蔡邕的书法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

当代史学家范文澜也认为两汉写字的艺术到蔡邕的写石经,达到了最高的境界。

他最大的贡献有两个,一是《石经》,另一个他在书法界里创造的"飞白体"。

蔡邕为人雅致,经常在竹林深处弹琴作曲,他制作的焦尾琴名传至今,成为乐器史上的经典。

蔡邕在洛阳是文坛的领袖,许多人以和他结交为荣,甚至后来一代雄霸之主的曹操都经常出入蔡府,把蔡邕奉为老师,向他请教。

也正是如此,在建安年间,曹操掌握政权之后,念及师生情谊,才将流离失所的蔡文姬从南匈奴量金赎回。

汉末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一):生逢乱世,被掳匈奴

生在这样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家庭,蔡文姬自小耳濡目染

在当时,造纸术和印刷术并不普及,书籍只是少数大家族才有的珍贵收藏,而小小的蔡文姬从小就接触到上千卷书籍,并在父亲的指导下学习读书写字。

有一回,蔡文姬百天的时候,蔡邕请来好多亲朋好友庆贺,并且为蔡文姬举行了"抓前程"的仪式。

当时桌上摆的有胭脂盒、金银首饰等等很多东西,其中还有一支笔。

最后蔡文姬在桌子上扒来扒去,别的都没拿,就抓住了这一支笔,这让蔡家人十分高兴。

《三字经》中有这样一句耳熟能详的话:"蔡文姬,能辨琴。"讲述的就是蔡文姬拥有过人音乐天赋的故事。

《幼童传》中记载:蔡文姬九岁时,父亲蔡邕夜间弹琴,突然断了一根弦,蔡文姬说:"是第二根弦断了。"蔡邕说:"你这不过是偶然说中罢了。"于是故意弄断一根问她,蔡文姬说是第四根。由此可以看出来蔡文姬在音乐方面的天赋。

然而,童年的幸福好景不长,长大后的蔡文姬以才气著称于当时,却并未因才气而获益更多。

汉末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一):生逢乱世,被掳匈奴

公元192年春天,16岁的蔡文姬遵照父亲之命媒妁之言,远嫁河东卫家。

才女出嫁自然是轰动一方,人们纷纷前来恭贺蔡邕之女的远嫁。

蔡文姬初期的婚姻生活很幸福,他的丈夫卫仲道是出色的士子,两人志趣相投,共同探讨诗词音律。

遗憾的是史书上关于卫仲道没有更多很详细的记载,而且很不幸的是蔡文出嫁不到一年,丈夫就去世了,新寡的蔡文姬又回到这个父母的家里面。

汉末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一):生逢乱世,被掳匈奴

公元190年,董卓进军洛阳,尽诛十常侍,废少帝刘辩,改立献帝刘协,专擅朝政,天下大乱。

为巩固自己的统治,董卓刻意笼络名满京华的蔡邕,将他一日连升三级,三日周历三台,拜中郎将,后来甚至还封他为高阳侯。蔡邕不得不接受封赏。

公元192年,司徒王允设计诛杀了董卓,至此把持朝政,同年蔡邕也被收付廷尉治罪。

为完成《汉史》,蔡邕请求黥首刖足,留下性命,士大夫也多怜惜他的才气,而冒死为他求情。

太尉马日磾听说后,急忙前往对王允说:"伯喈是旷世的奇才,清楚很多汉朝的事,应当让他续写解决后边的历史,让它成为一代重要的典籍。而且他忠诚孝顺的名声一向显著,获罪也没有缘由,杀了他岂不是会丧失威望吗?

但是,最终蔡邕也没能免去死罪。

汉末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一):生逢乱世,被掳匈奴

连续失去丈夫和父亲,蔡文姬面对没落的家国,徒生无限感慨,却又无可奈何。

然而,在这个充满血与泪的时代,充满悲愤和痛苦的时代,命运给予她的无尽的颠沛流离,是一首越唱越悲凉的坚忍之歌。而这首歌,才刚刚开始。

父亲死后,关中地区又发生李傕、郭汜的混战,长安一带百姓到处受难。

蔡文姬在其《悲愤诗》里记述道:"汉季失权柄,重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

战争导致蔡文姬也跟着难民到处流亡,当时羌胡番兵趁机在中原一带趁火打劫,掳掠百姓,载满战利品的队伍沿函谷关向西行走,沿途哭号连天。

蔡文姬的《悲愤诗》中对此作了形象的记录:"平土人脆弱,来兵皆胡羌。猎野围城邑,所向悉破亡。斩截无孑遗,尸骸相撑拒。马边悬男头,马后载妇女。长驱西入关,迥路险且阻。"

汉末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一):生逢乱世,被掳匈奴

就在这样的状况下,蔡文姬与许多被掳来的妇女,一起被带到南匈奴。

南匈奴是生活于北方的一支游牧民族,部落首领单于去世后,左贤王成为了掌管国事的首领。

来到南匈奴后,蔡文姬嫁给了虎背熊腰的匈奴左贤王,饱尝了异族异乡异俗生活的痛苦,并育有两子,大的叫阿迪拐,小的叫阿眉拐。

在这里,她学会了吹奏胡笳,学会了一些异族的语言。

史书中记载,蔡文姬在匈奴生活的这段时间,心情并不愉快。

她在《胡笳十八拍》中写道:"冰霜凛凛兮身苦寒,饥对肉酪兮不能餐。夜闻陇水兮声呜咽,朝见长城兮路杳漫。追思往日兮行李难,六拍悲来兮欲罢弹。"

汉末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一):生逢乱世,被掳匈奴

蔡文姬被强留在南匈奴的十二年间,在生活和精神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她既无法适应胡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也不能忍受与汉族迥异的胡人的生活习惯。

在身心两方面都受到煎熬的情况下,思念故国,思返故乡就成了支持她坚强地活下去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

公元208年,赤壁之战后,曹操基本扫平北方群雄,迎汉献帝到许昌,后又迁到洛阳,当年7月,始为丞相。

战乱减少后,洛阳城内又恢复了繁华景象,北方战乱逐渐平复,曹操开始把目光投向关外,而蔡文姬的命运也因此出现了转机,

十二年的北国生涯给蔡文姬的心灵上刻下了深深的痛苦烙印,在胡地所生的两个孩子也不能磨灭她回汉朝的理想。

汉末才女蔡文姬的传奇人生(一):生逢乱世,被掳匈奴

时代变迁,人物的命运也将同时代一起悲喜沉浮。

蔡文姬能否结束颠沛流离的异国生涯,回到自小生长的故乡,她用身世谱写的乱世悲歌又会弹出一个怎样的结局?


参考资料:《后汉书》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