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們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他們把鴿子關在一個木棚裡,並在木棚裡安裝3個按鈕。鴿子們可以啄這幾個按鈕。如果它們啄那個帶大寫字母X的按鈕,就會有食物從一個出口中放出。但是,科學家不會讓鴿子們這麼簡單地得到食物。在得到獎勵前,鴿子必須多次啄X按鈕。為了得到食物,鴿子每次需要啄X按鈕的次數還不相同。
啄10次,餵食口打開的概率為50%;啄40次,餵食口打開的概率為25%;啄80次或160次,餵食口打開的概率均為12.5%。
飢餓的鴿子不能確定,它們需要啄多少次才能得到食物,因為次數是由隨機性決定的。
現在,這些鴿子如同人類,希望儘可能少地勞作。所以,科學家把可能性給了這些帶羽毛的實驗對象,讓它們的生活變得簡單一點。如果一隻鴿子在啄了X按鈕10次之後還沒有食物出來,那就意味著它至少還要啄30次,才有可能得到食物。如果還得不到,那就要啄更多次。最糟糕時,它甚至需要再啄150次。但因為在50%的情況下,它只需要啄10次就可以得到食物,所以,最佳的策略就是中斷努力、重新開始。
科學家把這種機會提供給了鴿子:如果鴿子啄右邊的按鈕,所有燈光就會短暫熄滅,一秒鐘後,鴿子就又能夠重新啄X按鈕,並且有希望在10次叩啄之後就能得到食物。所以,右邊這個按鈕就是一個重啟鍵,讓實驗重新開始。
這些帶羽毛的動物“投資者”的總體實驗情況是這樣的:它們開始啄X按鈕,在一半的情況下,在10次叩啄之後就得到了食物。如果10次叩啄之後食物沒有出來,那麼它們至少還要繼續啄30次(假如不是更多次的話)。多麼令人不爽。在這種情況下,它們最好是啄重啟鍵,然後從頭開始遊戲,那麼叩啄10次之後得到食物的機會還是50%。從純粹統計學的角度來看,在叩啄10次後中斷,啄重啟鍵,然後重新開始,這是最佳的選擇。但這些鴿子會這麼做嗎?
不,除361號鴿子以外,所有鴿子都出錯了。
所有鴿子都一直啄到精疲力竭。它們沒有意識到,最好是在叩啄10次後就啄重啟鍵,重新開始。361號鴿子做得幾乎完全正確。它認識到在叩啄10次後,重新開始更為有利。如果人們用第三個鍵給這些鴿子一個燈光信號,情況就不同了:如果在10次叩啄後沒有食物出現,那麼,第三個鍵就會亮起。同樣,在40次或者80次叩啄後,第三個鍵也會亮起。 這下子,鴿子理解了。一旦按鍵亮起,它們就啄重啟鍵,然後從頭開始。沒有這個視覺上的幫助,這些鴿子就會一直痛苦地啄到160次,但361號鴿子除外。因此,361號鴿子可以成為好的投資者。
為什麼這麼說?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科學家們又做了一個更進一步的、有些令人難堪的實驗。用大學生來代替鴿子。
當然,不是給食物,而是給5分歐元。大學生被安排坐在一臺計算機前,連續不斷地按“L”鍵和“Enter”鍵,直到得到5分歐元獎勵。但大學生們不知道在得到5分歐元之前要按多少次鍵盤。通常情況下,按10次之後得到錢的概率為50%;按40次得到錢的概率為25%;按80或160次鍵後得到錢的概率均為12.5%。現在,如果將這場實驗與鴿子的實驗作比較,那麼,你會確定,其結構和鴿子實驗是完全一樣的。只是用“按鍵”代替了“叩啄”,用“5分歐元”代替了“食物”。同鴿子一樣,大學生們同樣有可能通過按“K”鍵和“Enter” 鍵來重新開始。對他們來說,如果在按了10次“L”鍵和“Enter” 鍵之後還沒有得到錢的話,最好中斷遊戲,重新開始。他們會這樣做嗎?
真是遺憾,大學生的成績並不比鴿子好。
作為投資者,如同鴿子一樣,也許所有大學生都賠了很多錢。只有361號鴿子有可能在法蘭克福謀到一個資產管理人的職位,因為只有361號鴿子沒有成為“沉沒成本”的犧牲品。在這場實驗中,究竟是哪裡出錯了?
只要稍有經驗並且稍加思考,我們就能知道,最好的策略是在10次嘗試之後中斷遊戲,重新開始。為什麼大家都不願意中斷呢?一種可能的解釋是因為我們都想努力避免損失。連續叩啄或者按鍵10次,已經投資了一定的時間和勞動。現在這些都要變為徒勞嗎?如果人們在10次按鍵後中斷遊戲,那就是承認那10次勞動白白浪費了,就是承認自己遭受了損失。我們不想要這種損失,我們想要避免它。
所以,大學生們會繼續按鍵。
這就是“沉沒成本效應”,它有些草率地被譯為“不浪費任何東西的謬誤”。
我們錯上加錯,只是因為想避免損失,因為不願承認自己犯了錯。只要繼續堅持我們原有的計劃,我們就會讓自己產生幻覺,覺得我們沒有做錯什麼事。
一個人,只要他曾經等過公交車,並且遇到過是繼續等待、還是選擇步行或者打車的選擇,他就可能犯過這樣的錯誤。是什麼阻礙一個人選擇步行呢?還是這種觀點:現在我已經等了這麼久,如果我改為步行的話,一切就都白費了。人們不好意思承認等了很久的車是一個錯誤,也就沒有立即改為步行。這流逝的等待時間已經失去,人們想要避免這種損失。所以,我們繼續待在站臺上,等待,等待。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種行為方式是錯誤的。如果人們認識到已經犯了一個錯誤,那麼,就應該糾正這個錯誤,而不能顧忌迄今為止已經投入了什麼。另外的一個例子更加說明了這一點:
假設你是一家飛機制造公司的總裁,你必須作出決定:公司投入了1 000萬美元,用於研發一種隱形飛機。當項目完成90%的時候,一個競爭對手已將同樣的飛機投放市場,並且比你公司將要生產出來的飛機性能更好、價格更便宜。那麼,你是應該繼續投入最後的10%的項目研發費用以完成這個項目呢,還是應該提早結束這個項目?
你如何決定?大多數被提問的受試者都主張應該投入最後的100萬美元,把項目完成。從企業經濟學的角度來看,這是非常荒謬的。如果你已經知道這個項目絕對不會有成功的希望,那麼,你就應該立即終止它,不管到目前為止你投入了什麼。你不這麼看嗎?那我們再問另外一個問題:
假如你是一家飛機制造公司的總裁。一位員工建議投入100萬美元來開發一架隱形飛機。但一位競爭對手已經開始將同樣的飛機投放市場。並且可以預見到,它的飛機性能更好、價格更便宜。你會將資金投入這種飛機的研發中嗎?
現在你傾向於投入這100萬美元嗎?肯定不會。可是,稍加比較之後你就會發現,這實際上同第一種情況一樣:你應該將100萬美元投到一個沒有成功希望的項目裡嗎?最好不要。只是因為你已經在這個項目裡投入了900萬美元,就應該再毀掉最後的100萬美元嗎?這沒有什麼意義。
這正是“不浪費任何東西的謬誤”。我們傾向於繼續投資,只是因為我們已經投入了資金。但終止一項投資或者一個項目的決定,不應該受到目前為止我們投入了什麼的影響。如果你認識到,資金損失了,項目失敗了,那麼,你應該毫不猶豫地立即終止項目,而不要去管已經投入了多少錢。在錯誤的基礎上再投入新的資金,不會改善你的收入。
“不浪費任何東西的謬誤”會讓你損失更多
及時止損,才是成年人的表現。這就是逆向投資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