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與西方的落差:從18世紀中期的“盛世”到19世紀末期的低谷

18世紀中期(1750年)的世界是什麼樣?當時,中國的GDP佔世界的32%,印度佔24%,歐洲五國英、法、德、俄、意佔17%。

大清朝擁有著世界上三分之一左右的財富。

中國與西方的落差:從18世紀中期的“盛世”到19世紀末期的低谷

但是,財富的數量是一回事,社會發展的實質是另一回事,而後者更多地與社會運行的理念和機制有關。


此時,歐洲已經建立起議會,科學也很發達。大名鼎鼎的牛頓,其實是17世紀的人物。到了18世紀,科學研究已經在歐洲蔚然成風,各國都有科學院,各地都有科研小組,生物、化學、物理、數學等發展迅速。

另一方面,伏爾泰、盧梭、狄德羅、康德等一批思想巨擎,也在文藝復興後推動了觀念進步,為現代社會的形成奠定了原則

可以說,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歐洲都成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引領者

中國與西方的落差:從18世紀中期的“盛世”到19世紀末期的低谷

中國在18世紀中期是清朝乾隆年間,史稱的“康乾盛世”達到了高峰,但也是專制帝制的登峰造極之時。

當時的中國人,連地球是圓的都不知道。能讀書識字的人,也基本都固守儒家的經典,輕視科學技術,不關注自然。隨後,中國很快就被歐洲超越了。

英國在莎士比亞、牛頓、瓦特之後迎來了產業革命,中國在乾隆之後迎來了嘉慶和道光,兩個國家在1840年鴉片戰爭(英稱“通商戰爭”)中遭遇,結局可想而知。


英國的產業革命、美國的獨立戰爭、法國的大革命,這三件事改變了世界歷史的走向。除了那些沉睡或裝睡的國家,整個世界都在熱火朝天地邁向現代化

中國與西方的落差:從18世紀中期的“盛世”到19世紀末期的低谷

在這個過程中,中國也曾嘗試做出改變,但都受制於清朝的保守勢力,而基本以失敗收場了。

日本這個一度努力向中國學習的國家,卻在現代化進程中實現了反超。

甲午戰爭,除了性質評價,也可以看作是一次對大清與日本現代化成果的檢驗。清朝戰敗,向日本賠款2.3億兩白銀,相當於日本七年的財政收入。

據日本記載,當他們拿到這筆賠款後,高興得不知道該怎麼花。用這筆賠款,日本買武器、開工廠、造鐵路、辦學校,迅速騰飛了起來。

中國從1850年GDP佔世界32%,到1900年就只佔6%了,可以說是一落千丈、沉淪得驚人。

中國與西方的落差:從18世紀中期的“盛世”到19世紀末期的低谷

與此同時,歐洲、美國則強勢崛起。1900年歐洲五國的GDP佔世界54.5%,而美國後來居上,二戰後GDP達到世界的56%。

對自然的關注和社會的進步在長時段的歷史進程中產生了深遠影響,迸發出了再英明神武的統治也不可阻擋的澎湃力量


衡量國力的主要標準是GDP,也就是國民生產總值。儘管歷史上的GDP統計並不完全準確,但是作為一種參考,它也能夠從總體上反映出世界變化的態勢。

回顧歷史變遷,不得不說,經濟實力終究是國家力量中最根本的因素

中國與西方的落差:從18世紀中期的“盛世”到19世紀末期的低谷

同時,衡量國家實力也不能只看經濟實力。

明清之際,滿族只有幾十萬人,明朝有近1億人,但是,這1億人卻被幾十萬人打敗了。原因何在?因為當時明朝政治和文化陷於困頓失靈,而當時滿族有一種團結、勇敢、彪悍的精氣神,並能積極學習先進文化

後來,甲午戰爭,GDP大國清朝為什麼輸給GDP小國日本?八國聯軍進北京,幾億人的清朝為什麼任幾千人長驅直入?同樣是因為清朝腐朽沒落,而列強則掌握了先進的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擁有文明發展的代差優勢

中國與西方的落差:從18世紀中期的“盛世”到19世紀末期的低谷

​結語

讀史可以明智。回顧18世紀的歷史,提醒我們要樹立長時段的眼光,尤其要重視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發展,使社會發展逐漸從量的平行增長走向質的躍遷提升

國家的發展,不是靠一時的運氣,更不是靠主觀的情緒,而是靠長期的內功修為,其中就包括對知識的探索、對技術的發明、對社會運行模式的變革以及對浩瀚宇宙和對


分享到:


相關文章: